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隋唐分宗立派以来,一时繁花纷呈,气象开新。然而,在历史大浪的冲刷洗礼下,到了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则莫过于禅宗和净土宗。净土宗以一句“阿弥陀佛”的方便法门,就可使广修习者共趋西方极乐世界。其“三根普被,利钝群收”的净土思想逐步产生并日趋完善,所以千百年来,在广大劳苦大众的非知识界流传深广,即使是知识界,也不乏皈依这一宗的善信大德。
佛教传入鄂州(古武昌),可以追溯到三国吴孙权建都以前。据《碛砂大藏经》记载,孙权建都鄂县(今鄂州)的前一年(公元220年),县治内建有“昌乐院”,它是东吴境内最早建立的一所佛寺①。
自孙权建都于此,鄂州当时成为东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成为佛教的中心。吴黄武三年(公元224年),有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一作‘将’)炎、支谦等在此翻译《法句经》二卷及《四十二章经》、《梵呗》等,其中《法句经》两卷流传至今,成为东吴当时对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三国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时期,《中国佛教史》对东吴翻译佛经的事业,有“初创于武昌(今鄂州),大盛于建业(今南京)”的记述。②
至东晋时期,由于慧远提倡净土信仰,后世净土宗遂奉之为净土宗初祖。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后,高僧慧远大师由荆襄南下武昌西山,使西山寒溪寺、古灵泉寺成为南传净土宗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③
千百年来,慧远在鄂州的影响一直长盛未衰,历史上的遗痕虽然已很难寻觅,但我们也能从留下的历代文献中,仍能窥探到高僧慧远到古武昌(今鄂州)停留的轨迹。
一、慧远南下弘法时间考略
(一)慧远到庐山年代
慧远到庐山时间,据有关记载,均认为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81年)。限于资料,仅就目前能见到的文献记载辑录如下:
1、“晋太元六年,过浔阳(今江西九江市),见庐山闲旷,可以棲之,乃立精舍,号龙泉寺。”④
2、慧远随道安在襄阳住了十几年。公元378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前秦皇帝苻坚遣其子苻丕率17万骑兵围攻襄阳,道安欲率僧团离开此是非之地,但却为襄阳守将朱序所留,不得脱身。道安无奈,只好再次遣散众弟子,让他们奔赴各地传教。……慧远依依辞别了道安,遂与弟弟慧持带着几十个弟子南下荆州,栖居上明寺。慧远欲到罗浮山(在今广东博罗县境内)立寺传教,弘扬佛法,于是再次南下。途经浔阳时,为幽静秀丽、风景如画的庐山深深吸引,于是放弃去罗浮山的打算,决定隐居匡庐。那时,慧远的同学慧永在庐山西北香炉峰下的西林寺修道,得知慧远上山,遂邀他同居西林寺。5
3、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大将苻丕攻占襄阳,道安被朱序所拘,身不由己,于是只得嘱咐弟子,各自分散,求道问法,前后长达二十五年,此番分手,确实感到有点依依不舍。不过,形势紧迫,弘法事大,终于,慧远一声珍重,告别老师,带着好几十个僧众,由北南下。他们一行,先是来到荆州上明寺,后来决定继续南下,去广东罗浮山。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是太元六年(公元381年)了。慧远带领弟子们继续住住停停,一路南下,当他们行经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时,被庐山林壑幽美、环境清静的好景给吸引住了。6
4、“太元初,襄阳既没,振锡南游。考室庐阜,结宇倾岩。”(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碑》)7“慧远,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棲止,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慧远法师传三·净土圣贤录卷二》)8“(道)安师因许令不废外典,常临众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后随(道)安师南游襄阳,值秦将苻丕为寇,乃分张徒属,各随所往。耆德临歧,皆蒙诲益。唯师不闻一言,即跪请曰:‘独无训敕,惧非人类(一作例)。’安师曰:‘如汝者,复何所虑?’师乃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居上明寺。念旧与同门慧永,约结屋于罗浮。太元六年(即晋孝武,《宝鉴》作九年。公元381年)至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9
5、还有一说:“(慧)远公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甲申,始至庐山,住同门慧永法师之西林寺。后以来学者多,西林寺隘不能容,故复开东林寺。”(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岁次乙亥,孟夏月佛诞日,古莘释印光撰《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于《庐山慧远法师文钞》)10
