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慧远对山水诗歌的贡献
来源: | 作者:齐文榜 | 发布时间: 2018-01-22 | 3584 次浏览 | 分享到:

谢灵运乃我国山水诗歌的开山祖师。谢灵运以前的山水诗人,诸如曹操、灰阐, i}}混等人多为学术界所瞩目,而与谢混同时的慧远rp很少被人提起。事实上,慧远白觉吟咏自然山水,形成了他的山水诗歌的独特风貌,给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慧远周围,形成了一个创作山水诗歌的作家群体,活跃在当时的诗坛上。慧远实乃山水诗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诗人。但是长期以来,慧远对山水诗歌的贡献并没育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本文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方家与同好不吝赐教。

一、第一位自觉吟咏山水的诗人

    慧远(334 -  416)本姓贾,雁门楼烦(山西代具)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早年游学许昌、洛阳,“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二十一岁就释道安出家,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常欲总挥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由于慧远才思颖悟,勤奋不懈,很快便谙熟佛典.致使道安经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J(以上见《高僧传·释慧远)))当时,中原局势动荡混乱,慧远随道安弘法,长期辗转各地。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慧远受道安嘱托,从襄阳出发前去江南传道。当途经丹阳(今江西九江)时,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便在龙泉精舍住了下来。后来,江州刺史位伊特地为池别造梢舍,洞尽山林之美,这就是闻名丁世的东林寺。慧远久住东林寺,直到去世。

慧远遁迹庐山后广收弟子,讲经沦道.撰写弘法文章,结交全国名僧,井与统治阶级的上层密切交往。庐山一时成了南方沸教的中心,慧远本人也成了继道安之后的沸教界领袖。慧远领导着庞大的沸教f}团,而且四方信仰沸教的人上前往拜渴者亦络绎不绝,其中桓玄、谢灵运尤为著名。

慧远除博通内典、熟悉《庄))((老》与儒家经典外,还非常喜爱文学,能诗善文。加之慧远住锡庐山后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凡再诣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秀绝众形。北眺九江,凝形览视。四岩之内犹观之掌焉。”(慧远《游山记》)可见慧远游览山水的极大兴趣,和对庐山的极端熟悉。正因为如此,慧远创作出咏唱庐山山水的诗歌来,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众所周知,我国最早出现的山水诗就是曹操的那首《步出夏门行·东临喝石》。曹氏之后山水诗的创作一度萧条冷落。迫至东晋初年,出现了痪阐的《观石鼓诗》、《登楚山诗》等几首较好的山水之作。而谢灵运以前,大家最为推i午的山水诗莫过于浏混的《游西池》了。

但上述这些山水诗,它们的产生往往具有很大的“随遇性“(偶然性)。换言之这些山水诗不过只是诗人游兴的偶然产物。在山水徜徉之中,诗人偶然的游兴触功了诗情,产生了山水诗创作的冲动,于是发为吟咏,形诸诗歌。然而,慧远山水诗歌创作的情形却井不如此。他的门徒所作的《游石门诗·序》中有这洋的记载:“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是交徒同趣三一i}、,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慧远“因咏山水’.而往游石门,这清楚地丧明慧远创作U水诗的动机,在游览山水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与那种囚山水游兴偶然触动诗情,而后才产生山水诗的创作动机相比,慧远山水诗的创作要自觉土动得多了。而这种咏唱山水的自觉性,不仅推动着诗人在山水游览过程中自觉深入地观察自然山水,更多地发掘出自然山水的诗情画意,而且必然促使山水诗质量的人大提高。囚此慧远对山水的自觉咏唱,实乃我国山水诗歌由白发转向自觉的标志,是谢灵运等人白觉创作大批优秀山水诗歌的前奏,是我国山水诗歌繁荣的报春花。

二、风貌独特的山水诗歌

慧远创作的山水诗,据有关资料推测为数不少,可惜大都失传了。慧远现存的山水诗只有《游庐山》①一首,然而若从山水诗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却鲜明地CY现出其独具的风貌。为了便于论述,现录全诗如下:

   崇岩吐清气,幽帕楼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扣玄扁,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翻。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此诗一个明显特点,是将山水的刻画与佛理的阐说紧密结合起来。虽然,这一特点并非始自慧远,东晋前期的康僧渊、中期的支遁都有此类作品,但以慧远此诗体现这一特点最为完美。全诗首四句写景,庐山峭崖的氨氯云气,深山穴谷中的幽清静寂,以及那天籁和鸣的各种声响,与叮冬睁琼的山泉溪流,都-一被诗人摄入诗中,逼真而鲜明。诗的中间四句叙写行踪,结尾六句阐发佛理。诗人面对幽清的自然山水,用心体悟佛家的玄奥道理,顿觉心中有所感悟,明白了道家羽化升仙之谬误,而与沸家真谛融合无间。全诗按写景—叙行一一明理谋篇布局,景乃游中所见,行乃游中举止,理乃因游而悟,与诗的题目《游庐山》的“游”字紧紧勾连,层次分明而意脉贯穿。可见此诗将山水的刻画与佛理的阐说融合在一起,自然而又妥贴。

