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慧远的不敬王者论——佚名
慧远的不敬王者论——佚名
来源:
|
作者:
青荷
|
发布时间:
2018-01-22
|
2895
次浏览
|
分享到:
慧远
(334年—416年)是东晋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家。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部)人。出身仕宦家庭,少年即博览群书,尤善《周易》、《老子》、《庄子》。后从道安出家,以立宗弘法为己任。24岁开始登坛讲经。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随道安南抵襄阳。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别师南下,途经庐山,见峰林清静,就定居于此,始住龙泉精舍。
慧远
隐居庐山30余年,矢志弘法,影不出山,迹不入市,晋太元十六年(391年),酈宾沙门僧伽提婆南游来到浔阳,
慧远
将其迎请入山,请译《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两论译出后,
慧远
为之作序,标举宗旨,推重提倡,开南地毗昙学之端绪。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鸠摩罗什到长安,
慧远
即致书问候,后经常写信向其请教经典和大乘深义。两人往返酬答,互相切磋,现存18章,名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译出《大智度论》100卷,
慧远
因其文繁义隐,不易研习,乃予以删节,约为20卷,并为之作序。
元兴元年(402年)与刘遗民、周续之等于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发愿往生净土,结白莲社,一时参加者达123人。净土宗创立后,人们仍尊
慧远
为始祖。在禅法方面,
慧远
极力调解觉贤(即佛陀跋陀罗)与鸠摩罗什的矛盾,请觉贤译出《达磨多罗禅经》2卷,使禅法得以流传江南各地。
慧远
还致书劝请昙摩流支补译弗若多罗没有译完的《十诵律》,使《十诵律》有了完备的译本。
慧远
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沙门不敬王者论》阐明“出家是方外之宾”,故“不得与世典同礼”,力主沙门不应致敬王者,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从东汉初年传人中国,到
慧远
生活的年代,已有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社会某些固有的文化传统之间产生的冲突,逐渐尖锐起来。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佛教僧侣(沙门)应不应该礼敬帝王?按照佛教的主张,家庭和世俗社会是形成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僧侣是出家修道的人,是无君无父、不受世俗的礼法道德约束的。僧人见了在家的任何人(包括帝王、父母在内)也都不称名、不跪拜,只合掌致敬。不仅如此,还可以接受在家父母的礼拜。佛教认为自己的最高权威是释迦牟尼佛,僧侣只能拜佛。这些佛教的教义和教规,同我国固有的纲常伦理发生严重矛盾,触犯了封建帝王的绝对权威,违背封建宗法关系,由此而引起一些统治者的不满和责难。
慧远
时双方矛盾斗争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礼制问题上,其中又突出地表现在僧人要不要敬帝王的问题上。
慧远
身为当时的佛教领袖,他对这个是否应礼敬王者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为此撰写了五篇短文:《在家第一》、《出家第二》、《求宗不顺化第三》、《体极不兼应第四》、《形尽神不灭第五》,合称为《沙门不敬王者论》,全面地论述了佛教僧侣不敬王者的基本立场及其理论依据。
慧远
认为,佛经所讲的信佛,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脱离世俗社会,在家信奉和传播佛教,二是出家修道。前一种人,当然要遵循礼制敬君尊亲,这也是佛典所教导的。后一种人,不对王者跪拜,但是并不失去敬意。
上一篇:
《大乘大义章》提要
下一篇:
鸠摩罗什答慧远大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