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古州的白人岩禅寺,是东晋高僧净土宗创始人之一的慧远大师在其故乡所建的第一座寺庙,也是慧远留给故乡并保存至今唯一的实物文化载体。白人岩禅寺还是慧远初入佛门后,由俗姓贾氏转为释氏,由高等门阀转入空门后的第一个修行之地和布道场所。因此,当地人从古至今都把白人岩禅寺誉为“净土祖度”。白人岩禅寺位于古雁门代州白人岩群山中。该山峰峰相联,沟沟相套,断崖危垒,峭嶂入云。昔时古松遍山,藤萝遮荫;蝶飞蜂舞,花香鸟语;飞禽走兽,出没其间,从东晋至民国一直被誉为代州八大景之一——“岩寺晚钟”。白人岩禅寺及白人岩群山,也是读书寻诗觅句之地、陶冶情操之地。在大明朝竟然读出了两位兵部尚书,一个是与李自成生死以搏的孙传庭,一个是镇守蓟辽的张凤翼。
“文革”十年,古松被滥伐殆尽,后经过善士刘福堂先生的二十余年禅寺复建,禁牧生态修复,现在又成了一处景观壮美,晨钟暮鼓的旅游休闲之地。甲午深秋,国庆长假,陪京津客人入白人岩群山,饱览层林尽染之满目秋色,品味禅寺崖刻之袅袅古韵,遂得句三章。但又觉得诗言不及全意,又缀话几段,故曰“诗话”。
一
今天是1 月3 日。白人岩山外天阴得既潮湿、又阴凉,时不时还有雨丝飘飘洒洒,乌黑的云层,低得快能压住头顶。这样的环境,把人的感觉和情绪直接拉入混沌麻木,阴冷没劲之中。入得白人岩山口,不由眼前一亮。沿沟向里挺进,情绪越变越好,当停顿在白人岩禅寺山脚,大家的情绪好得不得了。我们举头仰望一下山顶的阳光,享受一下阴冷之间的温暖,看看头顶巴掌一片湛蓝之天,洗洗尘俗的心灵;凝眸于隐藏在半山腰云雾之中的白人岩禅寺,迅捷演出了一幅动画:被云海掩吞的寺院犹如莲花的花蕊,随着流动的云红墙绿瓦似乎在摇曳,楼台亭榭时隐时现。我们一行人激情澎湃,灵光闪耀,有的迅速拍照,有的迅速登山。
我们的情绪变化是这样的剧烈和多样,山外一个样,山内是截然不同的几个样。入山口到禅寺山脚也不过五、六华里,登山入寺也就是二、三里路,但这短短的旅程中有许多奇幻的自然景色,有许多披着不同颜色的植被,有不同形状的山峰,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分岔入山小口。关键是头顶还有不同的云层,不同的太阳,不同的秋色。上述所有“不同”,引发我们情绪的变化,不同的情绪又营造出不同的秋色和心境。
我在山脚因拍一道锯齿崖屏形成的翠屏和一个入山口之太阳,驻足较久,遂记录了那时那刻头顶那片天及周边景色的变幻情况。实际上再好的笔述都不如那时变化的自然精彩。那时那刻的“秋”把山和树、草、花、灌木染得只能讲是精致、变幻得只能讲美妙。头顶本来是暮色的乌云,忽然会有一片金色的阳光洒下,顿觉身上棉衣是多余的。此时,阳光灿灿如金,天空湛蓝清纯,山峰直刺青天。而周边的山色在阳光下翠得欲滴,当乌云压顶之际,山在乌云下郁郁得深沉。山间的人也不禁心头一缩,浑身发冷。
不经意间,又是铅云滚滚,此时的云,乌的干净、铅的可爱。瞬间厚厚的铅云会裂出深深的几条缝,将直刷刷的阳光散射在远处的山谷、山顶或峭崖之上,使你的眼光遥不可及,远在视线之外。转眼头顶上是白云轻浮,壮硕者如海上冰山,轻柔者如秋之棉绒。浮云下人身蠕动,人心潮动;山坡上枫叶黄红,山桃叶艳红;山顶上苍松松针绿浓,硕硕榛果古铜,串串沙棘艳黄晶莹。
上午,白人岩禅寺山脚下的天空就这样不停地变化着,山色、山景随着天空的变化而变化,每次变化总要出彩,但也绝不会重复。1:3 后则又是一番景象了。洁白而稀薄的流云,在蓝湛湛的高天下,像飞机喷出的白色气流,擦群峰头顶或抹高山胸间快速流动。流云的速度也在变化,时而匀速,时而加速,时缓时急,时而跌入深谷,时而升向山顶。而山间游人则如乘飞机观云海,目不暇接。此时得句如下:
雨天流云秋染涧,气卷冷湿霁调颜。
禅寺古刹仙作座,慧远净土入西天。
二
白人岩这座方圆达2 多平方公里的山,是一座底蕴丰富的文明之山。她的母体文化基因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尔后嫁接了西方的佛教文化,并最终以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雁门自然地理文化为主体传世的。白人岩山名中的“白人”即传说中的白谷仙人,生发的原点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滋润出许许多多的神仙,最著名的有玉皇大帝、真武大帝、王母娘娘,众多神仙为道家所封。入山修行前的高等门阀贾氏弟子,其文化品格由四书五经育就,入山修行读佛经,在白人岩山中贵族贾氏高等门阀弟子嬗变为佛门弟子释慧远,后践行佛经出山云游,并扎根江西庐山东林寺。