风格清新静寂与肃穆安谧,乃慧远此诗的又一明显特点。我们知道佛教所欲达到的理想终极,是不生不灭、常乐我静的涅梁境界。为了体认这种理想终极,修得佛道,自然山水中那清幽静寂的环境便成了沸教僧徒最为合适的修道之所.据佛经所言,释边牟尼便是在山中悟得佛道的。而他在经中不厌其烦地教海徒众应于山中修道,也是出于同一缘由。正因为如此,在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佛家单单喜爱那种清幽静寂的山水所在.这种经过心灵与情感意识选择以后的自然山水,再表现于诗歌之中,便使得这种山水诗歌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风格—清新静寂与淞穆安谧。黑洛尔说过:“自然形式并不因为它们本身而有意义,而只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内在心灵因素的一种外现。就是这种心灵因素,使这些自然形式还在现实状态而尚未进入艺术领}!}之前,就已经具有观念性,不同于不表现心灵的单纯的自然。”((美学》第一卷)黑洛尔这种唯心主义的说教.在这里正好成了我们理解慧远笔下山水形象的切匙。庐山的自然景观。既有“翠景红霞映朝日’.的多采与明丽.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放与豪壮;既有“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眺花始盛开‘’的妙趣,也有u磺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观。……但所育这些统统波慧远心又中那沸教意蕴的筛子过滤掉了,所剩下的仅仅屉清气氨氯,穴谷幽邃,在天籁和鸣’了宋溪叮咚声的反衬下,更加显得幽寂和静穆的山水所在。如果我们从诗的全部沸教i }}涵和意蕴的高度,去细心体察品味作者笔下艺术再现的山水,使会感到诗中使用“清”、“幽”、“稀声‘’、“溜滴”等i} i7: ,这多么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底蕴.进而深深感触列这‘首诗所特有的清幽与静寂;而山水景物与沸理阐说的结合,又使此诗带一种宗教的肃穆一与灵异。这种清幽静寂与肃穆灵异的风咯·则是慧远么前,僧徒之外的山水诗人所末曾有过的。《西清诗话》云;僧人之诗,“水边一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h.(.)这就明确指出了僧徒山水诗歌,当然包括慧远这首山水诗的清幽脱俗的特点。黄宗羲说得更清楚:“诗为至清之物,僧中之诗,产、境俱夺,能得其至清者。故可与言诗多在僧也.(《南雷文定》三集卷一)黄氏的说法虽有些偏颇,但却真切地道出了僧诗.更准确地说是僧徒的山水诗,当然也包括慧远这首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三、形成了山水诗作家群体

慧远在山水诗史上值得注意,还在于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山水诗作家群体。当时的庐山,名僧与雅士风云聚会。慧远在庐山举行誓生净土的盛会,参加者竟达一百止十三人。慧远喜爱庐山山水,多次游览并自觉咏唱,而慧远佛教领袖的身份,使得他的咏唱山水的举动无形之中影响着下属。因而,庐山之上一时不少人动手创作山水诗歌就在慧远写出那首《游庐山》之后,群起奉和者现今可考的就有刘程之(号遗民)、王乔之和张野,三人皆以《奉和慧远游庐山》为题,与慧远相唱和(见《晋诗》卷十四)。其中王乔之和张野对庐山山水都有出色的描写。王乔之在诗哺,形容庐山道:……众阜平寥廓,一灿独凌空。霄景凭岩落,清气与时雍。有标造神极,有客越其    峰。长河灌茂楚,险雨列秋松。危步临绝冥,灵壑映万重。风泉调远气,遥响多嗒电。可以断定,当时附和慧远唱酬的一定不只此二人。不过其作品没有留传下来,无从稽考。事实表明,当时庐山之上一个山水诗作家群体确实是存在不虚的。

慧远门徒所作的《游石门诗·序》,是当时庐山存在山水诗作家群体的又一明证。慧远“因咏山水”而往游石门,随同前往者多达三十余人。可以说这是一次集体游览与创作活动。慧远自己必有游石门之作(诗今已佚),同去石门者所作的诗,现今可考者有诸道人所作的《游石门诗》一首。至于其他随同慧远前去的名僧高士,附庸风雅,咏唱石门山水亦属情理中事。    再者,宗炳是另一位跟随慧远隐居庐山多年的名士,他的《画山水序》是现存最早的、较有系统的山水画论。作为一个佛教信徒和文士,宗炳现存的诗歌只有《登半石山、、i(登白鸟山》二首(见《宋诗》卷一)。这两首诗恰恰都是山水诗。这与慧远、刘程之、王乔之和张野四人,每人均y存诗一首,却又都是山水诗之间,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庐山的名僧高上在慧远影响下,确实形成了一个山水诗作家群体.呈现出山水诗创竹‘的热烈氛围的又一明证。当然,宗炳一生游历名山胜水甚多,池这两首:日水诗也未必一定作丁庐山。问题的关键在于宗炳的山水诗与山水画沦,正是庐山山水诗创作的热烈氛围所孕育的蓓蕾或迟或早必然要开出的奇葩。在当时山水诗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这一山水诗作家群体大量创作山水诗,实在是我国山水诗史上一件不容忽视的事。

