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释慧远“露骸松下”的一点意见
来源:中国古籍与文化 | 作者:江林 | 发布时间: 2018-01-04 | 42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 要 佛教徒的丧葬方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佛教徒的丧葬方式是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途径。关于东晋高僧 慧远的丧葬方式,曹虹《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的意蕴》一文认为,慧远对葬式的选择有特殊意图和深远意蕴。但是曹文对“露骸松下”没有确切 的解释和定义,对慧远丧葬方式的理解也是含糊的。本文作者认为慧远的“露骸松下”只是普通佛教徒的尸陀林法,没有必要过分强调慧远“露骸松下”的特殊意蕴。
    关键词 慧远 露骸松下 尸 陀林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9 年第二期有曹虹《 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 ”的意蕴 》 一文。根据《高僧传》 的记载 ,曹文认为 在《高僧传 》 中各传主死后葬式大致分为土葬与火葬两类 ,而慧远遗命“露骸松下 ”的丧葬方式是相当独特的 ,《高僧传 》 中未见第二例。在土葬与火葬都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 ,慧远遗命“露骸松下 ” ,其性质近于火葬法。他遗命的内容非常具有个性特征,显示“高尚其迹 ”的力量 ,从中可见他对高绝之风的追求始终是十分 自觉的,既包含精神内容,又富于形式感 。
    通过考查佛教典籍 ,并对尸陀林法和“露骸松下 ”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作者认为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 ”的丧葬方式实际上是佛教丧葬方式中的尸陀林法。由于曹文没有认识到“尸陀林”是佛教的丧葬方式之一 ,因而对“露骸松下 ”的理解是含糊的 ,在慧远丧葬方式上作“特殊意蕴”的推测和发挥 ,使人有牵强附会之感。
    要想对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 ”有准确理解 ,必须先弄清楚何谓 尸陀林法 它是佛教中一种怎样的丧葬方式?
    何谓尸陀林法?尸陀林 ,又作尸陆林 ,尸多婆那。 Slta-vena ,尸多译曰寒 ,婆那者林也 。弃死尸之处是日寒林。玄应音义七日 “尸陀林 ,正音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 ,其林幽邃而寒 ,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 ,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 ,名尸陀林者 ,取彼名之也。 ”同十八曰 “尸陀林。 ”有部昆奈耶杂识十四日 “深摩舍那 ,是弃死尸处。云尸陀者 ,讹也。 ”亦名恐畏林 ,安陀林 ,昼暗林 ,西域记谓如来在日,葬比丘于尸陀林。①
《 大智度论 》 卷三《释初品第一 ·释王舍城 》 载 “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 ,诸姆常来瞰之 ,还在山头时 ,人便名耸头山。 ”
《 大唐西域记 》 卷九中云 “若有火起 ,穷究先法 ,罚其首恶 ,迁之寒林。寒林者 ,弃尸之所,僧谓不祥之地 ,人绝游往之迹。今迁于彼 ,同夫弃尸 ,既耻陋居 ,当自谨户。 ”
    以上记载表明 尸陀林是佛教僧人的一种丧葬方式 ,方式是僧侣死后 ,置尸于林中或野外 ,施诸鸟兽。又名施林 ,《 法苑珠林 》 卷九十七《 送终篇 ·遣送部 》 云 “依如西域葬法有四 一水漂 ,二火焚 ,三土埋 ,四施林。 ”又名林葬 ,释氏要览 》 卷下载 “葬法天竺有四 水葬谓投之江河 ,以饲鱼盆 火葬谓积薪焚之 土葬谓埋岸傍取速扦也 林葬谓露里寒林 ,饲诸鸟兽。 ”又名野葬,《大唐西域记 》 卷二 “送终殡葬 ,其仪有三:一曰火葬 ,积薪火燎 二日水葬,沈流漂散 三日野葬,弃林饲兽。 ”
