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社念佛万古师
来源: | 作者:林克智著 | 发布时间: 2018-05-07 | 3628 次浏览 | 分享到:

  要:慧远大师于庐山创白莲社,为净土宗初祖。今文分:万古宗师学人楷模、创白莲社祈生净土、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同志百余贤人十八、蓬勃发展誉称共宗等五部分,以明大师之功绩。
   
关键词:慧远;东林寺;白莲社;念佛三昧;专志净土;诸宗;归趣

作者:林克智、佛教居士,193910月生于浙江临海。1959年毕业于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现任临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我国人知有西方净土,当从大乘佛经开始传译为始。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道行般若经》,是为我国大乘佛经传译的开始,般若与净土思想同传我国。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的信仰弥陀净土,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弥陀净土信仰的最早记载。东晋潜青山竺法旷(327—402),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可谓中土往生净土之创导者。其后,有慧远334—416)大师与同学慧永先后入庐山,刺史桓伊乃奏立东林寺。闻公讲经感山神献木、雷雨劈地之异,名其殿曰:神运。元兴元年(402),远公大师与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洋宗炳等123人,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预其社者皆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皆由远公化道遐播,群趋而至。自此以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诸大师,莫不以此而自行化他,弥陀净土于是畅行中华大地。

远公大师,为一代佛教之伟才。大师僧格尊严,不畏权势,惟道是从,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师道盛德隆,威神莫测,迻译佛典,启建莲社,誉满环宇,终得上品往生。今略其余,专谈大师结白莲社念佛,以明净土宗师之风范。

 

万古宗师学人楷模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生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13岁(346)从舅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六经,旁通《周易》、《庄子》、《老子》等学。21岁,欲至江东与名儒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路塞未成。

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往投。一日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与弟投簪落发。精思讽诵,以夜继日,常以大法为己任。道安大师曰:使道流中国者,其在远乎?晋太元六年(381),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时远大师之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大师学侣浸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师更立寺于山之东,遂号东林。远大师率众行道,于寺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木莲华,分刻昼夜,因波随转,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大师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著《发愿文》,勒之于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大师为作序曰: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熟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大师以江东藏经多缺,即遣弟子远越葱岭,请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罗什大师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闇与理合。

师居山30年,专志净土,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中,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即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旨。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诸如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师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师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终年83岁。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奉全躯葬于西岭。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谢灵运立碑,以铭其德。大师德业广被,历代帝王追谥,即多达五次。有《庐山集》10卷行于世,后人辑有《庐山慧远法师文钞》。

从上文可知大师所修的念佛三昧,渗透着禅定与般若之学,这与大师的修学背景有关。因大师出家后,就学于道安大师,并随安大师达25年之久。安大师所用的是般若与禅定并重的修行方法,般若是理论,禅定是实践,两者不可偏废,若要证悟般若,就得修持禅定。又由于当时社会困苦的境遇,激发了人们的出离心,此一思想正与净土的出世理念相吻合,故远公大师融会老庄与禅教思想,会归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风云际会,揭开了中国净土宗序幕。

同志百余贤人十八

远公大师居庐山,因道业卓著,佛法日隆,四方来归缁素日众。《庐山莲宗宝鉴》卷四谓:师徒众往来三千,真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乃与刘遗民等十八贤为上首。其中所说的十八贤人即:慧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慧睿(《东林十八高贤传》称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佛陀耶舍、佛驮跋陀罗、刘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有关十八贤之传记,最先记载于《莲社高贤传》一卷,该传今收录于志磐之《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中,清朝王谟增修《汉魏丛书》之际,亦将之编入,是传后收入《卍续藏》第13册中。宋代陈舜俞著《庐山记》卷3有《十八贤传》,记载东晋慧远、雷次宗等18人之传略,为后世说慧远等十八贤者立白莲社,弘传净土信仰之主要根据。

