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哉达人②,功玄曩叶③。
龙潜九泽④,文明未接⑤。
运通其会⑥,神疏其辙⑦。
感梦魂交⑧,启兹圣哲⑨。
【注释】
①萨陀波伦菩萨赞及昙无竭菩萨赞均录自《广弘明集》卷三十。此四赞历来均被认为是王齐之作品。但查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十,目录有云:“晋沙门释慧远念佛三昧诗序,并佛菩萨赞”。从文本体例阅读的方式上说,此菩萨赞为慧远作品而王齐之的三昧诗只是附在慧远序后的一篇诗文,接下的赞诗并不能归为王齐之所作。但卷三十目录中,又在“晋王齐之念佛三昧诗”中有注说:“诗﹢并菩萨赞”。这个宋代以后的注释被历来的慧远研究者所认可,并一直影响到今天慧远的研究。但前后推敲,此注与“晋沙门释慧远念佛三昧诗序,并佛菩萨赞”相互矛盾,所以“并佛菩萨赞”应当尊重《广弘明集》原文,放在慧远作品之后。唐人徐坚编撰《初学记》,将《昙无竭菩萨赞》归为慧远所作,是对《广弘明集》体例的准确阅读,故本书将此四赞纳入慧远法师作品收入。
本偈赞颂萨陀波伦菩萨求法功业,并写慧远本人受其启发,发愿求法。
萨陀波伦,即常啼菩萨。《智度论》九十六曰:“问何以名萨陀波伦(萨陀,秦言常,波伦名啼),是因缘得名字耶?答有人言其少时喜啼故,名常啼。有人言此菩萨行大悲柔软故,见众生在恶世贫苦老病忧苦,为之悲泣。是故众人号为萨陀波伦。有人言是菩萨求佛道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是故天龙鬼神号曰常啼。”
从偈中的原注“因画波若台随。变立赞等”可以看出,当年,慧远法师在庐山建有供奉佛像的“般若台”。庐山结社的重要人物刘遗民在其《发愿文》(公元 402年)中也写到:“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显然可知庐山之阴有般若台。台为高起的平地,台上供的主尊是阿弥陀佛。而萨伦波伦菩萨和昙无竭菩萨求法诸像也曾绘于波若台上,以督励大家精进求法。
②密:沉静。达人:显贵或者有学识修养的人。
③功玄曩叶:功指常啼求法之事。曩叶:即曩篇,指前人的文章。
④九泽:九州的湖泊。这里泛称深渊湖泊。
⑤文明:指佛教文明。未接:即是未有机缘与之交接。
⑥会:节拍;节奏。通其会即合乎他的节奏,比喻和常啼息息相通。
⑦疏:通也。此句意思是说神明让我们和他的道路相通。
⑧慧远曾相信在梦中可以与佛相会,故有感梦魂交之语。
⑨圣哲:具有超凡品德、才智圣人和哲人。
【译文】
多么沉静而又令人崇敬的的常啼菩萨啊,
他为求佛理所做的事永远地写在史册上。
但他像潜在湖中的龙一样不被我们认知,
多少年佛法一直无法顺畅地传播到东方。
但是命运让我们在无意中和他息息相通,
神明又引领我们走上他走过的寻法之路。
夜梦中总会有所感知灵魂也在和他交流,
我们所有的启示都来自这位超凡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