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慧远大师所著的《三报论》是中国佛教因果理论的奠基石,在此后一千五百多年中奠定了中国佛教因果理论的基础,从此,作为外来传入的佛教在中土扎根生长,无论王室官宦乃至民间百姓,深入人心。与中国上古以来的传统哲学善恶习报应说、汉代的天人感应说密切相融合,形成了一个颇为圆满完整的理论学说。由于这一佛教因果理论的成立,顺章顺理又十分自然地取得了中国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儒家思想的支持,使得佛教其他经典在以后得以顺利地传入和传布。在佛教众多的经典理论之中,三世因果学说、因果报应理论是其最重要的根本理论。
慧远大师(334---416),东晋时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俗姓贾,自幼好学,十三岁时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儒家六经,尤其喜好精研老庄学说。二十一岁时至太行恒山,参拜高僧道安,听道安讲《般若经》,顿时开悟,叹曰:“儒道九流,全都不过秕糠罢了!”即就落发出家,法名
慧远。出家后日夜勤修,继而登坛说法,以儒家经典及老庄学说来阐发佛理,解释疑难,为道安所首肯。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
慧远随道安师徒四百余人避乱襄阳,二年后,前秦符坚攻陷襄阳,劫走道安。
慧远率徒众十余人南下,辗转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市),至龙泉寺,爱庐山风景秀丽,山水清净,就定居山寺,后移锡东林寺。
慧远大师继承道安,深入精研《般若》,当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后(隆安五年,公元410年)
慧远遣人致书问候,两人书信往返酬答,切磋教理研究。鸠摩罗什译出《大智度论》一百卷,特派人送请
慧远作序。
慧远又考虑到其篇帙繁多,为利于初机入门,将其精简压缩为二十卷。此后又在庐山开译坛,劝请昙摩流支补译完本《十诵律》,并遣使到长安请来中印度禅师觉贤,劝请译出禅经,在南方传播。禅、律、中观等佛教经典因此传播江南,一时,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
慧远大师在庐山隐修弘法三十余年,从不出山。元兴元年(402),
慧远大师率僧俗在家徒众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精舍无量寿佛象前建斋立誓,结白莲莲社,相约共同往生西方净土。由居士彭域、刘遗民撰写发愿文,阐明三世善恶果报。至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八月,
慧远大师圆寂于东林寺,世寿八十三岁。后人尊之为净土宗始祖。
慧远祖师的《三报论》是他对中国佛教的杰出贡献,是净土宗的最基本理论。《三报论》文字浅显、通俗易懂,避免引用诸多佛教的专用名词,而处处以人们所最关注的善恶祸福为中心纲要,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将复杂深奥的佛理加以简约化、通俗化。在文章一开始,就于起首明白晓畅地提出“业有三报” ,并且把三报的定义确定下来,是本文的一个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