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丈六金像赞序
来源: | 作者:崔玉波注析 | 发布时间: 2018-07-02 | 38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因释和上立丈六像作①

                                                                                                                                                                              【序】
        昔众佑降灵②,出自天竺③。讬化生宫④,兴于上国⑤。显迹重冥⑥,开辟神路;明晖宇宙⑦,光宅大千⑧。万流澄源⑨,圆映无主⑩。觉道虚凝11,湛焉遗照12。于是乘变化以动物,而众邪革心13;躇神步以感时,而群疑同释14。
        法轮15玄运,三乘16并辙。道世交兴17,天人攸梦18。净音既畅,逸响远流19,密风遐扇20,远生善教21。末年垂千祀22,徒欣大化23,而运乖其会24,弗获叩津妙门25,发明渊极26。罔两27神影,餐服至言28。
        虽欣味余尘29,道风遂迈30。拟足逸步31,玄迹已邈32。每希想光晷33,仿佛容仪34,寤寐兴怀35,若形心目。冥应36有期,幽情37莫发,慨焉自悼38,悲愤靡寄!乃远契百念慎敬慕之思39,追述八王同志40之感。魂交寝梦,而情悟于中,遂命门人41铸而像焉。
        夫形理42虽殊,阶途有渐43;精粗44诚异,悟亦有因45。是故拟状灵范46,启殊津47之心;仪形神模48,辟百虑之会49。使怀远者50,兆玄根于来叶51;存近者52,遘重劫之厚缘53。乃道福兼宏54,真迹55可践。三原反流56,九神同渊57。
        于时四辈悦情58,道俗齐趣59,迹60响和应者如林。铸均有虚室61之供,而进助者不以纤毫为挫。劝佐有弥劫62之勤,而操务者不以昏疲告劳。因物任能,不日而成。功自人事,犹天匠63焉。
        夫明志莫如词64,宣德莫如颂65。故志以词显,而功业可存。德以颂宣,而形容可像。匪词匪颂,将何美焉!乃作颂曰:
        【注释】
         ①选自《广弘明集》卷十五。原作无分段,为译者所加。
        释和上即慧远之师道安法师。道安是东晋、前秦时的高僧和翻译家,慧远之师。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十二岁出家受戒后,师从佛图澄。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传布佛教,主张“本无”之学,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四月八日(公元375年),道安在襄阳铸成释迦牟尼佛像,翌年,慧远作此文赞颂释迦牟尼。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记载:“安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拟为承露盘,安曰:‘露盘已讫汰公营造,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忠欣而敬诺。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着,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法苑珠林》卷十三《敬佛部观佛部》记载:“东晋孝武宁康三年四月八日(公元375年),襄阳檀溪寺沙门释道安,盛德海内,播声宇内,于郭西精舍,铸造丈八金铜无量寿佛。”另外,释道宣在《释迦方志》卷下也说此佛像是无量寿佛。但是,慧远在文中写有“伟哉释迦,与化推移”的字眼,明确说明此佛像是释迦牟尼。道安本人信仰弥勒净土,不可能铸无量寿佛,讹传成无量寿佛的原因,和慧远信仰弥陀净土,使之发扬光大不无关系。
