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志高怀 游心净土——净土宗初祖远公塔
来源: | 作者:杨晋生 | 发布时间: 2018-01-04 | 5236 次浏览 | 分享到:

慧远墓坐落在庐山东林寺西下方。严格来说,和尚没有墓而只有塔。塔,又称“窣堵波”或“塔婆”,起源于印度,是用来收藏佛祖释迦的佛骨,佛发,佛牙等物的,统称“舍利”。因此塔也叫舍利塔,宝塔。慧远塔因世人尊称慧远为远公又叫远公塔,远公塔还有另外几种叫法,因它在东林寺下方又叫下方塔,因它垒石成塔状如荔枝,明人王思任把它叫作荔枝塔。据《陆游游记》载,以前在东西二林寺之间有一个叫雁门市的小镇,这是人们根据慧远晚年想念故乡的意愿,特意仿照慧远家乡——雁门楼烦的模式建造的,据此有人又把远公塔称作雁门塔。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慧远因病逝世。据说,他临终时曾告诫弟子,死后“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但弟子不忍露其遗骸,累石为塔葬于西岭。明永乐年间曾有人开远公塔,见远公兀坐,其貌如生。可惜的是,旧有塔院在清代已毁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远公塔是1983年仿古重修的。2000年又修葺一新。塔院前有两副对联很有意味。其一:旷志高怀,游心净土,创开东林以为初步;

莲漏清声,流韵至今,凡有闻者靡不归心。

其二:慧炬照百千劫,三根普照;

远程隔十万亿,一念横超。

特别是第二副对联巧妙地把“慧远”二字嵌在其中。

塔前一棵如巨伞的千年老樟树,相传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栽,人们把它叫作“佛手樟”。

 树旁边有一块遗留老碑,上刻“晋远公师塔”。在远公塔旁边就是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兴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曾为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第二中心,系庐山“三大名寺”之一。其寺名东林,是相对西林寺而定名。

寺前有“聪明之泉”。聪明泉原称古龙泉。相传慧远初到庐山,拟择地建寺,但不知何处为好,于是慧远在此以杖叩地,说:“若可居,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泉果然涌出。后遇大旱之年,慧远在泉边诵念《龙华经》,以祈甘霖降世,见神蛇腾泉而出,大雨即倾盆而下,此即古龙泉泉名之由来。江州刺史殷仲堪来寺,与慧远谈论《易经》于泉旁。殷仲堪博学善辩,口若悬河。慧远非常钦佩他的口才,于是说:“君之辩如此泉涌”,从此古龙泉改称聪明泉。 

慧远334-416),本姓贾,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部)人。他从小好学,十三岁就随从他的舅父游学洛阳,习儒家典籍及老、庄之学。二十一岁时,他原想到南地从豫章名儒范宣子去隐居,适值战事,道路不通,没有成行。永和十一年(355),往太行山、恒山从名僧道安学佛,皈依佛门。从此,他常以立宗弘法为己任,勤诵精思,昼夜研习,对于道安所倡弘的般若之学特有会心,登坛讲说,听众悦服。道安也特别器重他,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认为佛法在中土,将因慧远而得到更好的弘传。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他随道安南到襄阳。孝武帝太元二年(377),襄阳被苻秦军队攻陷,道安为秦军所获。慧远带着徒众南行,到了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爱匡庐峰林清静,就定居下来。

慧远自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到庐山,至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去世,在庐山36年。据说他在这30多年中,“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在东林寺聚集徒众,宣扬佛法,阐发佛理,论赞佛经。他派遣迎远法师等人,横跨荒漠,逾越葱岭,前往天竺,即今印度等地取经。迎远法师等返回庐山后,在慧远主持下,将佛经译成汊文,与长安的名僧鸠摩罗什交换经本。慧远还撰写《般若经》序文。前后所著经、论、序、铭、赞、记、诗等,共10卷,编为《庐山集》。

晋室重臣桓玄,威震一时,过浔访晤,钦佩慧远之为人,致书请他罢道从政,他答辞坚决,不为所动。后来桓玄下令甄别众僧,加以裁汰,独尊“庐山为道德所居”,视为例外。又欲令沙门一律对王者尽敬,先写信给慧远,征求意见。慧远恳切作答,提出异议,同时撰《沙门不敬王者论》,桓玄终于感悟,没有坚持执行。这次争议,在中土僧史上留下了极深远的影响。当时名僧多聚居庐山,各地学者、居士亦多望风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等,都来庐山从慧远游止。元兴元年(402),他率众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社,一时参加者达123人。

 

慧远等人创造的来世转生净土,达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途径,就是口念弥陀,心注西方,坐禅修定,息心忘知这样一种成佛的方法。这种成佛的方法,比较简单易行,为一般群众所能接受。这样,慧远阐发的净土宗修行方法,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在慧远之前,佛教主要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照抄照搬,缺乏创造性,其活动仅限于士大夫范围。从净土宗开始,佛教的各种流派才开始兴盛和发扬起来,提出各种成佛的方法,在社会各阶层中争夺徒众。当时社会危机、民族危机严重,统治者需要寻求新的思想武器以稳固统治,被统治者需要寻求新的出路以摆脱苦难。慧远阐发的佛教,正适应这种需求。佛教从这个时候起,才开始逐步普及到中国社会的各阶层。所以,慧远是使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东林寺主殿 

 

 

义熙十二年(416),慧远卒于东林寺,年八十有三。宋元嘉八年(431)春天,山水诗人谢灵运往临川赴任内史,踅进庐山东林寺,特别作了《庐山慧远法师之诔》祭奠远公,感情真挚。在文章开头写道:“昔释安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法流于江左。闻风而悦,四海同归。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行,可谓五百之季,仰绍舍降之风,庐山之嵬,俯传灵鹫之旨,洋洋乎未曾闻也。”写远公弘法,风采照人:“朗朗高堂,肃肃法庭,既严既静,愈高愈清,从容音旨,伏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写后学哀恸,如泣如诉:“今汝门徒,实同斯艰。晨扫虚房,夕泣空山。呜呼法师,何时复还?风啸竹柏,云霭崖峰,川壑如泛,山林改容。”写己悲伤,十分感人:“自昔闻风,志愿皈依,山川路邈,心往形违,始终衔恨,夙缘轻微,安养有寄,阎浮无希,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