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般若性空之学。东晋太远六年(公元381年)入庐山,倡导弥陀静土法门。相传他和十八高贤共结莲社,同修静业。后世净土宗人推尊为初祖。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见《辞海·慧辞条》)”《辞源》解:“慧远,僧名。1、公元334-416年,东晋雁门楼烦人,俗姓贾。也称庐山慧远,师事名僧道安。太元九年入庐山,居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永等十八人结白莲社。在山三十余年,净土宗推尊为初祖。著有法性论、匡山集。参阅高僧传六释慧远、元普度庐山莲宗宝钅监 四远法师事实。2、公元523-592。隋敦煌人。俗姓李,也称敦煌慧远。著有大乘义章及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等经疏多种。参阅高僧传八。”(见《辞源·慧辞条》)
显然,《辞源》所解第2条“敦煌慧远”非我们所寻求之“慧远”。由《辞海》、《辞源》这两种我国目前最权威的辞典解可知,慧雹是东晋高僧,生卒年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无疑。但是,东晋时楼烦郡县属何地?人存疑异。一说时在代县。一说时在宁武(《辞海》说在今山西宁武附近),还有说在今朔州、浑原的,不一而足。
最近,笔者有幸览阅到明朝万历年间《崞县志》手抄本。明万历年迄今已400余年,在地方志中,保存这个年代的为数不多。明万历《崞县志》手抄本,成书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至万历四十年(1612),是至今有存原平史志(《崞县志》)各类版本中唯一最早的版本,弥足珍贵。据该志《舆图》所示:西晋永嘉年间(307—313)楼烦侨置崞县遗址,楼烦城位于崞县境内滹沱河东畔。《人物志》中有慧远传记,全文为:"晋慧远,茹臬(今原平市沿沟乡茹岳村)贾氏子,性好释,有戒行。削发本县楼烦寺,修行于白仁松,辟石为室,环墙为扃,所居之庵,松萝拥护,尝说法于台,鸟兽谛听。后游庐阜结精舍,水远不可汲,乃以锡杖扣地,清溪涌出,后成一溪,即虎溪也。送客过溪桥,虎辄鸣号,故尝不过。及送陶元亮、陆修静,静与语道合,不觉过溪,三人因大笑。昔人游南庵有诗云:若问远公归何处,独持只履上西蕃。后太仆寺卿曹亦有诗云:春尽花犹在,山深寺更幽。远公修养地,为爱故来游。"该志中提到"慧远茹臬贾氏子",茹臬,即今原平市沿沟乡茹岳村。笔者前往该村调研,确有姓贾氏之后裔,据村民回忆,贾氏生活于此,确已年代久远矣。距茹岳村(茹臬)东一里之遥是楼烦寺。笔者在寺内见残碑断碣甚多(住庙僧介绍,"学大寨运动"和"文革"中毁坏居多),其中未断裂、比较完整且刊立的碑有三通:一通为“重修楼繁寺记”,明嘉靖二十七年立(公元1548年,比万历《崞县志》还早59年),因迄今已463年,碑文已大部分泐漶,启首句有“夫楼繁寺迄崞(县城)北三十里”,清楚可辨;一通为“重修寺墙碑文”,大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立,距今143年,碑文清晰:“崞邑之北,沱水之西,有楼烦焉。夫楼烦古邑也。虽代远难稽,然寺门前有地名、城门洞,茹岳村有城隍庙,相传是其遗踪。云其地岸山前兆溪水后绕乡邻,会傩于正月之望,遐迩祈祷于奶母之灵,翠柏森严,冲霄之秀,有别致,老槐突兀,转磨之名弗虚传,而且慧远笃生,灵芝现瑞,历 其种种古迹,敦谓楼烦非胜境也哉!顾境地虽云仙灵,垣墉多已毁坏。……”还有一通为清康熙时碑,已风雨剥蚀,漫漶难识。
综上所述,东晋慧远乃楼烦人,无疑;楼烦城位于崞县境内,无疑;慧远削发本县楼烦寺,修行于白仁岩(在今代县),而楼烦寺在崞县城以北三十里处,无疑。故慧远是崞县人(也即今原平市),无有异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