        赞是一种文体,大多称赞圣人帝王的功德。源出于《诗经》,刘勰的《文心雕龙  宗经篇》:“赋颂歌赞,则《诗》立之本。”《全晋文》收录此文时,将标题改做《襄阳丈六金像颂并序》,大概是为了和慧远法师序言中“德以颂宣”等语相契合之故。
        佛赞用四字颂体,也有一定的原委。《菩萨本行经》下卷:“阿难长跪前白佛言:‘若使有人四句一颂,赞叹如来,当得几许功德之报?’佛告阿难:‘正使忆百千那术无数众生皆得人身,悉得成就辟支佛道。设使有人供养是等诸辟支佛,衣被饮食、医药、床耶、敷具满百岁中,其人功德宁为多不?’阿难白佛方言:‘甚多,甚多,不可计量。’‘若使有人四句一偈,以欢喜心赞叹如来,所得功德,过于供养诸辟支佛得福德者,上百上千万倍、亿亿无数倍,无经为喻。’贤者阿难一切大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绕佛三匝,头面作礼。”
  此赞由序和诗二部分组成。序言首先简介了释迦牟尼出生和弘法的过程,接着就写了营造金像的因缘和过程。诗第一段写释迦陵迈超群,率先得到顿悟。第二段写神像的威仪,并将与大化同在。最后一段是说释迦教广布,人虽然往生,但可为千载楷模。
      ②众佑:新作世尊,旧作众祐。众德助成,或众福助成之义。玄应音义一曰:“众祐。祐,助也,谓众德相助成也。旧经多言众祐者,福祐也。今多言世尊者,为世所尊也。此盖从义立名耳。”《僧史略》上曰:“汉末魏初传译渐盛,或翻佛为众祐。”降灵:降下而为神灵。
      ③天竺:我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据《释迦牟尼传》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63年之间,乔答摩·悉达多诞生在中印度一个名叫迦毗罗卫的国家。首府迦毗罗卫城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据说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途中路过一个花园,有些累,就在一棵无忧树下休息。她手攀着树枝,悉达多太子就这样从母亲的右肋降生下来。在太子降生时,天地大放光明,百花竞艳,众鸟齐鸣,一派安乐祥和欢快的气氛。无忧树下忽然生出七宝莲花,大如车轮,太子从母亲右胁降落下来之后就掉在这七宝莲花台上。
      ④讬:同“托”。化:谓以通力变现种种之相也。隋净影寺慧远撰《大乘义章》十五曰:“无而忽起,名之为化。”生宫:生在王宫之中。乔答摩·悉达多的父亲为迦毗罗卫的国王,他生而为太子,地位高贵,故云生宫。
    ⑤兴:成长。上国:本是诸侯对帝室的称呼,这里指指京师、国都。
    ⑥重冥:无知之异名。无知有二,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印度世亲著《俱舍论》卷一:“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为冥。”
    ⑦明:心地澄明。晖:光彩照耀。宇宙:上下四方叫做“宇”,往古来今叫做“宙”,合起来即指无限的空间和时间。
    ⑧光:形象美好。宅:安定;归顺。大千:三千大千世界。《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
    ⑨万流:代表佛教产生之前的婆罗门等各种教派。澄源:澄清本原。
    ⑩圆映:圆润晶莹。无主:心无所主,归于空无之意。
    11觉道:大觉之道,正觉之大道。《维摩经·佛国品》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僧肇注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如甘露。”
    12湛焉:清晰之状。遗照:即释迦的形貌。
    13变化: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动物:改变外物。
    14躇:即徘徊,在一个方向上来回地走。神步:神明一样的步伐。感时:感应时势之变。
