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罗什法师偈①
来源: | 作者:崔玉波注析 慧远著 | 发布时间: 2018-07-02 | 4060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端竟何从②,起灭有无际③。
一微涉动境④,成此颓山势⑤。
惑相更相乘⑥,触理自生滞⑦。
因缘虽无主⑧,开途非一世⑨。
时无悟宗匠⑩,谁将握玄契11。
末问尚悠悠12,相与期暮岁13。
【注释】
    ①录自《高僧传》卷六。此作虽然标明为“偈”,其实却是一首寓意深广的佛理之诗。据《高僧传》卷六记载,公元404年前后,慧远听说鸠摩罗什到达长安,就写了一封信,以示通好,还随信向他赠送了法衣法器,表达了对他的敬重之情。不久,鸠摩罗什就写了回信表示感谢,还附有一偈:“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否。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惠,是法性无照。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于是,慧远法师写了这首偈回赠鸠摩罗什。偈文的主要内容是说,无始以来,生灭之际,人就一直受到色心二法的迷惑,开悟之日难以待之。过去无开悟宗匠可以询问,但现在罗什已到长安,心中有很多迷惑,待来日与罗什相见并一一请教。罗什在偈中把“深入实相”做为根本之要义,实际上已经扬弃了“禅智”的摄心的功夫。这就意味着将大小乘对立起来。而慧远佛学理论却是试图将大小乘兼而容之,以求水乳交融,对罗什认为小乘佛教是“虚诳”的观点,提出了婉转的质疑。
    罗什法师(384—418),即鸠摩罗什,中国佛教译经家,首部汉译《金刚经》的翻译者。出身于古代印度望族,七岁随母亲出家,后被请到中国长安主持译经。在中国十余年间,译出经论三十五部二九四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实论》及《十诵律》等。
偈和颂、歌、赞从西域传入之初,都是配合梵呗歌唱的,属于佛教呗赞音乐系统。后来才逐渐脱离音乐,变成诗文的余响。偈、颂、歌赞随佛经一同传入中土后,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的体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本端:即生命的根本。
③起灭:事物之生与灭。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维摩经·问疾品》曰:“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但法起,灭但法灭。”《圆觉经》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华翳。”有无:即有无二见。有是指常见,即固执身心为实有的邪见;无是指断见,即坚持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为五恶见之一。后秦僧肇《肇论》曰:“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慧远在《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第十五科中曾向罗什问道:“有无之际,其安在乎?”
④微:谓七极微为微量。《瑜伽》五十四卷云:“谓分析诸色、致最细位,名曰极微。”动境:与静境相对。静境与禅意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那么动境当是身心迷惑远离禅意。明一如等撰《三藏法数》:“动者,摇扬不安之谓。动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
⑤颓山:坍塌、崩坏之山。
⑥惑相:是用声色迷惑对手的四觉六识。《注维摩诘经》:“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这里指心被假相迷惑。
⑦触理:触为受缘。理为理体、理性,亦即万有永恒不变的真心实体。隋智顗著《四教仪》曰:“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证理,故佛圣教出世法。”
⑧因缘:事物出现生长地强因与弱因。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为因与缘的并称,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因,为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缘起性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无主:没有决定性的因素。
⑨开途:开辟路途。非一世:并非一时一世之功。言轮回数世,皆不可放弃修法。
⑩悟宗匠:即悟宗之匠。慧远《形尽神不灭论》:“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功,没世靡闻。”悟宗:启发并归向。匠:大师。
11玄契:默契。
12来问:将来要问。远公与罗什以问答的形式,曾著成了极具佛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的重要理论《大乘大义章》。
13期:见面。暮岁:一年之终。
【译文】
人的生命之本究竟要依靠什么而存在?
生生灭灭于身心实有和寂灭不生之际,
一点微小的变化也能生发出动乱之境,
大山般稳固的人突然之间成倒下之势。
再加上人的觉识又常常被惑相所迷惑,
探讨玄理时茫然的心会觉得更加阻滞。
想与佛法结缘虽然没有决定性的因素,
开辟通向它道路却一定需要努力数世。
但那时无法遇到你这样可求教的大师,
有谁能和我双手紧握在心中达成默契?
我还有很多话没有问心中真情已悠悠,
那就让我们一同等待着岁暮之时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