前 言
慧远(334—416)大师是东晋时继道安后的佛教领袖。他生于人文荟萃,百家争鸣的两晋之际,与东晋王朝相始终,一生学兼内外,标领缁素,为当代所宗。
慧远师从道安除了学习般若、毗昙等佛典理论之外,还继承了乃师恪守戒律的原则,于前秦围攻襄阳,道安分遣徒众时,
慧远卓锡庐山,在那里创建了道风高邈的僧团。道安继竺佛图澄之后在北方弘传佛教,他一改竺佛图澄以擅长神通为方便的传法手段,不使用变化技术,而是依靠对于僧团的组织建设、以严格的戒规来维系僧团,同时也以弘传佛教殊胜的教义作为他毕生的事业,使东晋时期北方佛教的弘传为之一变。在战乱频仍的北方,道安总结出要谋求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帝王的力量,并把这一经验总结为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但在南方,他的高徒
慧远并未完全赞同这一主张,乃选择隐而不退,卓然独立庐山的方式来修行宏法。
慧远是个相当严谨而有原则的僧人,在孜孜弘法,努力用佛学来融合儒学和玄学的同时,以自己高尚淳至的德行为僧伽争人格,树楷模,宣扬佛教戒律,并身体力行,精严净戒,为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取得自立的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严谨家风的师承
慧远自幼喜好读书,博综六经,精邃老庄;因性度弘伟,风鉴朗拔,深得宿儒英达之推重。未出家时即有遁世之趣,《高僧传》谓其二十一岁原欲南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当时道安正在太行恒山立寺说法,声闻远著,
慧远求道心切,乃前往依归。及至见了道安之后,“一面致敬,以为真吾师也!”后听闻安公讲解《般若经》,豁然而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于是与弟
慧持皈依道安落发出家。及其晚年尝致书刘遗民叙其所学云:“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苑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沉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 ”
慧远出家后,在道安的培育下,“精思讽持,以夜续昼”,精思不懈。般若学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道安所倡导的毗昙学对
慧远有深远的影响,但道安所制定的戒律也是
慧远所坚决执行的。
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对佛经有很深的体会,道安对
慧远非常器重,二十四岁时,就开始讲经。他在讲解般若“实相义”时,反复论议,听者并不理解,援引《庄子》义作类比来解释实相,后听者立即了然。由于这种讲经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师便特许
慧远不废俗书。此一事件说明当时僧团严格执行佛陀的戒律,连“俗书”都不在听习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