15法轮:比喻佛所说之法,能够碾碎众生的一切烦恼,就好像巨轮能够碾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砾一样。
16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17道:佛法。世:尘世。交兴:意谓释迦牟尼传法之时,佛法与尘世俱兴。
18天人:天与人,即六趣中之天趣与人趣也。无量寿经上曰:“天人归仰。”攸:所。
19此二句的净音、逸响都是比喻佛法的曼妙,流畅传播,当属自然。
20密:静美。密风即美好的风尚。遐扇:传向远方。
21善教:能够教化众生,让尘间更为美好的教派。
22末年:即末法之年。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之人。参见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千祀: 千年。此处慧远言末法为千祀,只是言佛法不振时间之久。
23大化:即佛陀一代的教化。《妙法莲华经·玄义》十曰:“说教之网格,大化之筌罤。”
24乖:背离。《广雅》:“乖:背也。”会:晤见。
25叩津:寻找到某种路径。《说文》:“津,水渡也。”妙门:即殊妙之法门。《华严经》第一品:“普应群情阐妙门。”
26发明:创造性的阐述。渊极:深远。
27罔两:通“魍魉”,古代传说中山林里的精怪。
28餐服:原为服用之意,引申为学习和领会。至言:至理至极之言也。《俱舍论》卷三十:“佛至言真法性。”
29欣味:体味。余尘:残余的尘土,常用来比喻遗留的某种理论。
30道风:即学佛之风。遂迈:久远。
31拟足:完整地描画或者模仿。逸步:飘逸之步履。这里代指释迦牟尼的身影。
32玄迹:指释迦牟尼之影迹。邈:远。
33光晷: 时间;光阴。《说文》:“晷,日景也。”
34仿佛:仿照。容仪:指释迦牟尼的容貌。
35寤寐:指白天和夜晚。兴怀:萦系于怀。
36冥应:默契;应合。
37幽情:深远而高雅的情思。
38悼:悲痛;哀伤。《广雅》:“悼,哀也。”
39契:投合。慎:通“顺”,顺应;依顺。
40八王同志:即八王子,过去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的八位王子。《法华经》卷一序品:“过去无量劫,有佛号日月灯明,后有二万同名之佛,相次出世,于最后之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位王子,闻父王出家成正觉,亦皆舍王位出家,随文殊师利前身之妙光菩萨学佛道,复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而成佛。”这八位王子是:一、有意王子,又称有志王子。二、善意王子。三、无量意王子,又称加劝王子。四、宝意王子,又称宝志王子。五、增意王子,又称持意王子。六、除疑意王子,又称除慢王子,七、响意王子。八、法意王子。这里用八王子来比喻道安等学法的众人。
41门人:学生;弟子。
42形理:容貌和纹理。
43阶途:台阶和道路。渐:汇入,引申为接近。
44精粗:精细与粗糙。
45悟:开悟。因:凭借或是根据。
46灵:敬辞,用以称为神明的事物。范:模具。
47殊津:不同的道路。
48仪:原为招来之意,这里引申为建造。模:铸造用的模具。张载《赠司隶傅咸诗》:“沐浴芳源,仪形训模。”
49辟:屏除;驱除。《墨子·尚贤上》:“举公义,辟私怨。”百虑:各种思虑。会:机会;时机。
50怀远者:志欲长远教化众生的人。
51兆:预示;显现。玄根:玄妙的根性。《涅槃经·无名论》曰:“仰攀玄根,俯提弱丧。”来叶:后世。
52存近者:希求让身边的人开悟的人。
53遘:相遇。重劫:即累劫,指累叠数多之劫量。世界成坏的时期为“劫”。《无量寿经》下:“世世累劫无有出期。”之:到达。厚缘:深厚之缘分。
54道福兼宏:谓弘法之道和世人生活之福可兼而得之。
55真迹:佛之真谛。
56三原:即三源,众多的河流,喻佛教的各种流派。原通“源”,《说文》:“原,水泉本也。”
57九神:古指九天的神明。同渊:形容天下之神皆尊崇释氏为师。
