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本文承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九十二年學年度「新進教師專題研究」之補助,謹此致謝。
[1] 田賀龍彥《授記思想の源流と開展──大乘經典形成の思想史的背景》,(東京:平樂寺書店,1974),
頁11-21。
[2] 漢譯佛典「預言記說」的用例,如:《六度集經》卷三,載錠光佛(童子)為釋迦(梵志)授記(大正藏第3冊,頁15上)卷六著名的〈然燈授決經〉載燃燈佛為曾為女身的釋迦佛授記(大正藏第3冊,頁38下-39上)。由於九分教的成立早於十二分教,因此「九分教的一支」的用例,在漢譯佛典中多表現為十二分教之一支,如:《長阿含經》卷三及卷十二,大正藏第1冊,頁16上、74中;《雜阿含經》卷四十一,大正藏第1冊,頁300下;又如《增一阿含》卷十七,大正藏第2冊,頁635上。
[3] 參見郭忠生〈女身受記〉(正觀第14期,頁29+31-167)一文。該文廣蒐南北傳佛典中各種佛本生原典
資料,在探求初期及大乘佛典中女身授記的淵源發展上,極具參考性。
[4] 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編輯《講座.大乘佛教4-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1983年)第五單元收錄田賀龍彥所作「授記與譬喻」一文(頁167-192),其內容乃濃縮自《授記思想の源流と開展──大乘經典形成の思想史的背景》一書。本書先後有林久稚譯《法華思想》(臺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及林保堯譯《法華思想》(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年)二種中譯本。
[5] 田賀龍彥《授記思想の源流と開展──大乘經典形成の思想史的背景》,(東京:平樂寺書店,1974),
頁4-7。
[6] 石川海淨〈阿含經における授記思想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5:1,1957年),頁51-58。
[7] 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に現われた授記──VeyyŒkaraöaの語義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2,1960年),頁178-184。
[8] 平川彰《早期大乘佛教の研究》主張《增一阿含》為大眾部所傳。 (東京:春秋社,1968),頁29-46。
[9] 《阿毗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3:「問:『若爾,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大正藏第27冊,頁916中。
[10] 《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MahŒpadhŒna),(大正藏第1冊,頁1c-10c。);《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三〈十不善品〉,(大正藏第2冊,頁785下-787下。)。
[11] 紀野一義〈ィンド佛教における死とその轉回授記の性格に関連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1,1961年),頁62-67。
[12] 杜保瑞〈大乘大義章探究〉,(華梵學報第8期,2002年6月),頁40-58。
[14]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大正藏第45冊,頁129上。
[1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八:「我昔於然燈佛時,花嚴城內四衢道頭見佛聞法……。是時然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當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tathŒgata,如來)、阿羅訶(arhat,應供)、三藐三佛陀(samyak-saµbuddha,正遍知)、毘侈遮羅那修伽度(vidyŒ-caraöa-saµpanna,明行足)、路伽憊(sugata,善逝)、無上士(anuttara)、調御丈夫(puru·a-damya-sŒrathi)、天人師(§ŒstŒ deva-manu·yŒöŒµ)、佛(budha)、世尊(bhagavat)。」大正藏第8冊,頁279下-280上。