然此《莲社高贤传》并非成书于晋代之古书,书中所说的十八人,有人认为按史考证,则有出入。今说明如下:认为其中的慧持大师,已早在隆安三年(399)入蜀,后一直未回庐山,而否定其是莲社成员。我们知道持大师在蜀亦是修净土的,不知其时有否以通信方式入社?佛陀跋陀罗是在义熙七年(411)到庐山,那时莲社已成立10年了,不过他是受慧远大师所请来山的,他是莲社成员,应当是到庐山后所加入。来山后为大师译出《修行方便禅经》,对莲社众师友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宗炳在元兴元年只有16岁,将他列入高贤,可谓少年有成,有志不在年高,值得向他学习。今将庐山莲社十八贤,简要介绍如下:

慧远334—416)大师  莲社主,见上文。

慧永(332—414)大师  东晋僧人。号香谷,俗姓潘,河内(今河南沁阳)人。12岁出家,师事竺昙现,后与慧远大师同学,于道安大师座下。素志与慧远共游罗浮山,因慧远大师为道安大师所留,师即于东晋太元初年(376)先行,至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为郡人陶范舍宅为西林寺所留,师遂居庐山西林。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又于峰顶别立茅舍,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立志往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问其故,师答:佛来!言毕怡然而寂,僧俗咸闻异香,七日方止。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之号,世寿83岁。

慧持337—412)大师  东晋僧人。慧远大师胞弟,幼读书时,一日可记他人十日之量。年18与其兄同师事道安大师,遍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397—401)中,辞兄入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潭寺,大弘佛化。义熙八年(412)往生,寂年76岁。后慧远大师于定中见师与慧永已生西方。寂时遗嘱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

道生(355—434)大师  东晋、南朝宋间僧人。亦称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依沙门竺法汰出家。15岁便登讲座,20岁受具足戒。东晋隆安元年(397),到庐山问学于慧远,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时慧远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绍的一切有部之学,道生也受其影响。元兴三年(404)偕同慧睿、慧观、慧严等入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后秦主姚兴命他和罗什弟子道融论难,往复百翻,言无不切,众人皆服。他和僧肇两人,为罗什门下最年轻,也是最有才华的学者。南朝宋文帝与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均对其极为敬重,常相从问道。义熙十四年(418),法显在建业(今江苏南京)与佛陀跋陀罗合作,译出《大般涅槃经》的初分四千颂,共6卷,名《大槃泥洹经》。经中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大师剖析经义后认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一阐提也是有情,何得独无佛性?此乃经来未尽耳。于是倡一阐提皆得成佛说。此说出后,群情大哗,都认为道生违经背义,并将他摈出僧众之列。他到苏州后,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传师于苏州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时,群石皆为点头,于是有顽石点头之说。直到后来,北凉昙无谶在元熙二年(421)译出的大本《涅槃经》40卷传到建业,其中也提到一阐提可以成佛,才证明道生大师预见的正确。元嘉七年返庐山。此后,道生大师在庐山讲《涅槃经》,听众无不悦服。大师晚年在庐山改订《法华经注》时,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说,认为释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4种法轮。与此相应的,则为《阿含》、《般若》、《法华》、《涅槃》等经,推崇《涅槃》为佛说法的最高阶段。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上端坐而逝,世寿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继续唱导顿悟之义。

昙顺(347—425)大师  东晋僧人。黄龙人。幼出家,承训罗什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大师叹曰:此子奇器也。后至庐山,同修净业。宁蛮校尉刘遵孝于江陵立寺,请师前去,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刘宋元嘉二年,异香满室,别众往生。

僧睿(355—439)大师  东晋僧人。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三藏咨禀经义。罗什大师译《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以此言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后来到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宋彭城王义康,要入第受戒。师曰:礼闻来学。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钱三万买貂裘,奉师常用敷坐。大师曰:此虽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弃也。王闻后益加敬仰。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字音求证于师,因为著《十四音训》,梵汉昭然。元嘉十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寂,众见卧内一金莲花,倏尔而隐。

