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与鸠摩罗什大师的交游
来源:新浪博客 | 作者:宗柱法师 | 发布时间: 2018-05-17 | 5170 次浏览 | 分享到: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族衣冠南渡,中原文明南迁,晋朝迁都至江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晋。晋偏安江南一隅,享国百有余年,而在北方,却经历了五胡十六国的年混然政上南北立,然而文化的交流并未中断。北方后秦期,当南北两大佛教重山与后秦国都安之,佛法交流络绎,慧什大南北佛教的袖,相互敬重,信往来,展开了富有深度的佛法对话,在佛教史上写了一段佳

    一、什大与中土的因

    鸠什大,祖上是天竺国人,父摩炎舍国相位出家,越葱岭(今帕米),龟兹王听他的德,自出郊外迎请为知王妹其一见倾心,在龟兹王的逼迫下,俗与王妹合。大出生后,母却决意舍俗出家,而且很快契初果。大,也随母出家修行。

    大智慧人,在胎中,母慧异于平常,而且无自通天竺言,有一个罗汉说一定是因为怀有大智慧子嗣的故。大每天受够诵一千偈,西域三十二字一偈,合就是三万两千字。大随母至罽(今克什米),从名德槃达多学小乘藏,达多不吝教,如瓶泻水,大师颖悟悉能受持。十二岁时,母还归龟兹,至月氏北山,有一位罗汉见到大惊异地个沙弥如果到三十五不破戒,将大佛法度人无数,如波毱多(佛后异世五第五,又称“无相好佛”,度人如佛一多,只是没有佛的相好),如果破戒的,不会有大成就,不有才能法而已。大师进到沙勒国,无自通阿毗,不久又从耶利摩学大乘佛法。自此深入法海,大小佛法奥藏悉皆洞达无碍。

    大龟兹后,依律制二十受比丘戒。不久大欲赴天竺,临别师说,大乘佛法要仰靠你的力量在震旦国流,然而与你自身不利。大以大法己任,舍己法,答即使身处镬火也在所不辞。由于大悲智双运,道高德隆,所以西域国咸皆推重,每当大师说王都跪座践之而登法座。

    当前秦苻雄才大略,版占据中国北部大部地区。国力的盛,来自于高端人才的聚集,国家的争人才的吸引。苻具有很高的政治抱,其最是一天下,所以有道之士特加礼遇。苻建元十三年(377),有星出在外国分野,太史上奏,当有大德之人前来弼中国。苻坚说,听外国有什,襄阳有沙门释道安,应该两人,于是遣苻丕向南攻取襄阳,将道安大安五寺,大弘法化。

    道安大什大互相名,什大师经常向方礼拜道安大,尊称方圣人,道安大请罗什大。建元十八年(382),苻光西伐龟兹,并叮嘱此次出兵不国土,待什大后速送回国。光破龟兹什大途中,得知苻因淝水之,被部将姚苌缢杀,于是在凉州自立帝,史称后凉。姚弑苻建立后秦,死后子姚兴继位,后凉仍然不肯放行。姚秦弘始三年(401)姚派兵攻打后凉,国主隆上表降,大才得以于当年十二月抵达安。此,大五十八,滞留凉地已有十七年,距道安大离世也已十六年。

到达安后,姚待之以国之礼,敦在逍遥园翻译经典,并八百余人参与译场近僧众附达三千人,一盛况空前。安僧与当南方佛教中心的山,如双子星座交相映。什大与道安大未竟的法,却由道安大的高弟慧写。

    二、慧的栖隐庐山与弘法

    慧,雁(今山西省代)人,十三岁时,随舅父到昌洛阳一游学,博儒家六,擅老庄之学。大师应劫而生,北方乱,屡兵燹,大师见天下无道,二十一,欲渡江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与大儒范宣子嘉遁,石虎已死,中原寇乱,道路受阻。当道安大在太行恒山建寺众,声誉甚著,大遂往近,道安大师讲般若,豁然而悟,感叹说:“儒道九流,都是糠秕。”于是与弟慧持一同投簪落。大出家后,卓然不群,以住持佛法己任。道安大赞叹说:“使佛法流中土,要靠慧了。”大后随道安大师辗转至襄阳,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苻秦将苻丕攻打襄阳,道安大徒众,大于是与弟慧持等数十人南下。