[16] 《增一阿含經》卷十一:「爾時,定光如來默然不語。時彼梵志手執五莖華,右膝著地,散定光如來,並作是說:『持是福祐,使將來世當如定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而無有異,即自散髮在于淤泥。若如來授我決者,便當以足蹈我髮上過,比丘當知。』爾時,定光如來觀察梵志心中所念,便告梵志曰:『汝將來世當作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大正藏第2冊,頁599中。又同卷,「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於事有損。若能不懈惰精進者,此者最妙,於諸善法便有增益。所以然者,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我以精進力.勇猛之心,使彌勒在後,過去恒沙多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頁600上。
[17] 《大智度論》卷四:「然燈佛言:『汝過一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得記如是。』」大正藏第25冊,頁91下。
[18] 〔日〕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東京:創文社,1981〔昭和56年〕,第二刷),頁234。
[19] 杜保瑞〈大乘大義章探究〉,(華梵學報第8期,2002年6月),頁40-58。該文註三十一云:「慧遠的問題從文字上看其實很不清楚,難以確定他是在問授記是由法身佛還是化身佛來為眾生授記,亦或是問授記是被授記將來可以成為法身佛還是化身佛,這兩種問法的問題當然是不同的,不過從慧遠的後來說明及鳩摩羅什的討論中看來,應該是屬於後者。」
[20]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彌勒成佛,被編入《阿含經》,是相當古老的「譬喻」,但沒有說到菩薩一詞。釋尊授記作佛,傳說為然燈佛d´paµkara 時。當時,釋尊是一位婆羅門青年,名字因傳說而不同:或名彌卻(雲‧雲雷──Megha,或名善慧Sumati,或名無垢光)。青年以「五華獻佛」,「布髮掩泥」,求成佛道,得到然燈佛給予未來世中成佛的記別。這一傳說,有蒙佛授記,決定成佛的特殊意義,所以為多種大乘經所引用。這是各部派公認的傳說,但沒有編入『阿含經』;也只有法藏部的《四分律》,才編入律部。」,(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頁127。
[21] 同註十九,「如果授記是佛對追求成佛者的心理上的嘉勉的活動的話,那麼被嘉勉者大約都還是尚未證至不退轉境界者,這才有所謂的心理上的嘉勉的意義功用在。」杜保瑞此一觀點,符於初期空系的立場,《大智度論》提到:「有人言有二種阿鞞跋致:一者已得記,二者未得記。得授記有二種:一者現前授記,二者不現前授記。不現前授記有二種:一者具足授記因緣,二者未具足授記因緣。」(大正藏第25冊,《大智度論》卷七十六,頁597上)。依此文,即使是到達不退轉位,也非必然能蒙得授記。可知,不退轉位並非得到授記的充分必要條件
[2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變身如佛,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為眾生說法。亦供養諸佛及淨佛國土,聞諸佛說法。觀採十方淨妙國相,而已自起殊勝國土,其中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大正藏第8冊,頁226中。
