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慧远出生楼烦考
慧远出生楼烦考
来源:
新浪博客
|
作者:
彭图
|
发布时间:
2018-01-04
|
3791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
慧远
的籍贯,按《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记载,为
“
雁门楼烦人
”
,但雁门楼烦具体是何地,学界多不统一,有山西代县、神池、五寨、宁武、原平或崞县之说。其中原平、代县、宁武之争最为激烈。下面引两条资料:
楼烦是北狄的一支,约在春秋之际建国,其疆域大致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神池、五寨一带。后为赵武灵王所灭,退居内蒙阴山一带,西汉时又让卫青驱散,从此了无声息。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西周至春秋时的楼烦国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战国时期,楼烦国为赵武灵王所破,归属赵国,楼烦这个地名就在这一带以郡、州、县、镇一直延续至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把中国划分
36
郡,后来扩展为
46
郡,就增设了楼烦郡。西汉因置楼烦县,治所在今朔城区夏官城村。今太原市的娄烦县在汉代属汾阳县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牧苑。西晋末,因战乱,并州刺史刘琨徙楼烦县民越过陉岭重置楼烦县,县址在今原平市大阳村。北齐县废。隋大业四年(
608
)复置楼烦郡,辖静乐、临泉、秀容(今忻州市)3县,郡治在今宁武县宁化乡。筑楼烦城,其地址在今娄烦县境旧娄烦镇旧址(今汾河水库淹没区)。唐代郡废。唐武德四年(
621
)设州,名为宪州。龙纪元年(
889
)在宪州城又增设楼烦县,成了州县两级所在地。唐初宪州辖楼烦、天池、玄池三处牧马监,为唐北边疆军马主要来源地,时有
“
娄烦骏马甲天下
”
之谓。今太原市的娄烦县唐初为楼烦监牧地,置监牧使。(百度
·
百科名片)
《魏书
·
志第五
·
地形二上》:
“
雁门郡秦置,光武建武十五年罢,二十七年复。天兴中属司州,太和十八年属。领县二,户六千三百二十八,口三万四百三十四。原平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龙渊神、亚泽神。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东西二平原。
”
上引两处引文都说西晋末到北魏原平有楼烦城,
慧远
出生于公元
334
年,正在这一时期内。按现今行政区域划分,雁门楼烦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至今此村仍有楼烦寺。原平楼烦寺是五台山碧山寺下院,由碧山寺方丈妙江大师任方丈,净住和尚任住持。楼烦寺位于茹岳村东,现存清代山门一座,唐代尊胜幢一座,金代李秀塔一座,明代重塑
慧远
禅师像碑记一通。
这些都说明原平楼烦寺即为晋代
慧远
禅师出生和演教之地。据《原平县志》载:楼烦寺晋代初建为胜井院,因原为楼烦县遗址,后改名为楼烦寺。明嘉靖年间毁于兵火,僧人昭敬修复,清康熙十八年、雍正十三年相继修葺。
1958
年拆毁部分建筑,
1979
年、
1980
年大芳公社先后两次拆毁天王殿、奶奶庙等。
1990
年复建大雄宝殿,
1995
年筑围墙,塑佛像,
1998
年建
慧远
祖师殿,并塑莲宗十三祖像等。现山门已彩绘一新,院内除唐代尊胜幢、金代李秀塔外,有旧碑四通,大明正德元年碑已断为二截。
1981
年
9
月
20
日原平县人民政府所立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面列有
“
重塑
慧远
像碑记
”
。依寺中碑记,万历四十四年,曾重塑
慧远
像,并立碑记之。
光绪八年《山西通志》中《寺观
·
崞县》载:
“
楼烦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楼烦城名。晋
慧远
演教地。
”
《山西通志》卷
160
《方外录上》引苏潜甫《西游日记》说:
“
阎大参为言远公者,代州人也,公生时,其家有井,产金灵芝,水忽甘美异常,诸病者饮之辄愈。公去庐山,而井如故,味不能甘,而疾不能治矣。土人思公而新之,刹曰圣井院。日久忘其本实,改为楼烦寺,郡邑乘皆不载,今为置一主其中云。唐人有诗曰:
‘
空悲庐阜月,不见雁门僧。
’
其证也。
”
这一口井至今仍存于楼烦寺内,并建小屋保护。《庐山志》中陈谦《庐山远公赞》云:
“
楼烦擅博综,皈志恒山里。一闻般若经,幡然弃经史。至今白莲池,以比功德水。
”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则收有《过楼烦寺有感》和《重过楼烦寺》二诗,也说明了
慧远
大师与楼烦寺的因缘。
慧远
大师另一演教地是代县白仁岩,白仁岩亦名
白人岩
。明正统年间由郡人前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弋谦所撰《白仁岩寺记》碑载:
“
代郡西行三十余里则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又西行五里许而抵崞,亦代之属邑,其上有岩,名曰白仁岩,有寺名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图氏远公之所肇造也,有故碑可考。
”
乾隆五十年《直隶代州志》卷之一《舆地》载:
”
白仁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晋释
慧远
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图,峰头有说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则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经崖下,石井五,浊污者二,其三清冽可鉴。山径盘曲,古柏万株。从山半遥望巅顶,梵宇凌空,红楼朱户缥缈松阴间石壁间。居然仙境。寺后峭壁屏列,摩崖石刻白人崖三大字,字可盈丈,明侍郎万恭书。
”
清光绪八年《山西通志》亦记载说,代州
“
白仁岩寺,在州西北三十里。白仁岩巨石上,晋
慧远
辟石为室,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俱备。故碑尚存。
“
白仁岩寺后来成为代县八景之一的
“
岩寺晚钟
”
,文人多有题咏。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收有《白仁岩》一诗:
“
谁云山路险,我觉山路幽。空林鸣落木,断壁泻寒流。径曲难可记,云闲时复留。楼台斜碍石,松柏老成虬。拭藓读残碣,远公岂凡俦。五篇悟今古,六事羞王侯。危峰代主人,玉雪泛磁瓯。莲漏滴弗涸,棋枰局未收。悲歌曳杖去,日暮不胜秋。
”
清代冯锡旖有《题白仁岩八景》,如《说法台》诗云:
“
远公台畔日华明,四望千村陇陌平。闲倚松根扪石笋,古今独尔解无生。
”
《古南庵》诗云:
“
晋代开山自远公,胜游至自驻仙翁。
”
在白仁岩还有传为
慧远
所居之庵,在山腹之间,当地百姓称为
“
慧远
洞
”
。
这些碑文以及史料透露着
慧远
大师与此地的因缘。白仁岩所居方位,距道安恒山立寺之处不远,距
慧远
的出生地楼烦寺也仅
10
公里,在现存楼烦寺的碑文上也有
慧远
“
首创白仁岩寺
”
的记载。
上一篇:
慧远缔建庐山东林寺
下一篇:
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