    早先,大与同学慧永相期伴到浮山修道,而慧永先期已至山,为寻阳刺史陶范留住西林寺。太元六年(381)大阳,见庐山清,足以憩心,于是止住泉精舍。慧永因大徒众日多,奏明刺史桓伊,桓伊于是在西林以更立一寺,两年即成,名林寺。由于大学通三教,德厚流光,驻锡东林不久,僧俗大众一云集辐辏,在大很快形成了一个修行体。

    大师处处以弘大法己任。当初道安大在关中的候,请昙出《阿毗心》《三法度》等,由于当北方纷扰,加之翻者不善中土言,所以多有不达意之。不久道安大离世,没有来得及改正。后来罽三藏僧伽提婆来到洛阳,研,居,博通汉语,才知先前所出多有乖。太元十六年(391),大得知僧伽提婆渡江,于是延山,其重出《阿毗心》《三法度》,大作序流通,毗学的盛,大功不可没。

    佛教自东汉中土以来,典翻代不乏人。然而至晋初三百多年的时间,江仍然禅法无,律藏残缺。太元十七年(392),大命弟子法、法涉流沙到西域求众,多年方返回,都得到梵本,得以传译

    大戒德冰霜,以律僧,针对律藏不全的情况,大制定了《法社度》、《外寺僧度》、《比丘尼度》等教团规制,使山僧天下的模范教。晋安帝元元年(402),太尉桓玄因当部分沙门秽行,生活奢,干朝政,于是提出沙汰沙,在《沙汰众僧与僚属教》中,定除畅说义理、奉戒无、山居养志的三种沙外,其余悉皆俗,“唯山道德所居,不在搜之例。”大撰《与桓太尉门书》,承“佛教陵秽杂日久”状,沙汰僧尼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但恐地方官把握不住法令而致“及善人”,建议对禅思入微、典、建福的三种僧人予保,桓玄听从。同年,桓玄重申六十余年前庾冰沙礼敬王者之,提出沙门应敬王者。大据理力争,指出“袈裟非朝宗之服,盂非廊之器。”沙是方外之,不致敬王者。第二年桓玄晋自立,下令沙勿复敬礼。大内塑僧格,外抗强权维护了僧的尊

    三、两位大的交游

    慧隐庐山,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然而大所被,近靡。元元年,后秦左将姚嵩致,献上珠像,中并什大师问候。慧后次年,即修什大通好,述久慕之情。昔日什大师远在异域,是耳大名,却已“闻风而悦”,但以山河阻隔,无法相惋。在知道什大师东安,冀一面的念“一日九”,憾无由晤面,唯有久久遥望北方。并水囊,又袈裟一件希望什大升座披著。

    信与物由大弟子邕送达安。什大收到后,引作答书说“末后方当有法菩”,鼓励大“善弘其事”,这实际上是崇高的赞许。并有五:福、戒、博才、深智”,种都具就会道隆昌盛,如果缺少的就会停滞不前,高度价大备这五种圣。作礼尚往来,送黄石双口澡罐以充法物,并偈一章:“既已舍染,心得善否。若得不散,深入相否。竟空相中,其心无所。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虚等无,亦非停心。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此偈大意是:既然已舍离世染欲,此心遂得善自凝不复外否。如果密令不散,已能深入相否。相的空性中,心无挂碍无所著。如果著禅智慧未泯,并没有究竟洞达法性。都是虚的意境,也不是安心立命之仁者所悟的心得,愿能略示其旨要。偈中表达了自己的佛学思想,并表明与慧作佛法交流的期望。