《大智度論》卷三十九:「【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變身如佛,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為眾生說法,亦供養諸佛及淨佛世界,聞諸佛說法。觀採十方淨妙國土相,而已自起殊勝世界,其中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論】釋曰:是菩薩遍為六道說法。以佛身為十方眾生說法。若眾生聞弟子教者不能信受,若聞佛獨尊自在者說法信受其語。是菩薩二事因緣故供養諸佛,莊嚴世界聞莊嚴世界法,到十方佛國取清淨世界相,行業因緣轉復殊勝光明亦多。所以者何?此國土中皆一生補處菩薩。問曰:若先己說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菩薩,今云何說他方世界菩薩皆一生補處?答曰: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者,是三千世界常法,餘處不定。所謂第一清淨者,轉身成佛故。」大正藏第25冊,頁344中。此二經論皆羅什譯作,慧遠亦曾閱讀,其說疑或依此而發。
[23]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然諸論師,於此法身,而生異論。或言:無諸煩惱者,已得涅槃,不應復生。如《自在王經》說:佛告自在王菩薩:『我於燃燈佛時,通達四自在,即於爾時已得佛道,入於涅槃,是吾末身也。』自在菩薩言:『若爾時得涅槃者,從是以來復何所作。』佛言:『自利已辦,但為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具足諸神通力威德故。以此因緣,可知身分雖盡,常以化身,度脫眾生。』或言: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爾時得涅槃實道者,身分都盡,又無心意,云何能現化五道,度脫眾生淨佛土耶?」大正藏第45冊,頁123下。
慧遠對於羅什先以經證肉身已盡,證得法身,仍可以化身可度脫眾生,但話鋒一轉卻又說「或言:是事不然」,接著提出反對前述的說法,此種總以「或言」不肯正面表態的立場,讓慧遠無法得知羅什真正的想法,(或者羅什覺得無論從何觀點詮釋都是戲論,應離兩邊,故乃以平面並列的方式姑且陳說,並且不認為須獨沽於一說。但此一態度,讓認為即使是在戲論假說層面的理論本身,也應有層次上給予合理詮解誠意的慧遠),十分不滿。故而終於在第六章的問題中,見到針對羅什此一「或言」的回答方式,提出的質問。
[24] 大正藏第13冊,頁924中。此經亦羅什所譯,經文之始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其名曰:彌勒菩薩、得大勢菩薩、師子意菩薩、師子相菩薩、大相菩薩,如是上首一萬人俱。」提到佛國土中的菩薩,皆是一生補處菩薩。此或即慧遠所以提到佛國土皆一生補處菩薩的經典依據。
[25]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來答稱《法華經》說羅漢受記為佛,譬如法身菩薩淨行受生,故記菩薩作佛居此,為法身之明證。遠問曰:經說羅漢受決為佛。又云:臨滅度時,佛立其前,講以要法。若此之流,乃出自聖典,安得不信?但未了處多,欲令居決其所滯耳。所疑者眾,略序其三:一謂聲聞無大慈悲,二謂無漚和般若,三謂臨泥洹時,得空空三昧時,愛著之情都斷,本習之餘不起,類同得忍菩薩,其心泊然,譬如泥洹後時。必如此,愛習殘氣,復何由而生耶?斯問以備於前章。又大慈大悲,積劫之所習,純誠著於在昔,真心徹於神骨。求之羅漢,五緣已斷,焦種不生。根敗之餘,無復五樂。慈悲之性,於何而起耶?又漚和、般若,是菩薩之兩翼,故能凌虛遠近,不墜不落。聲聞本無此翼,臨泥洹時,縱有大心,譬若無翅之鳥,失據墮空,正使佛立其前,羽翮復何由頓生?若可頓生,則諸菩薩,無復積劫之功。此三最是可疑。雖云有信,悟必由理,理尚未通,其如信何 ?」大正藏第45冊,頁133上-中。
[27] 林昭益〈舍利弗在《維摩經》中的性格與角色〉中華佛學研究第1期,1997年3月,頁1-21。
[28] 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譯,世親著《妙法蓮華經論優婆提舍》卷一:「言聲聞人得授記者。聲聞有四種: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退菩提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二種聲聞如來授記:謂應化者、退已還發菩提心者;若決定者、增上慢者二種聲聞,根未熟故,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菩提心故。」大正藏第26冊,頁9上。