昙恒(347—418)大师  东晋憎人。河东人。童孺依运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讲说。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励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昞(365—435)大师  东晋僧人。俗姓陈,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幼即出家,入慧远大师之门。广通经律,兼明老庄,志节高洁,言行合一。以念佛三昧为念,常恒不绝。义熙十四年(418),远公大师往生之后,预章太守王虔入山谒师,奉为山中之主,继席慧远大师于东林。元嘉十二年,大师集众念佛,就座而寂,世寿71岁。

昙诜(361—440)大师  东晋僧人,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尝著《穷通论》以明宿修,述《莲社录》以记往生。又能识别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甘苦之味,妙尽其理,人知其有密证。元嘉十七年集众谓: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念佛百声而寂,春秋八十。

道敬(369—420)大师  东晋僧人,俗姓王,琅琊人。祖凝之守江州,遂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终日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早夜弗替。远公归寂,乃入若琊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念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散。春秋五十二。

佛陀耶舍大师  东晋译经家。意译觉明、觉名、觉称,北印度罽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大师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之请,于姚秦弘始十年(408)至长安,协助大师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译《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义熙八年(412)至庐山入社,后辞返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托贾客致凉州诸僧,其后不知所终。

佛陀跋陀罗(359—429)大师  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一名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佛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5岁丧父,17岁出家。据说其背诵经典,一日能完一月之业。曾与同学僧迦达多游罽宾,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觉军)受禅法。后受智严之请东来,于后义熙四年(408,另有二年或三年之说)至长安。因被人指斥为显神通而见摈,应慧远大师请,与弟子慧观等40余人赴庐山,备受欢迎,并邀入社。留居庐山年余,译出《修行方便禅经》2卷。东晋义熙七年(411)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从义熙十二年到十四年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译《华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其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归塔于庐山北岭。

刘遗民(352—410)东晋居士。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徐州)人。初任府参军,历任宜昌、柴桑县令,后去职,与周续之、陶潜等皆不应征命,时称浔阳三隐。遗民之号,传系刘宋武帝表彰其不屈所勅。时慧远大师止庐山修念佛三昧,居士往师事之,先后有清信士宗炳、雷次宗、周续之、张野、张诠、毕颖之等咸来庐山,乃于西方三圣像前建斋立社,同修净业,誓愿往生净土,居士作《发愿文》,辞意典雅,至今传诵不已。后程之度西林涧北,别立禅坊,精研玄理,兼持禁戒,著《念佛三昧诗》见志。居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时,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居士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被之。他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见莲华青白色,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卐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居士饮水甘美。及寤,异香发于毛孔。乃语人曰:吾净土之缘至矣!请僧转《妙法莲华经》,近数百遍。居士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复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与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掌,泊然化去。剌子壅积土为坟,勿用棺。时晋义熙六年,殁年五十九。

张野(350—418)晋代居士。字莱民,居浔阳紫桑。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好友田宅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与九族共。入庐山与刘、雷同尚净业。及远公大师卒,谢灵运撰碑文,以铭其德,居士序之。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周续之(357—423)晋代居士。字道祖,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十二岁,入豫章太守范宁门下受业,通五经、五纬,人称十经童子。既而闲居,读《老》、《易》诸书,虔信佛法,精般若妙理。后入庐山师事远公于白莲社,与刘遗民、陶渊明称之为浔阳三隐。宋武帝召至都间,馆东郭外行幸问《礼经》,世称通隐先生。居士终身未娶,布衣素食,因素患风痹,后移病钟山,殁于景平元年(423),春秋六十七。

张诠(359—423)东晋居士。字秀硕,张野之族子。尚情高逸,虽耕锄,犹带经不释。朝廷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宗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379—447)刘宋居士。字少文,南阳(今属河南)人。擅长书、琴、绘画、精玄理。殷仲堪、桓玄并以主簿辟,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辟为主簿,答曰:栖丘饮谷三十年矣。即入庐山师事慧远大师,专修净土。还江陵,闲居绝俗。衡阳王义季曾亲访之。宋受禅三征不应。雅好山水,凡所游履,悉图于壁。西陟荆巫,南登衡岳,所到之处则结宇山中,以遣尚平之志。居士尝著《明佛论》,盛赞佛教,鼓吹精神不灭,深得宋文帝刘义隆之推崇。尝撰《难白黑论》,以非难慧琳之《白黑论》。居士又曾与当时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就有无佛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此等论述皆收录在《弘明集》中。因疾归江陵,静观道以养老。宋元嘉二十四年殁,寿六十九。