    此后,有一位法安来到山,什大欲回西域。原来什大安后,姚超悟,一旦离世将会法嗣断,于是逼令受用妓女十人,大深感戒德有,如折翼。又大大乘之后,秉受般若空宗的思想,志在敷,大很自信的,如果作大乘阿毗,就是作小乘阿毗的迦旃延子也不能与之相比,然而秦地能理解之人很少。所以,以大的智慧才,作一译经师而已。译经也未尽人意。天竺国的文制与中土不同,中偈都有商体韵,翻译为语虽然大意无差,然而文体有异,犹如嚼与人,其味失。大颂赠法和,表达了自己孤寂的心情:“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孤桐上,清音九天。”偈里,大以栖息在孤桐上哀鸾鸟,表述了自己在中原僧中就像那鸾鸟然会出响九天的清丽鸣叫,但憾无知音。

    慧师闻一消息,再次致信什大,表达憾之情,以及教佛中数十条事,并附偈一章:“本端竟何从,起有无。一微涉境,成此。惑相更相乘,触理自生滞。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无悟宗匠,将握玄契。末尚悠悠,相与期暮。”此偈大意是:生命开端从何开始,生生灭灭在有无之。一点微之不守涉于境,最形成大山般倒下之烦恼与境互相影响深加,遇理自然不能通达而迷滞。因所生然没有主宰,由是展开回不止一世。那没有遇到悟道的宗匠,将与我握手心中达成默契。候言不尽,期待暮之与您相聚。偈中最后几句,表达了对罗什大的挽留之意。

    慧的数十条疑什大一一作答,后来两位大又有往复问辩,后人辑为《大乘大章》,共十八章,二十七则问答,成研究两位大思想的重要料。在两位大讨论中,慧主要承担了一个提者的角色,大“非中之大,要欲取决于君耳。”表示自己根本无力涉及中的根本要。然而从后人《大乘大章》的冠名,如唐道宣律《大唐内典》著录为大乘深》,可以示出大的理深度,因此一文献应该视为两位大共同的著述。

    在两位大答中,涉及到佛教中多重要的理内容,包括法身、四大与色法、菩罗汉、四相法、如法性真、菩遍学等。从两位大的往返中,可以看到两位大交涉的痕迹。什大先是接触小乘佛法,然后独尊龙树的中宗。慧秉承大乘般若之学,小乘阿毗亦予以关注。两位大皆学三藏,思想中同有空宗的立,但由于所中印文化及佛教展的背景不同,也有点不同之

    两位大讨论中,最重要的是法身问题,几乎占整个篇幅的一半,慧思考的是,法身如何法,法身形像如何,法身寿命久等。又由此来的思考,法身佛与化身佛有差,如果二者无异,法身独妙又如何体,表达了大力求将佛法理辨析清楚。什大的回答,不可将佛的法身与化身打成两橛。在声藏中,将佛的十力等无漏法称法身,佛度后,以佛所法身。大乘法中,将菩烦恼得无生法忍,未成佛间为度众生所受之身名法身。佛法中没有决定的真身(法身)和粗身(化身)。佛身微妙,因众生业报所感,故所不同。善根薄者,只能得佛的形像舍利,善根厚者可以到佛的生身。所生身也有不同,有的到佛身如弥山,有的佛身无量无,乃至佛的真法身十住菩亦不能,唯佛与佛方能得。而佛所之佛,也是众和合,竟性空,所以法身与化身都是性空不,粗妙相同。佛以悉檀赴机,显现化身,令众生出离三界,安住佛道,作微妙因,故不可以名化身是粗。此答展示了什大宗不著两的一贯风格。

    法性问题是慧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大曾作《法性》,什大看到后大为叹赏:“国人没有典,而所之理暗与合。”惜乎已佚失,只留下撮略文意的两句:“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宗。”据惠达《肇疏》:“远师法性成后二章,始得什大品成前。”由是则见孤明先,南方圣人北方圣人,心同此心,理同此理,并没有差

    两位大师间友好的佛理探,是山与安两大僧交流的一个影。刘民居士与僧肇法因佛法交流结为方外之交。慧勉励座下的弟子道生、慧等,赴什大,他都成为罗什大的著名弟子。什大师圆寂后,关中大乱,道生等南下,各弘化一方,他的成就,是两位大栽培的果。两位大师虽然离世,然而他的弘法事却灯灯焰延不。两位大师为法忘身,荷担如来家的精神,彪炳千秋,将永激励吾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