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夫滞于近习②,不达希世之闻③。抚常永日④,罕怀事外之感⑤。是使尘想制于玄襟⑥,天罗网其神虑⑦。若以之穷龄⑧,则此生岂遇⑨。以之希心⑩,则开彻靡期11。于是发愤忘寝,情百其慨12。静虑闲夜,理契其心13。尔乃恩沾九泽之惠14,三复无缘之慈15。妙寻法身之应16,以神不言之化17。化不以其所感18,慈不以其所缘19,宴怀自得20。譬日月丽天21,光影弥晖22,群品熙荣23,有情同顺24。咸欣悬映之在己25,罔识曲成之攸寄26,妙物之谈27,功尽于此。将欲拟夫幽极28,以言其道,仿佛存焉29,而不可论。何以明之30?法身之运物也31,不物物而兆其端32,不图终而会其成33。理玄于万化之表34,数绝乎无名者也35
若乃语其筌寄36,则道无不在。是故如来37,或晦先迹以崇基38,或显生涂而定体39。或独发于莫寻之境40,或相待于既有之场41。独发类乎形42,相待类乎影43。推夫冥寄44,为有待耶?为无待耶45?自我而观,则有间于无间矣46。求之法身,原无二统47。形影之分,孰际之哉48!而今之闻道者,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49,不悟灵应之在兹50。徒知圆化之非形51,而动止方其迹52,岂不诬哉53!
远昔寻先师54,奉侍历载55。虽启蒙慈训56,托志玄籍57,每想奇闻以笃其诚58。遇西域沙门59,辄餐游方之说60,故知有佛影,而传者尚未晓然61。及在此山62,值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63,与昔闻64既同,并是其人游历所经,因其详问,乃多有先征65。然后验神道无方66,触像而寄67。百虑所会68,非一时之感。于是悟彻其诚69,应深其信70。将援同契71,发其真趣72,故与夫随喜之贤73,图而铭焉74。
【注释】
①选自《广弘明集》卷十六。那伽诃罗即那揭罗曷国,北印度古国名。《西域记》二卷云:“那揭罗曷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二百五六十里。山周四境,县隔危险。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无大君长主令,役属迦毕试国。”
在那揭罗曷国,阿那斯山岩之南有佛影窟,系古印度著名圣地。据觉贤所译的《观佛三昧海经》卷七载,佛陀尝于此石窟度化龙王,因龙王至诚劝请留止于此,佛陀遂于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复映现于外。距十余步远望,如见佛金色相好、光明炳然之真形;近观,则冥然不见,以手触之,唯余四壁。诸天众等闻佛还入窟中,皆来供养佛影,影亦为其说法。经中还有如何观佛影修行的具体方法:“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欲知佛坐者,当观佛影。观佛影者,先观佛像,作丈六想。……复当作想,作一石窟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青白石想。”
晋僧法显曾游历印度,留居数年,归国后写成《佛国记》(亦称《法显传》)。法显曾亲至那揭国瞻礼佛影,并记叙道:“有石室,搏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有。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模写,莫能及。彼国人传云,千佛尽当于此留影。”
《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记载了慧远建立佛影台的过程:“师闻天竺佛影,是佛昔化毒龙瑞迹,欣感于怀。后因耶舍律士叙述光相,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淡彩图写,望如烟雾。复制五铭刻于石。”慧远追随道安时,曾听西域沙门提起佛影传说,因而心生向往。晚年在庐山修行时,高僧法显取经回国,乃延请至山寺之中,听其所述,魂绕佛陀,就命弟子营建佛影台,绘制世尊显圣的踪迹“佛影”。
铭,即在钟鼎器物上书写的文字,铭文与箴言一样,也有鉴谏警诫的作用,但更主要是的要用来叙述和赞美前人的功业和大德。《礼记·祭统》:“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铭文在古代多镌刻于钟鼎之上,秦汉以后,开始在石碑上刻写,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再限于帝王权贵,山林隐士死后也开始有铭文颂之。
慧远所著《佛影铭》是为纪念东林寺彩绘佛影圆满完成而写的,共有铭文五首,不仅前面有序,后而还有跋,这在以前的碑铭中并不多见。这充分表现出慧远对于铭这种文体形式掌握的灵活性。《佛影铭》是慧远临终前写下的最后的作品,也是他对法身、法性探讨的著作中,最具文学性的一篇。
②滞:拘泥。明吕坤《别尔赡书》:“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近习:浅陋的风习。