四、直接而深广地影响谢灵运

谢灵运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被誉为“杰出的佛教诗人”(((中国沸教》〔一〕中国佛教协会编)。而灵运饭依沸法,与他和慧远的交往是分不开的。灵运自己说:“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又说:“白昔闻风,志愿归依”。(《庐山慧远法师沫%>((高僧传·释慧远传》说灵运负才傲世,少所推许,既见慧远,肃然心服。可见灵运对慧远之敬仰。灵运十八岁那年,还参加了慧远在庐山举行的誓生净上的盛公②。后来,慧远在庐山筑台画佛像,刻铭于石,并特地派人前去建康,请灵运为沸像作铭。灵运受命.节谨虔敬地撰成《佛影铭》,送达庐山以充石钊。慧远去世以后,灵运还特地写了((庐山慧远法师诛》,以表哀淖之情。诛文中说:“人夭感悴,帝释坳怀”,“川壑如泣,山林改容”。感激涕零,交情之深实在非同一般。

灵运与慧远交往密切,思想当然要受到慧远的影响。举其要者.慧远是我国佛教宗派之一—净土宗的始祖,“经慧远等人的提倡,因此净上宗在南方得以广泛流传”。(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灵运参加慧远举行的誓生净土的盛会.为东林寺r}池种白莲,还常为僧众舍斋,乃至临刑前还不忘施美髯给维摩大士,都说明净土宗思想对灵运的影响之深。而他的《净土咏》一诗,更是这一思想的赤裸裸的说教。

谢灵运既然与慧远交往密切,思想上也深受其影响,那么灵运的山水诗受到慧远的濡染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首先.慧远对山水的自觉咏唱明显地影响到谢灵运.灵运在地方做官及退居始宁期间,每至一山水住胜之处辄前往观览,且大都有诗作咏歌。例如在永嘉太守任上时,“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月。……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宋书·谢灵运传}} 7灵运游览山水,人都有僧徒同往,仅名字可考者永嘉时有法暴、僧维、慧鳞;始宁时有昙隆、法流。虽然率众游览山水乃当时世族阶层司空见惯之事,但灵运将山水游览与山水诗的创作自觉联系起来的举动。不能不说是受了慧远的影响。

其次.灵运的山水诗与佛理有着微妙的关系。在山水诗中,灵运喜爱采用佛家惯用的词语;在用诗歌表现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时,灵运更多地喜爱描绘自然山水的幽清空寂与肃穆灵异;灵运还喜爱借刻画自然山水来塑造带有象征性的封闭式世界,以表达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③。这种佛理与山水的密切融合,在我们考察了佛教僧徒、尤其是慧远的山水诗之后自然容易判定,它决非出于灵运个人的独创,而是受了僧徒、特别是慧远的影响。

第三,关于灵运山水诗的风格,清人翁方纲谓其诗“蕴酿神秀”(《石洲诗话》),方东树评其诗“名理境界,肃穆沉重”,还说“大约谢公清旷”(昭睐詹言》卷五)。山于灵运的山水诗“造句清爽秀韵”(同上),喜爱使用佛家惯用的清、空、幽寂等i司语,而内容方面更多地偏爱自然山水的清幽灵异和空寂肃穆.将宗教的情绪和理念与白然山水的刻画融介在一起,因而使得谢诗在清新静寂的风貌中,呈现着空灵和肃穆。这就是灵运山水iii'} }本风格。而灵运山水诗的这种风格,在他仰慕的慧远那里便早已形成了.到了灵运只是发展得更加自然与完美罢了。而风格的自然与完美,乃文学成熟的际志。历代诗论家之所以把灵运看作我国山水诗的开山祖师,其原因就在于此。清人沈德潜说:“游山水诗,应以康乐为开先也。”(((说诗昨语》卷上)然而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慧远的山水诗对谢灵运的影响确实是深广而有益的。

综上可知,慧远对山水的自觉咏唱,际志着我国山水诗歌已经走向自觉O勺时代。池独具风格的山水诗,对我国山水诗歌风洛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以他为核心的山水诗作家群体大量创作山水诗,有力地促进了宋初山水诗创作的兴盛。而慧远对谢灵运直接而深广的影响,更是山水诗走向成熟的动因。正因为慧远对山水诗的发展有如此的贡献,所以我们说慧远乃我国山水诗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作家,实在毫不为过。

①《游庐山》一诗另题作《庐山东林杂诗、。见途钦 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二十。以下 引诗凡出于此书者,皆只注朝代与卷数。

②参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一  章,中华书局19559月版。

③对此拙作优沸教与谢灵运及其诗》一文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见《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