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
来源:刊载于《澳门佛教》27期 | 作者:圆慈法师  | 发布时间: 2018-05-07 | 3764 次浏览 | 分享到:

    见佛与示寂 
  师入山以来,叁十二年间,初十一年间,凡叁见圣相,未尝语人。后十九年七月晦日之夕,大师于般若台之东龛,从定方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如《十六观经》所说。 
  佛告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慰告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又见佛驮耶舍、
慧持、慧永、刘程之皆在佛侧。皆向前揖师说:“师志在先,来何晚也?“ 
  大师对法净、慧宝说:“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见佛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必矣。”又说:“七日之期,斯为渐矣。” 
  即寝疾,制遗诫说:“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毕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寻违离之悔,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谢,以悼往疾之深。于今时至,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今之礼,汝等勿违!” 
  苟神理不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佑之以道。门徒号恸,若丧父母,师以世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将顺寂,耆德请以豉酒治病。 
  
慧远大师则说:“律无通文,不许。”耆德又请饮米汁,大师则说:“日过中矣,不许。”次以蜜和水,请饮浆,乃令披律寻文,卷未半,溘然而逝。 
  弟子不忍露尸,与浔阳太守阮侃奉全躯举葬于西岭,累石为塔,谢灵运为文建碑,以铭遗德,张野作序,宗炳复立碑于寺门。 
  莲社的修行方法 
  大师的结社念佛,是依据念佛叁昧的修行方法,以期得见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 
  在当时,《观无量寿经》还未传译到中国,所以大师的念佛三昧,可能是基于《般舟三昧经》而开出。 
  大师对念佛三昧的说明,可由他作的《念佛三昧诗集》序来了解。此录如下,以作分析: 
  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敦能与此哉。 
  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叁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从文咏而已哉。
  在这个序中,大师写出了自己对念佛三昧的理解和体会。首先,在他看来,修行三昧,就是要作到“思专想寂”。大师说:“思专则志一不分”。“思专”就是让心,思念在专一处,“思专”的体验就是心“志一不分”。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专心致志”作一件事;总之心要专一,可是心要专一在什么上?专在方法上,能使得叁昧的方法上。如修念佛三昧,就是要心志专一在念佛上。 
  您的思念是专一吗?您的心思专一吗?您的志是一、心不分散吗?如何来体察?
慧远大师对“思专”之后,是如何体验的?大师在序文中说:“思专想寂”。这就是说:“思专”能引生“想寂”的境界。可以说,“思专”是修三昧的总方法,而“想寂”是修三味的总体验。 
  究竟“想寂”是如何的状况?大师对“想寂”时的体验则是以“气虚神朗”来概括描述。这就是说“想寂”时的体验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气虚,二是神朗。大师说:“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这大概指修叁昧的人,在想寂时会体验到气虚,对一切的感智都是安静而又明了的;同时修三昧的人,在想寂时,他(她)的神志清醒明朗,更是无幽不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