③希世:希,通“稀”,希世即世间少有。闻:知识,见闻。
④抚常:抚,拥有。《礼记》:“西方有九国下焉,君王其终抚诸。”常,常规。《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抚常即沉溺于不变的规律之中。
⑤事外:尘世之外。感:感应。
⑥尘想:世俗的思想。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之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于:词缀,无意义。玄襟:深远的胸襟。宋陈傅良《挽本奉议》:“盛事无虚得,玄襟可自知。
⑦天罗:像天一样大的罗网。《说文》:“罗,以丝罟鸟也。”网:笼罩。神虑:《说文》:“虑,谋思也。”神虑即神奇的思想。
⑧穷龄:即穷年。晋紫薇夫人诗:“谁能步幽道,寻我无穷龄。”
⑨遇:机遇。
⑩希心:希,迎合、满足。希心即让自己的内心满足。汤显祖《三十七》:“留名佳丽城,希心游侠窟。”
11开彻:即开悟,开发众生的智慧,使之悟解佛理。《华严经》卷四:“开悟一切愚暗众生。”靡期:没有日期。《尔雅》:“靡,无也。”
12情:对佛陀渴慕之情。百:成百倍地增加。慨:感叹,叹息。
13理:道理、义理,这里指慧远法师内心的思想。契:契合。其心:佛陀之精神。
14尔乃:慧远法师自谓。九泽:九州的湖泊。九泽之惠言所受恩惠之多。
15无缘之慈:亦称“无缘大慈”,就是说,佛具备大慈心,虽然与众生无缘,但是也会发大慈心,救而渡之。慧远法师三次受到此无缘之慈,是指他在庐山修行期间,曾经三次定中见佛。《净土圣贤录·慧远法师传》:“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
16妙寻:精妙地探寻。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章:“昔在暇日。妙寻通理。法身:佛之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之一。法身各宗解释不一,比较普通的说法是: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新解》:“法身指佛所说的正法、佛所得的无漏法,及佛的自性真如。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等。《大乘大义章》卷上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的教法及其所诠的菩提分法、佛所得的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的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大乘之中,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的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隋释慧远著《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应:应现,意为佛陀现身。此句意思是说想要精确地探讨佛之法身为什么应现。
17不言之化:沉默无声的变化。化,谓以通力变现种种之相也。此能变化之心,有十四种,所变化之相,有八种。《大品经》一:“解了诸法如幻。(中略)如化。”《大乘义章》十五曰:“无而忽起,名之为化。”此句说佛身之变化是在无声无息的状态中进行的。
19感:感应。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谓之感应。此句意为佛之法身的变化并不是我们能够通过感应的渠道可以感知的。
20慈:即慈悲。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21冥:安。此句意为在安静的胸怀中只能自己修行一睹佛陀法身。
21丽天:依附天空。丽,依附。《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22弥:更加。晖:光彩照耀。
23群品:群类,犹言万物。熙:兴盛。
24有情: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唐一行撰《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顺:遵循。
25咸欣:都欣喜于。悬映:指上文日月之高悬辉映。在己:决定于自己。
26罔识:不识。曲成:日月圆缺。攸寄:所寄。《尔雅》:“攸,所也。”
27妙物:美妙的事物。谢灵运《石门岩上宿诗》:“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妙物之谈即探索万事万物的理论。慧远著《形尽神不来》云:“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段文字意为法身不可捉摸。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谓。
