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今译 慧远法师《答桓玄书》
今译 慧远法师《答桓玄书》
来源:
|
作者:
宫哲兵译注
|
发布时间:
2018-01-22
|
4071
次浏览
|
分享到:
原文:答桓玄书
桓玄与远法师书曰,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不了,於理又是所未谕,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允。近与八座书,今以呈君,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此便不行之於事,一一令详遣,想君必有以释其所疑耳。王领军大有任此意,近亦同游谢中,面共咨之,所据理殊,未释所疑也。令郭江州取君答,可旨付之。
答曰,详省别告,及八座书,问沙门所以不敬王者意,义在尊主崇上,远存名体。徵引老氏,同王侯於三大,以於两仪,受形於父母,则以生生通运之道为弘,资存日用之理为大,故不宜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此檀越立意之所据,贫道亦不异於高怀。求之於佛教,以寻沙门之道,理则不然。
何者,佛经所明,凡有二科,一者处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於经文。在三之训,彰於圣典。斯与王制同命,有若符契。此一条,全是檀越所明,理不容异也。
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於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於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於存身,故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世乖,道之与俗反者也。是故凡在出家,皆隐居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隐居,则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於沈流,拔幽根於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人天之路,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若斯人者,自誓始於落簪,立志成於暮岁。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如此,岂坐受共德,虚沾其惠,与夫尸禄之贤,同其素餐者哉。
檀越,顷者以有其服而无其人,故澄清简练,容而不杂。此命既宣,皆人百其诚,遂之弥深,非言所喻。若复开出处之迹,以弘方外之道,则虚襟者挹其遗风,漱流者味其余津矣。若澄简之后,犹不允情,其中或真伪相冒,泾渭未分,则可以道废人,固不应以人废道。以道废人,则宜去其服。以人废道,则宜存其礼。礼存,则制教之旨可寻,迹废,则遂志之欢莫由。何以明其然?
夫沙门服章法用,虽非六代之典,自是道家之殊制,俗表之名器。名器相涉,则事乖其本,事乖其本,则礼失其用。是故爱夫礼者,必不亏其名器,得之不可亏,亦有自来矣。夫远遵古典者,犹存告朔之饩羊。饩羊犹可以存礼,岂况如来之法服耶。推此而言,虽无其道,必宜存其礼。礼存,则法可弘,法可弘,则道可寻,此古今所同,不易之大法也。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钵孟非廊庙之器。军国异容,戊华不杂。剃发毁形之人,忽厕诸夏之礼,则是异类相涉之象,亦窃所未安。檀越奇韵挺於弱年,风流迈於季俗,犹参究时贤,以求其中,此而推之,必不以人废言。贫道西垂之年,假日月以待尽,情之所惜,岂存一已苟吝所执。盖欲令三宝中兴於命世之运,明德流芳於百代之下耳。若一旦行矣。贪道幽诚所期,复将安寄。缘眷遇之隆,故殚其所怀。