58四辈: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四众。药师经曰:“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素迦、邬波斯迦。”也指人、天、龙、鬼之四众。《盂兰盆经》:“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同圭峰疏曰:“四辈者,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龙鬼。”悦情:欢乐之情。
59道俗:出家的僧人和尘世的普通人。高趣:高,热烈、盛大;趣,通“趋”。
60迹:追寻。岳珂《桯史》:“逻者所见,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
61虚室: 空室。
62弥劫:消除劫难。弥,古同“弭”,平息、消灭。
63天匠:天造。
64词即诗。《尚书·舜典》:“诗言志,可咏言。”
65此文为赞体,但是在序文中作者又称之为颂,其原因在于颂赞区别微小,往往可以互称。郑玄笺《毛诗正义》卷一:“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译文】
        当年世尊显示神力,现身在天竺之国。他受托而化生于王宫之中,在这个国家的都城中长大。在昏暗的世界中显示神迹,开辟出一条神明的道路;用澄明的心地照亮宇宙,用慈爱的光芒安抚着大千世界。所有的教派像河流一样都有了清澈的源头,圆润晶莹进入了空无的境界。他在虚无凝滞的世界中获得正觉之道,为我们留下了清晰的遗容。他掌握世界变化的规律后用佛法改变着人们,让邪恶的人改变心性;他迈着神灵的步伐感应受时代发展之势,使所有人的疑虑得以消失。
        佛法如车轮一样神秘地运行,最后三乘并归为一乘。佛教和这个世界一同兴盛起来,这正是天人所梦想的事情。既然佛法被世人通晓了,宣传它的声音开始四处响起,美好的风尚也向远方传送,再远的地方人们也都知道了这种“善教”。 我虽然生在千年后的末法时代,对佛陀时代的教化却十分钦敬,但命运却让我和他无法见面,让我难以找到众多玄妙法门的要领,创造性地阐述佛法的真谛。只有那些山林中的神灵们,才能听到世尊说法的话语。我虽然能够体味到他遗留下来的佛法的美妙之处,但是世尊传法的景象却已远去了。虽然能够完整的模拟出他飘逸的步态,却和他神秘的身影越来越远。每当我想念他的的时光,就仿佛看到了他的仪容;白天晚上都萦系于怀,好象心中眼里都看到了他的影像。冥冥之中也许我们相会有期,内心的钦敬之情却无法表达。多少感慨让我那样的悲伤,心中的痛苦却无处寄托。
        为投合众人对世尊的追念,顺应对他的敬慕之情,我反复体会着弃王位的八王子出家时的内心感受。晚上睡觉时灵魂和他相会,醒来后内心终于有所领悟,于是命令弟子们铸造他的塑像,描画他的容颜。也许形态和纹理和他的真身相差会很大,但终于有了瞻仰他形象的途径;精细和粗糙的地方差别也不小,但弟子们开悟时却能找到凭依。因此,在灵范中浇铸他的真身,让不同路途上的人们得到教化;在神模中打造他的身形,驱除大家内心的疑惑与烦恼。让那些志在教化后世的人,在将来展示玄妙的本性;让那些有志于在身边传播佛法的人,虽然遇到劫难也会和我佛结下深厚的因缘。这样,我佛之法和世人之福都会不断光大和累积,佛教的真知才会得以深入实践。众多的河流都会找到源头,九天之神也会尊崇我佛。
        铸造佛像的消息一付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心情十分兴奋,远近高僧和尘世之人一齐来到了这里,追随响应的人数不胜数。捐献的人倾尽了自己所有,从不以自己捐献的东西少而畏缩。在一边相助的人勤劳得像在消除劫难,而参加铸造的人从来没有因为时间太晚了或者是疲劳了请求休息。所有的事物和人都发挥了最大的能量,没有多久就完成了。佛像虽然是人工打造的,但却是上天所赐完成。
表明志向的手段莫过于词,表彰别人的大德莫过于作颂。所以,志向因为词才可以表明,功业才可以存于后世。大德因为写下的颂才传播开来,而大德之人的样子才让后人知晓。无词无颂,怎么能够赞美我佛呢?于是,我作颂说:
【诗】
堂堂天师66,明明远度67。
陵迈群萃68,超然先悟69。
慧在恬虚70,妙不以数71。
感时而兴72,应世成务73。
 
金颜映发74,奇相晖布75。
肃肃灵仪76,峨峨神步77。
茫茫造物78,玄运冥驰79。
伟哉释迦80,与化推移81!