[29] 在授記的條件上,消極地排除為決定及增上慢聲聞授記的可能,是《法華論》的觀點;而《大智度論》則積極認為起碼至不退轉位才有授記的意義。而即使因後天努力不足及發心的問題末蒙得授記,也應不妨眾生本具佛性的資質,故就此而論《法華論》與《法華經》會三歸一的觀點,應不相左。但是,若決定聲聞及增上慢聲聞,終不能放下執著、衝破無明,則在《法華論》所要求的授記標準下,終不得授記,蒙佛威神力加被,開顯其智,生其信心,以助其成佛。然而,不得授記,是否即不能成佛?自然也同樣還有可商榷之餘地。
[30]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說菩薩受記者,各各不同。或有人言:為利眾生故,與其受記。或以肉身菩薩,於無量劫久行菩薩道,為彼受記,示其果報,安慰其心耳。或云:變化麤中有受記義,義於法身,則無此事。或有人言:受記是實事,唯應與法身受記,不應為變化身也。復此何功德者?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利益十住,其功最勝,以彼利根所受彌廣故也。如《般若》中說:供養無量阿惟越致,不如一人疾作佛者。言無師自覺者,但不目外道為師耳。此義上以明。」大正藏第45冊,頁129上中。
[31]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言十住無師者,為下凡夫二乘九住已還,可非於諸佛。言無師也,乃至坐道場菩薩,尚亦有師,何況十住。」大正藏第45冊,頁125下。羅什此段文字,目的在說明菩薩並不是達到不退轉位就不需要老師指引。
[34]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故住生品中說言:或有獨處玄廓之境者,若以獨處玄廓為本,來化眾生。此復何咎!諸佛從無量無邊智慧方便生,其身微妙不可窮盡,眾生功德未具足故,不能具見佛身。唯佛與佛乃能盡耳。功德、智慧等,皆亦如是。……又彼池中清淨之水,少福眾生,不能得用,從彼池出,流諸方域,爾乃得用,其佛法身,亦復如是。當其獨絕於玄廓之中,人不蒙益,若從其身,化無量身,一切眾生爾乃蒙益。」大正藏第45冊,頁129中-下。
[35] 《大乘大義章》中有關羅什二身論的佛身觀敘述很多,計有〈初問答真法身〉、〈次問真法身像類并答〉、〈問法身感應并答〉、〈次問法身佛盡本習并答〉、及〈次問住壽義并答〉等五章,可參看。
[36]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二:「菩薩授記凡有四種。何謂為四?有未發心而與授記,有適發心而與授記,有密授記,有得無生法忍現前授記,是謂為四。唯有如來能知此事,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大正藏第15冊,貢638下。佛典中載及授記類別的,非唯此經。其他諸如:《大般涅槃經》、《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有二種授記,《寶雨經》有三種授記,《菩提資糧論》有五種授記,《菩薩地持經》、《大乘莊嚴經論》、《瑜伽師地論》有六種授記,《菩薩瓔珞經》有八種授記,《華嚴經》有十種授記之說。
[37] 此宗教所以異於哲學,無可言詮神祕之處。然而,私以為授記唯佛智能區分授記對象,給予適當授受的部分,就凡夫乃至十住菩薩來說,或可視為神通的展現而納於神通之領域,非僅止於佛智觀照的層面而已。羅什在第六章「眾生功德,未具足故,不能具見佛身,唯佛與佛乃能盡耳。功德、智慧等,皆亦如是。如四大河從阿那婆多池出,皆歸大海。人但見四河,而不見其源,唯有神通者,乃能見之。人雖不見,推其所由,必知有本。」的比喻當中,也似乎同意將佛能依眾生各各差別而給予授記,是種神通的表現。
[38]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卷一:「蓋阿耨達龍王者(晉名無焚),佛在世時受別菩薩也。有神猛之德,據于崑崙之墟。」大正藏第4冊,頁190上。
[39]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大正藏第45冊,頁129中。
[40]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一切阿羅漢,雖得有餘涅槃,心意清淨,身口所作,不能無失念。不知之人,起不淨想,其實無復別有垢法。如人鎖腳,久久乃離。腳雖不便,更無別法。阿羅漢亦如是。從無始生死來,為結所縛,得阿羅漢道,雖破結縛,以久習因緣故。若心不在道,處於憒鬧,因妄念,令身口業而有失相,是人入無餘涅槃時,以空空三昧,捨無漏道,從是以後,永無復有身口業失。時聞促故,不應難言更當起也。又謂以空空三昧,能斷餘習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用此三昧,捨無漏者,則非無漏定。若然者,何得謂煩惱習氣都盡耶?」大正藏第45冊,頁133中。