28拟:揣度。《说文》:“拟,度也。”幽极:极幽之处,比喻高深的佛理。
29存焉:找到之意。
30何以:为什么。明:阐明,表述。
31运物:让万物运行。
32物物:物使天下万物。第一个物为动词,物使、驱使之意。《庄子·在宥》:“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兆:显现。端:开端。
33图终:谋求终了。晋王仲宝《褚渊碑文》:“经始图终,式免祗悔。”会其成:展示自己的成就。
34理:万有永恒不变的理性,即一切事物之存在、变化所依据的法则。玄:动词,玄奥地存在于。万化:各种变化。表:表面,外面。
35数:智慧。唐慧沼著《了义灯》二本曰:“数是智慧。”无名:虚空而不可名状。《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6若乃:如果。其:法身。筌:本为捕鱼之具,佛教用其来比喻实现义理的经文等工具。唐皎然《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敡上人房论涅槃经义》诗云:“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可为此句注解。
37如来:梵语曰多陀阿伽陀,译言如来,佛十号(佛有十种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故名如来,为真身如来。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谓应身如来。《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如来之义有三:法身、报身、应身。《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38晦:隐藏。先迹:先人或过去的痕迹。以:于。崇基:高台,高山。晋潘安仁《藉田赋》:“结崇基之灵趾兮,启四涂之广阼。”
39生途:生死之道途也。定体:固定的体性。体为一切事物的本体,与界、性等同义。
40独发:独自显现。莫寻之境:无人可以找到之地。言佛处境幽密,不可言传。
41相待:相对的意思,如有低就有高,有左就有右。《注维摩经弟子品》曰:“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也。”有:即相待有。谓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乃有长短等名。是则长因短有,短因长有。彼亦因此,此亦因彼。东西南北,皆亦如是,故名相待有。参见《智度论》卷十二。以上四句,言如来变化之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
42类乎:类似于,接近于。形:佛之真形。
43影:佛影。
44推夫:推测,探究。冥寄:深远的含意。
45有待:意为人身为待食物衣服等之资而立。《止观四本》曰:“有待之身,必假资籍。”语出《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无待:为佛救众生无所待。释玄奘译《佛地经论》五卷:“言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谓无所待,随其所应,拔济三苦所苦有情,恒转不舍。”
46有间:是对于无间而言。间者间杂、间隔,即心与心互相间杂,或是时间与空间的间隔。北魏释昙鸾《往生论注》上所谓有间心,选择集上所谓修杂行者,于阿弥陀佛之忆念常间断,故名有间。都有时间间隔之意。无间:无有间断。
47二统:即形与影二元之分。
48际:原意为两墙中间的缝隙。《说文》:“际者,壁会也。”段玉裁为之注:两墙相合之缝也。
49摹:描摹。圣体:佛之身形。旷代:很多年代。
50灵应:神灵之感应。
51圆化:完美的变化。非形:不是真身。
52动止:运动或静止。方:通“仿”。《商群书·算地》:“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其迹:佛之影迹。
53诬:欺骗、不实。
54寻:跟随。先师:道安法师。
55慧远21岁时,于公元354年(晋永和十年),入恒山追随道安出家。公元365年(晋兴宁三年)4月,慧远32岁时,道安在新野将徒众分往各地传教,远法师与恩师分手,前后共侍奉十一年。
56启蒙: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慈训:慈爱的教导。《说文》:“训,说教也。”晋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闵予不佑,慈训早违。”
57玄籍:即佛教典籍。
58奇闻:指佛陀的人格与教化的神力构成的奇异的传说。此处指佛化毒龙之事。笃其诚:使我的真心更加专一。笃:动词,使人更加专一。
59西域:汉代以后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中亚细亚地区的总称。