 
静也渊默82,动也天随83。
绵绵远御84,亹亹长縻85。
反宗无像86,光潜影离87。
仰慕千载88,是拟是仪89。
【注释】
66堂堂:形容容貌庄严大方。天师:古代称有道术者,东汉时称“传道者”。
67明明:清晰。远度:深远地谋划。
68陵迈:超越。群萃:群英。
69超然:超出于。先悟:率先开悟。
70慧在:智慧之所在。恬虚:虚静恬淡。语出《庄子·天地篇》:“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  圣人休焉。”
71妙:精美神妙。《法华玄义》一:“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不以数:难以胜数。
72感时:感应时势的变化。兴:使兴盛。
73应世:顺应世事的要求。成务:建立事业。语出《易经·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以上八句写释迦牟尼出生至成道的过程。
74映:阳光。发:闪烁。《说文》:“发,射发也。”。
75奇相:当是指佛具的七十二相,八十种好。七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四手足柔软胜余身分,五手足指合缦网胜余人,六足跟具足满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称,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纤好,九立手摩膝,十阴藏相如马王,十一身纵广等,十二毛孔生青色柔软,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软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薄细滑不受尘水不停蚊蚋,十七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满,十八两腋下满,十九身上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四十齿具足,二十三齿白净齐密而根深,二十四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如伽陵频伽声,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相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成。
八十种好为: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好孔不现,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四耳轮辐相埵成,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十膝骨坚著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 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 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 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参见隋智顗撰《法界次第初门》晖:光辉。布:布列。
76肃肃:严正之貌。《诗经·小雅·黍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灵仪:神灵或圣贤的图像。
77峨峨:庄严。《诗经·大雅·棫朴》:“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神步:神明的步伐。
78造物:古人认为创造万物的一种神力。这里指大千世界。
79玄运:天体运行。冥驰:神秘地飞行。
80释迦:即释迦牟尼。
81化:造化。推移:一同变迁移走。
以上八句形容金像之庄严瑰伟,释迦与万物同在。
82静:佛教用语。宋道诚集《释氏要览》:“能断金刚论云,定名静以得禅者说名寂静。寂静有二种:一心寂静,二身寂静。今以四句料简:一有身欲寂静,而心不寂静,谓贪欲比丘林下坐禅。二有心寂静而身不寂静,谓无贪嗔比丘亲近王臣。三有身心俱寂静,谓诸圣人。四身心俱不寂静,谓凡夫。”渊默∶深沉、不说话。
    83动:佛教用语。明一如等撰《三藏法数》:“动者,摇扬不安之谓。动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天随:随顺天然。
84远御:统治远方。
85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长縻:长的绳索;縻为牛缰线。这里形容安抚人不生异心。
86反宗:反通“返“,返回根本,即佛教之入灭或涅槃。无像:身形消失。
87即光芒隐遁,身影消失。
88千载:千年之意,非确指,只是言时间之长。
89是:遵从。《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拟:法度。《说文》:“拟,度也。”仪:典范;表率。
此八句写释迦牟尼勤奋传播佛法,教化作用巨大。虽然终归寂灭,但大德风范永垂千古。
【译文】
这是位庄严大方的传道者,
为我们睿智地规划着蓝图。
你超越众多同时代的精英,
脱离世俗率先得到了顿悟。
恬淡虚静中隐藏着大智慧,
神奇微妙之处却不可胜数。
感受时代的变化迅速崛起,
顺应世事建立了弘法大业。
 
金色的容颜放射灿烂光辉,
非凡的相貌总有春晖环护。
这尊金像看起来多么庄严,
想象圣贤的步态多么严肃。
茫茫大千世界看不到边际,
冥冥之中天体在悄然飞驰。
慈悲而伟大的释加牟尼呀,
永远和宇宙万物一同存在。
 
寂静时你看起来深沉无语,
行动起来却能够随顺天时。
岁岁年年不断地教化四方,
勤勤勉勉不倦地安抚蛮夷。
返回本真之中人已经寂灭,
光芒隐匿身影也不再显现。
崇高的品格却受千年仰慕,
遵为做事法度和做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