[42]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又聲聞人,以愛為集諦,阿羅漢愛盡故,則無復生理。摩訶衍人言,有二種愛:一者三界愛,二者出三界愛。所謂涅槃佛法中愛,阿羅漢雖斷三界愛,不斷涅槃佛中愛。如舍利弗心悔言:我若知佛有如是功德智慧者,我寧一劫於阿鼻地獄,一脅著地,不應退阿耨三菩提。又毘摩羅詰經:摩訶迦葉與目連悔責,一切聲聞,皆應號泣。此是愛習之氣。又《首楞嚴三昧》中說:如盲人夢中得眼,覺則還失。我等聲聞智慧,於佛智慧,更無所見。此似若無明,如是愛無明等,往來世間,具菩薩道,乃當作佛。佛設入菩薩道,尚不得同直修菩薩道者,何況同無生法忍菩薩也。何以故?是人於眾生中,不生大悲心,直趣佛道,但求自利,於無量甚深法性中,得少便證。以是因緣故,教化眾生,淨佛國土,皆為遲久,不如直趣佛道者疾成於佛。又阿羅漢慈悲,雖不及菩薩慈悲,與無漏心合故,非不妙也。如經中說,比丘慈心和合,修七覺意,設斷五道因緣者,慈悲猶在。發佛道心時,還得增長,名為大慈大悲。如《法華經》中說,於他方現在佛聞斯事,然後發心。又涅槃法,無有決定不相應焦羅漢耳。何以故?涅槃常寂滅相,無戲論諸法。若常寂滅無戲論,則無所妨。又諸佛大菩薩,深入法性,不見法性不三品之異。但為度眾生故,說有三分耳。」大正藏第45冊,頁133下。
[43]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漚和般若是菩薩兩翅者,而《法華經》義,不以此說也。是《般若波羅蜜經》中,讚嘆般若波羅蜜故。有菩薩離般若波羅蜜,但以餘功德求佛道者作此喻耳。是故佛言,雖有無量功德,無般若漚和,如鳥無兩翅,不能遠至,如是成阿羅漢,到於涅槃,大願以滿,不能復遠求佛道。若《法華經》說,實有餘道。又諸佛贊助成立,何有難事哉?佛有不可思議神力教化,能令草木說法往來,何況於人?如焦穀不能生,此是常理,若以神力咒術藥草力,諸天福德願力,尚能移山住流,何況焦種耶!如以無漏火,燒阿羅漢心,不應復生。但以佛無量神力接佐,何得不發心作佛也。假使佛語阿難,作眾惡事,以恭敬深愛佛故,尚亦當作。何況佛記言作佛,為開其因緣,而不成佛乎?如大醫王,無有不治之病。如是佛力所加,無有不可度者。又阿羅漢於涅槃不滅而作佛者,即是大方便也。又菩薩先願欲以佛道入涅槃,無般若方便故,墮聲聞辟支佛地,如無翅之鳥。今阿羅漢欲以聲聞法入涅槃,或於中道以有漏禪生增上慢,如無翅鳥,不得隨願,便當墮落。若能隨佛所說,與禪定智慧和合行者,得入涅槃,是名阿羅漢中有二事,以禪定為方便,無漏慧為智慧。」大正藏第45冊,頁133下-134上。
[44]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大正藏第45冊,頁134上-中。
[45] 《妙法蓮華經》卷七:「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大正藏第9冊,頁57上-中。
[46]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卷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載大愛道尼先佛而滅度,佛親自主持毘荼,參會的「天與人有一億,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大正藏第2冊,頁823中)可見其即女身成就的殊勝。
[47]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頁160-166。
[48] 《道行般若經》卷六,主張女須轉男身方能成佛的觀點:「佛言:是怛竭優婆夷卻後當來世名星宿劫,是中有佛名金華佛。是優婆夷後當棄女人身,更受男子形卻後當世阿[門@(人/人*人)]佛剎。」大正藏第8冊,頁458上。《法華經》龍女成道亦此模式,其對於女性成佛仍存在一定不平等性的看法,可謂與般若經系觀點一致。
[50] 大正藏第三十三冊,頁621中-下,634中。
[51] 大正藏第三十四冊,頁516下,420-421。
[52] 大正藏第三十四冊,頁369上-中,立五種聲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