雷次宗 386—448)刘宋居士。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少入庐山,师事慧远大师,从之学三礼、毛诗,并修净业。其后,立馆于东林寺之东。长乐隐退,笃志好学。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至京师,令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二十五年,帝复强征至京师,为筑招隐馆于钟山西岩下。次宗不入公门,每自华林园东门入延贤堂为太子诸王讲经。是年无疾而卒于钟山,世寿六十三。

时与庐山远公有关系者又有:

毕颖之,新蔡(河南新蔡)人,《高僧传》卷六《慧远法师传》中,说他曾与刘遗民等依远游止,但十八贤传中无其名。生卒年与事迹不详。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东晋世族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好学博览,工于诗画、书法,纵横俊发,独步江左。历任太尉参军、永嘉太守等职。幼归三宝,深入经藏,阐竺道生顿悟之义,著《辩宗论》。东晋义熙间,至庐山参礼慧远大师,大师于道场前掘池种白莲华,与志同道合者结白莲社,灵运为作《净土咏》。又曾参与润饰《大般涅槃经》译文,另撰有《金刚经注》、《涅槃经疏》等。

陶渊明,蓬勃发展誉称共宗。自庐山慧远大师来山结白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一时四方前来参集之众多达三千,庐山遂成我国莲宗之胜地。其后桓玄禁佛汰僧,独此山幸免于难。当时,除修道之士,如陶渊明等一代名士,亦厌离世乱遁居此山,大书法家王羲之也于山中建归宗寺,迎请佛陀耶舍住之。

慧远大师示寂后,道昞大师主盟白莲社。隋开皇年间(581—600),天台宗智顗大师两度来山开讲,闻法者多达5000人。至唐代,净土宗高僧善导曾来山寻访慧远遗迹;智舜于山中讲《观无量寿佛经》。玄宗时,曾敕建慧永之塔于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结西方道场。大历年间(766—779),神湊于东林寺弘传律学。元和二年(807),白居易于遗爱寺附近结草堂。会昌法难后,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复兴东林寺。宋元丰二年(1079),神宗勅改东林寺为东林太平兴国禅院。绍兴十七年(1147),法道于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间(1308—1311),优昙普度住于东林寺,编撰《庐山莲宗宝鉴》,弘扬净土教义。清代以降,佛寺渐次衰颓,,但净土宗至今盛传不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林寺在果一法师带领下得到修复,其规模大于前。19949月,传印法师接任方丈后,寺院又有较大的发展,特别在净土宗文化研究上,出了很大力气,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召开研讨会,就是很好的例证。

庐山念佛法门,对后世之影响,主要是开创了结社念佛之先河。大师所倡的念佛三昧,则只有少数人能接受。直到唐代善导大师倡行持名念佛之后,念佛之风渐盛,到宋代则结社念佛之风大行于世,以后净土法门逐渐成为各宗共修的法门,可谓各宗修持归向的共宗。

如法照大师于大历四年(769)在衡州湖东寺建立念佛道场,宋代省常大师于淳化年间(990—1093)在钱塘昭庆院结净行社,宗赜大师于元祐年间(1086—1093)在真州长芦寺建立莲华胜会,南宋道琛大师于绍兴年间(1131—1162)成立净土系念道场会,凡此等等,都是大师们钦慕庐山遗风,而建立起的僧俗共修之净土道场。元代延祐三年(1316),日僧澄圆来华,至庐山礼谒普度大师,归国后亦仿效其风结社念佛,从而庐山念佛门,亦流传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