60辄:就。餐:本为吞吃,这里引申为听说。游方:即僧人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这里指游方和尚。
61传者:传播的人。晓然:清清楚楚地知道。
62此山:庐山。
63值:遇到,碰上。罽宾禅师:罽宾为汉西域国名,在北印度,新称迦湿弥罗,即今克什米尔一带。罽宾禅师指佛驮跋陀罗(公元359年-429年)。佛驮跋陀罗,意译“觉贤”,东晋译经师,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先在长安与罗什共同译经,后上庐山追随慧远法师。曾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十卷。律学道士:指东晋高僧法显(公元340年-426年)。谢灵运《佛影铭序》云:“法显道人,至自 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庐山远法师,闻风而悦。”法显,平阳人,俗姓龚,姚秦弘始二年,由长安出发,到中印度,学戒律梵语,留学六年后回来,在京师译出经律共百万余言。律学:戒律之法。
64昔闻:前文游方和尚所说之异闻。
65征:验证。《后汉书张衡传》:“怪其无征。”先征,即已经验证过。
66神道:即佛道。《肇论疏》:“神道者,谓神妙之道,即佛道也。”无方:不得法。
67触像:瞻睹佛像。而寄:有所依托。
68百虑:思考多日。所会:有所领会。
69悟彻:彻底地领悟到。其:法显其人。诚:真诚。
70应深:深入地响应。其:法显所说的话。信:真实。
71援:引。同契:志同道合之人。
72发:抒发。真趣:真实的志趣。真,为佛教用语,正而有实,与虚妄不实之妄相对。
73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修忏要旨》曰:“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贤:美善。
74图:绘制佛影图。铭:制作铭文。
【译文】
拘泥于浅陋的风习,就不可能学到世间少有的知识。终日沉溺于常规之中,就很难对尘世之外的事情有所感应。这样就会使庸俗的想法制约深远的胸怀,无形的罗网也要笼罩神奇的思想。如果这样一年年地度过,那么这辈子怎么会有蜕变的机遇。如果让心灵满足于这样的生活,那么想开悟就遥遥无期了。因此,我这才废寝忘食地苦修,对佛陀的感情与日俱增。在寂静的夜晚我恬淡地思考,内心的思想终于和佛陀慈悲的精神相契合。我这才受到了佛陀众多的恩惠,三次亲睹他的庄严之相。此后,我专心的思考佛陀法身对我应现的原因,原来这是佛陀沉默无言的变化之身。这种应现是不能够被我们提前感应的,这种慈悲也并不因为有无缘分而到来,在安静的胸怀中要靠自我修行得之。就像在日月悬挂在天空,光影交相辉映,万物争荣,众生归附。其实日月高悬与否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不要去探讨其缺损的原因,探索万物的理论,其功尽在于此。想揣度幽邃的法理,探讨其深奥所在,常常是表面上好像找到了,而实际却无法说清。为什么这样说呢?法身在让万物运行的时候,并不会在物使万物的时候而显现自己的开端,也不会为让自己结束而让人看到他的成就。而是让永恒不变的理性玄奥地存在于万千变化的表面,让所有的智慧都在虚空不可名状的世界里消失。
如果说法身寄形于万事万物之中,那么就可以说佛法无所不在。因此,如来有时候在高台之上隐藏了形迹,有时候又在生死之路上显现固定的体性;有时候又独自现身在没有人可以找到的地方,有时候又相待于有无互生的空无之地。独自出现时应是现出了身形,相对出现时我们看到的就接近于佛影。想一想这其中深刻的含义,佛陀现身是为了等待供养之资,还是无所观望地普救众生?自我看来,应当讨论的是我们与佛陀有无间隔、敬佛曾间断否。仔细探求法身,本来也没有二元之分。形和影的分别,是谁划定的呢?而今天学习佛法的人,大都是在时隔多少年代之后摹拟佛陀的影像,根本就没有领悟到其中与佛的心灵感应。只是知道法身完美的变化并不光是形体的作用,描绘佛像时,把动与静的样子模仿下来,这能是真实的吗?
我曾经追随道安法师,侍奉他很多年。虽然他对我进行了慈爱的佛法教育,使我这一生把志向寄托在佛学典籍之中,经常用感想佛陀传闻的方法,来让自己的诚心更加专一。我曾遇到过西域的沙门,听到游方僧人的讲述,这才知道有佛影的存在,但是,讲述的人却说得十分模糊。后来到了庐山,碰到了罽宾禅师佛陀跋陀罗和南国律学道士法显,他们讲的和我以前听说的也都是一样的,并且是他们亲身游历时所亲身体验的。我就向他们仔细询问,才知道很多的奇闻都已经被验证过了。在这以后,每当体验佛道方法有误时,就瞻睹佛陀之像去寻找启发。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所领会到的,并不是短时间的感觉。因此,我彻底领悟到佛影的真实,深深周祥地了解到佛影的可信。于是我召集志同道合的僧俗之人,一同来宣扬佛陀之真趣,和大家一同来分享佛陀的美德,所以才绘制了佛影图并写下了这篇铭文。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