今译:
桓玄写信给
慧远
法师说:沙门不跪拜帝王,情所未明,理所无据,这是当朝大事,不可让体制不适当。近来有写给八座的一篇文章。今天送给你,你可以论述沙门所以不礼敬帝王的理由。这篇文章写得很简便,你一一详读算是消遗。想你一定有消除我的疑向的理由。王领军也有这种理由,近来他与我同游大殿中,共同商议此事,他与我意见不一,但不能消除我的疑问。我让郭江州取你的回文,你可交付于他。
答:详读来函和八座书,问沙门所以不敬帝王的理由。来文义在尊主崇上,保存名份体制。援引老子的话,认为王侯与道、天、地“三大”一样,能资助万物生存发展,所以要尊重王侯的权威,若推其本以寻其源,众人都禀气于阴阳,受胎于父母,都要以家族繁衍之道为重,以家庭日用伦理为大。故不能受王侯之德而不礼敬,得父母恩惠而不孝敬。这是施主来函立意的根据,贫道我也有这样的情操。但如果求之于佛教,探寻沙门之道,道理则与上面不同。
为何?佛经上说很明白,信佛者有两类,第一种是俗家居士,弘扬教理,第二种是出家僧人修道。俗家居士,则遵守皇上规定的礼,对父母尊敬,实行忠孝之义,这都记载于佛经之上。“在三之训”明确记载于经典。在家居士遵守礼法名教,与王制好像符契一样吻合。这些道理,全是施主阐明,理所应当的。
出家沙门是世外之人,他们超俗绝物。他们的教义认为,众生因为有生命形体而有烦恼痛苦,因此主张不顺应情欲、繁衍,不顺应民俗,去追求终极。所以不重视经营、财物和金钱。为了消除烦恼,不执着于生命和形体,所以不重视养生和利益。这个道理与世风相背,与习俗相反。故凡出家人,都隐居山林追求自己的志向,改变生活的习俗,以走向成佛之路。改变生活习俗,则服装不与世俗的规定相同;隐居,则使自己的心迹高尚。这样才能挽救沉迷不悟者,拔业根于重劫之中。远通三乘之津渡,广开人天之道路,所以虽背离亲情而不北离孝道。虽缺少对王者的跪拜之恭,却不失去敬意。这样的人,自誓信佛始于剃发,立志修行成就于暮年。如果一个沙门成就了功德,就会给六亲乃至天下都带来好处。可见,沙门虽不在王者之位,却协助配合了王者之治,庇护了民众的利益。由此可见,沙门岂是坐受王者之恩德,协助配合了王者的惠利,与那些食禄而不尽职,不劳而食的人并非同伍。
施主近来因沙门袒服而清理沙门,澄清真假,允许存在但不准混杂。此令宣布,众人皆知其诚意,符合大家的心愿,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若我们重新探讨,以弘扬方外佛道,则虚怀若谷者留存遗风,余味无穷。若沙门清理之后,仍不符合实情,其中有真有伪,有假冒者,泾渭不明,则可以佛道废假僧,不应以假僧废佛道。以道废人,则去其服章;以人废道,则存其礼仪。礼仪存在,则礼制教化的宗旨可以探寻;废除,则追求的心愿无路。何以知其然?
佛教的服章法规,虽然不在中华六代之典籍上,但也是佛教的特殊礼仪,是世俗之外的一种礼仪。礼仪相违,则行事背离根本,行事背离根本,则礼制失去通用。所以爱护礼制者,必然不毁坏外来的礼仪。得到了不去毁坏,以后还会再来。遵守古典的人,都知道告朔祭祖用的饩羊之典故。孔子认为饩羊犹可保存周礼,而况如来之服章礼仪呢?由此而论,虽道不存,仍存其礼,这是孔子的主张。礼仪在,则法理可弘扬。法理可弘扬,则道可探寻。这是古往今来,永恒不变的法则。
沙门袈裟不朝廷和宗族的服式,钵孟不是朝廷庙堂的器物。军队与国人穿戴不同,少数民族与汉人不混杂。剃头发而自毁形貌的沙门,忽然穿起世俗的礼服,这是异类相涉的迹象,使我非常的不安。施主文才出众,风流超俗,且广听时贤意见,以求得立论行事准确无误。由此而推之,必定不会因人废言。贫道垂暮之年,所余岁月将尽;发自肺腑之言,决非是为了自己。是希望三宝能兴盛于世,明德能流芳百代。若一旦实行清理佛教,强制沙门礼敬王者,使佛教长久沦丧。如来大法泯灭,则天人感叹,佛俗皆人心大变。贫道诚心期望,能重新得到安全。由于知遇之情隆盛,故尽其所怀而畅所欲言。执笔时我满心悲愤,不知不觉竟然泪涕横流。
上一篇:
《三报论》在中国佛教......
下一篇:
慧远法师《明报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