慧远云游江南,又经历了印度佛教文化的洗礼。白人岩山和白人岩禅寺育化出来的慧远大师,讲述了一个复合文化式的中国故事,本文只讲道家文化和慧远到此开山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道教文化的故事。在老古老古的时候,白人岩这片群山中住着一位白髯飘飘的采药老人,那时候还没有白人岩这个“名讲”。老人不仅采药,还要炮制丹丸,煎熬汤液,他常出山救死扶伤,散丹丸膏汤于民间。后来此位白胡老人得道成仙石化于采药的空谷间。从此,此山以白人爷(岩)命名,当然建于此山中的禅寺亦以此命名。道教文化的核心就是得道成仙和师法自然之道。
第二个故事是确认追溯慧远大师在此建寺修行的故事。我们今天的追溯只列了大明朝万历年间的“古时候”,这个“古时候”有多古,只能根据明代碑文意会了。大明朝万历年间的朝官都御使弋谦,在巡察代州时游历了白人岩,并撰《白仁岩寺记》。该寺住持江黄氏慧庵禅师将弋谦之文勒石刊布于世,碑文并录入《代州志》,碑现存于寺内碑林中。碑文首曰:白人岩禅寺“实(东)晋浮屠氏(慧)远公之所肇造也”,“有故碑可考”。“故碑次载(慧)远公辟石为室,环堵为扃,所居之庵松萝拥护;演法之台,鸟兽谛听。又有灵泉龙祠,每值岁旱,祈祷辄雨。神异之迹尤多,管毫弗(能)克尽其事也”。碑文讲从故碑上记载明确表达了历史信息,慧远为开山之祖,用一个“肇造”和“远公辟石为室”做了详述。
历史记载,慧远出身于雁门的一个高等门阀世家,俗姓贾,幼年时青年时就读通了儒家道家经典。由此感发,得以下几句:
白人仙岩峰连峰,东西文明转基因。
阿弥陀佛一声诵,九州环球共认同。
三
如前边所述,进入白人岩群山中,以白人岩禅寺的山脚停车场为视觉放射观察点,如同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文化生态园中,很快会把自己的视觉和情绪融入到古典诗词所构筑的美妙意境中,如仙如幻,不懂自己了。何也,慢慢才品出两个字,即“老”字和“古”字。白人岩山和禅寺均突出一个“古”、“老”特点,并得“山势构架”、“植被分相”、“动物生态”和“暮鼓晨钟”、“佛号声声”等文化因子的充分激情表达。形象白人岩的“老”和“古”用深山老林、深山古刹、人迹罕至、万年冰洞、峰连叠幛、狐走兔奔,这些词都很合适。现代词语特别是那些网络经典词语虽然丰富,可以将白人岩的“寺”和“山”形容得原汁原味,惟妙惟肖,但还是不如“古”和“老”这俩字贴切。“古”和“老”俩字对白人岩来讲,更具原始性和原创性,更具有自己的原本性。譬如“直立猿人”和“智能猿人”是肯定不会创造“原始”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蛮荒时代的想法的,因为超出了时代界限。但“古”字和“老”字产生的年代远远比“原始”这个词早,这一点在甲骨文中首先得到印证。古字由“十”和“口”俩字组成,甲骨文的“十”并非实指,而是“众多”的泛指;“古”字就是讲由众多之人,口口相传下来的东西,或曰人和事。以古说古,尽量还原白人岩山和寺的原本性,本节就用古人之语说说白人岩之“老”和“古”。
咏白人岩的古诗词很多,《代州志》和《代县志》多有收集,我们还是引用一下弋谦这位“好古”“问古”都御使的颂古之文吧。弋谦撰文说:“其岩风景秀丽,形势奇怪。高者,则怖登;深者,则骇瞰;险者,弗能逾;危者弗敢仰。暨,名葩异卉森列左右,珍禽驯兽往来飞走。與夫祥氛瑞霭,舒卷于晨昏;岚光林影,错映于上下;千容万态,倏忽变化。叹其难于形状也。”这样的环境,非人力所造,只有地球形成初期剧烈运动才能造得。不“古”吗?不“老”吗?元朝的王三骋曾任代州主事,他也去了白人岩,他是这样形容其“古”的,“松下何劳问小童,白云深处有仙翁。自从觅得长生诀,懒出桃花第一峰”。白谷仙翁是老古时代之人,活至现在也足够是一个“古”时候的“古”人啦。
本州明朝大文人王钥,是这样形容白人岩“老”的,“一径蹑招提,烟萝复丹井。钟鸣月上楼,人在瑶华境”。西方瑶池,这是王母娘娘住的地方,是一个有亭台楼阁的庞大建筑群(理想中的),这个地方在人们刚会思维时就产生了,可谓“老”到猿人之家了。在这样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游走,确有深刻感触,遂在“古”字的原点上,以老幻化,得句第三章,胡诌如下:
古木古刹古古生仙,老山老水老老诞佛。
四书佛经化化慧远,雁门净土共共西天。
(作者为代县广电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