    作为佛教的一种丧葬方式 ,尸陀林法被普通僧人所接受 ,魏晋南北朝时代 ,死后采用尸陀林法的僧侣也并非慧远一人 ,《 魏书 ·释老志 》载:
    太和九年秋 ,有司奏 ,上谷那 比丘尼 息香在业 山松树下 死 ,尸形不 坏 。而来三年 ,士女观者有千百 ,于时人嘴异之 。
    同样死后露骸松下 ,慧远与比丘尼惠香难道是无独有偶的巧合 本人认为,他们 “露骸松下”的行为有遵从佛门丧葬习惯的内在一致性 ,即都采取 了尸陀林的丧葬方式。
    受佛教的影响 ,某些笃信佛教的在俗之人也采取尸陀林丧葬方式 ,《南史 ·孝义谢蔺传 》 载:
    (谢 贞) 有遗疏告族子凯 “气绝之后 ,若依僧 家尸 陀林法 ,是吾所愿 ……”
    在佛教盛行的后世唐代 ,采用尸陀林法的僧人更是多见 ,《宋高僧传 》 卷六《宗密传》 载唐代高僧宗密于会昌元年 年 正 月六 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 日,容貌益悦 ,… …“遗诫令弃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 ,以乱禅观。 ”《太平广记 》 卷九十七《 从谏 》“东都敬爱寺北禅院大德从谏 … …是 日无疾奄化 ,年有八十余矣。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门外尸陀林中,施诸鸟兽。三 日复视之 ,肌貌如生 ,无物敢近 。遂覆以饼 ,经宿 ,有狼狐迹 ,唯咯饼饵 ,而丰肤宛然。乃依天竺法阁维讫 ,收余烬 ,起 白塔于道旁 ,春秋奉香火之荐焉。 ”又《 太平广记 》 卷九十八《 兴元上座 》“兴元县西墅有兰若 ,上座僧常饮酒食肉,群辈皆效焉。一旦多做大饼 ,招群徒众 ,入尸陀林 ,以饼裹腐尸肉而食 ,数唉不已 ,众僧掩鼻而走。上座 日 ‘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诸肉,自此细徒因成精进也。 ”,
    以上记载表明 ,唐代寺院外有专供抛尸的树林 ,即尸陀林。尸陀林中腐尸遍地 ,鸟兽经常出没,说明僧侣死后抛尸尸陀林的行为非常普遍。受此丧葬习俗的影响 ,民间在俗之人也有类似尸陀林的抛尸行为 ,以至有蔚然成风者 ,《 新唐书 ·宗室传 》 载“太原俗为浮屠法者 ,死不葬 ,以尸弃郊饲鸟兽 ,号其地日 ‘黄阮 ’ ,有狗数百头 ,习肉簧 ,颇为人患 ,吏不敢禁。篙至 ,遣捕群狗杀之 ,申厉禁条 ,约不再犯 ,遂革其风。 ”
    后世文学作品对尸陀林也有反映 ,如宋苏轼《赠章默 》 诗 “弃身尸陀林 ,鸟莺任狼籍。 ”清赵翼《赠李救洲诗 》“肉将尸陀林下填 ,魂已鬼门关畔立。”等。
    “璐骸松下”乃尸陀林法了解到尸陀林法的特征 ,我们再看《高僧传》中对慧远丧葬方式的记载:
    以晋义熙十二年 (公元416 年)八月初动散 ,至六 日困笃 ,大德省年 ,皆稽颗请饮豉酒 ,不许,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 ,命披卷寻文 ,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春秋八十三矣。门徒号坳 ,若丧考批 ,道俗奔赴 ,踵继肩随。远以凡夫之情难割 ,乃制七 日展哀 ,遗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得阳太守阮凯于山西岭凿犷开家 。谢灵运为造碑文 ,铭其遗德。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高僧传 》 卷六《晋庐山释慧远传》
    不难看出 ,慧远的遗命“露骸松下 ”符合尸陀林法的特征 死后没有直接火焚或土埋 ,而是命弟子置遗体于林中松树下。
    这里有一个疑问,慧远遗命的内容是否包括后面弟子的收葬 整个看来 ,并没有包括后面的收葬之举 , “露骸松下 ”是慧远遗命的最终意愿和选择。 “露骸松下 ”必然意味着抛尸林中 ,施诸鸟兽 ,这是慧远临终对佛门尸陀林法的选择 ,也是他对佛门戒律的尽职洛守和信仰上的无悔追求。
    ① 《 佛学大字典 》 ,页 ,丁福保编撰 ,文物出版社 ,1984年1月。
   
 
作者简介 江林 ,1975年生 ,浙江大学古籍研 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