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来源: | 作者:慧远大师 | 发布时间: 2018-06-11 | 83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②,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
  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在于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③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微(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
  理玄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④。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⑤无定像,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开,罕窥其廷。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泥曰⑥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⑦,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辨,必闇轨⑧元匠,孱焉无差。其后有优婆崛⑨,弱而超悟,智终世表,亨高应冥(真),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在唯要,五合之分⑩,始自于此。
  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而崇体;晤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⑾,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⑿;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⒀;入深缘起,见生死际⒁。尔乃辟九关⒂于龙津,超三忍⒃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⒄,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不生。
  今之所译,出自达磨多罗与佛大先⒅,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磨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⒆,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即是如,如即是色。」
  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
  注释
  ①修行方便禅经:佛陀跋陀罗于庐山翻译的禅经,据说此禅经传自达摩多罗,因而亦名《达摩多罗禅经》,佛陀跋陀罗的弟子慧观称此禅经为《修行地不净观经》
  ②逵:四通八达的道路。音ㄎ〤ㄟ。
  ③廓大象:使无形的大象更加无形。大象,《老子》云:「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是说一切具体现象之上的本原是无形无相的。
  ④灵府:心灵之府(即精神之宅),即心也。
  ⑤数:这里指智慧。
  ⑥泥曰:即泥洹。(详《佛光大辞典》,页四一四九中)
  ⑦末田地:又译作「摩田地」、「末田地那」等,意为「中」、「日中」、「水中」等,阿难的弟子。
  ⑧闇轨:暗中效法、默契。
  ⑨优婆崛:又译作「优婆毱多」,「优波笈多」等,意为「近护」或「小护」。佛典称他为付法藏第五师,出世于佛灭后百年,阿育王时代,人称为「无相佛」。
  ⑩五部之分:将一切禅法划分为五部,后称为「五门禅」,亦名「五停心」,包括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界分别观、因缘觐。
  ⑾杜六门以寝患:此为「不净观」,即在禅定时观想人身污秽不净,以消除情欲。六门,感受外物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门户。
  ⑿齐彼我以宅心:此为「慈悲观」,即在禅定时观想众生可怜之相,消除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内心树立彼我一体的观念。
  ⒀幻形告疏:此为「界分别观」,在禅定时观想万法皆由「六界」和合而成,虚幻无常,以对治自我及外物的执着。
  ⒁生死际:此为「因缘观」,在禅定中观想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对治迷于人生的愚痴。
  ⒂九关:即九次第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九个次第定,是逐步提高的九个禅定阶段,最后达到极致,止息一切心识活动。
  ⒃三忍:忍是忍受、认可,即安于苦难和耻辱,以及认可佛教真理的意思。「三忍」指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⒄无生:即无生法忍,谓生灭变化的一切现象,都是众生虚妄分别的产物,其本质是至虚至寂、无生无灭的,达到此种认识,称「无生法忍」,修得无生即能趣入涅盘。
  ⒅达磨多罗与佛大先:二人为同时代人,约生活于公元四、五世纪。据慧观〈修行地不净觐经序〉(大正五十五·页六十六中——六十七上)记,昙(达)磨多罗从天竺来,将禅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传与佛陀斯那。佛大先,即佛陀斯那,行化于罽宾,佛陀跋陀罗为其弟子。
  ⒆开一色为恒沙:在禅观中,融合一切事物为同一对象,或想象一种对象周遍一切事物,如观水时,一切事物皆是水的形相;观地时,一切事物都变成地的形相。这种观法有十种可选择,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称为「十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