6、李演《远公影堂碑》:“慧远法师其人也。法师雁门楼烦人,贾氏,释道安之门人。英姿雅韵,清行素节,详诸旧碑。……自晋氏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法师始飞锡南岭,宅胜东林。……唐大中八年(唐宣宗大中八年,岁次甲戌,公元854年)七月望日,陇西李演撰,三纲徒众立。”11
综以上文献资料记载,慧远到庐山的时间,大多资料认为,应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81年)。由此,我们可以上溯慧远在太元六年之前的时日,即慧远等僧众居栖荆州上明寺后,在南下途中,“道经武昌(今鄂州)”这个时期,当是在太元六年(公元381)之前了。当以前论“太元六年”为是。
(二)慧远南下弘法,道经武昌时间
1、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道安师徒到达襄阳。12
2、公元378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岁次戊寅),苻坚遣大将苻丕率军南下,猛攻襄阳。战事骤起,襄阳危在旦夕,道安再次分张徒众,将门下数百弟子一并遣散,让他们各择去向,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传法。道安的弟子慧远,就是在此时告别师门,率领部分僧众南入江西庐山的。13
3、根据以上慧远到南方弘法时间分析,他约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离开道安,南下荆州,栖居上明寺(《中国历代高僧·慧远》)。14
4、然后继续南下,在太元六年(公元381年)之前,他走走停停,“道经武昌(今鄂州)”。这是慧远顺汉水、沿长江往庐山最便捷的一条通路。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武昌县令熊登编篡的《武昌县志·卷九·人物志·仙释》载《晋慧远传》:“(慧)远公俗姓贾,晋雁门楼烦人也。……年二十四,随(道)安南游襄阳,居荆州上明寺。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市),道经武昌(今鄂州),见山水清秀,可以息心。因构寒溪精舍,居久之,复去寒溪,诣庐山。与江州太守孟怀玉、别驾王乔之,及隐士陶潜、宗炳等,结社往来,相得甚欢。”15
5、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岁次乙酉编《武昌县志·仙释·晋释慧远传》载:“(慧远)后随(道)安师南游襄阳,适荆州,居上明寺。太元六年(公元381年)至浔阳(案:熊志【即熊登编志】有‘道经武昌’四字)。”(《莲社高贤传》)案:(唐)元结。《惠(慧)公禅居表》云:“沂樊水(今鄂州梁子湖通长江之长港)二百余里,有涌溪,入溪八九里,有蛇山之阳,是惠(慧)公禅居。又寒溪有远公桥,则惠(慧)公曾居武昌(今鄂州),而《传》未之及,何也?”16
据《武昌县志》等史料记述,慧远当是从太元三年南下,“道经武昌”,见武昌(今鄂州)西山(樊山)鸟语花香,风景幽雅,不失为修练的好去处。于是,打消了继续南下的念头,留在了西山。当是在太元六年这之前的时日。慧远辟西山东麓建起了寒溪寺,又辟三国吴王孙权的避暑宫旧址,即今“英雄避暑”处,建起了寺院(即今古灵泉寺的前身),开始了对佛教净土宗的信仰、创立和研究。从此,西山便成为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
二、慧远与鄂州历代史料述略
(一)寒溪寺
清光绪《武昌县志》载:“寒溪寺在县寒溪上,一名资圣寺(《一统志》)。晋陶侃见文殊师利菩萨像,送武昌寒溪寺(《博物汇编》。详《古迹·菩萨泉》)。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初,重建。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邑人孟侊、周太宇修”(《武昌县志·卷六·寺观附》)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武昌县令邵遐龄主修的《武昌县志》(简称“邵志”)案:“《画墁集》:‘游武昌樊山(西山),步出西门,涉寒溪迤逦步上,凡两寺在山中,景致幽邃,下寺有观音泉。则宋时已有两寺矣。’”明冯云路有《武昌寒溪寺记》:“独寒溪(寺)金碧如故,香花如故,二时威仪课诵如故,此诚(慧)远公遗风不坠耶。”“两大弟子任真、抱朴,先后充扩为佛殿一,藏经阁一,东为斋堂一,香积厨一,西为旧禅室一,下长白殿一,再西后兰若一,前方丈室一。西山虎踞溪右,势甚狞。其山门微向东虎伏,作者大有手眼。竟陵(今湖北天门)谭元春书‘古寒溪寺’四字。寺左右昔为田亩,今灌园有堤。堤多树,其流泉即溪,溪有桥,桥边青翠数竿。内草堂一、督学高公世泰书:‘陶士行(侃)读书处’。……山自吴孙氏燕集,至唐元结始显,逾二百年。邓安惠公为邑令,访元子故迹,作窪樽铭。则又显宋苏轼谪居黄冈,爱其山水,多见吟咏。则又显志载山下有溪,盛夏凉气逼人,是名‘寒溪’。溪上有菩萨泉。”“……今此地之胜,自(慧)远公开山于晋,慧光继兴于明,观南诸上人守成勿替。(宋)王十朋,黄鲁直(庭坚)、苏轼兄弟,则结庐荡舟,流连依止,清气所注,溪月同寒。”17寒溪寺最后毁于民国年间。
(二)西山寺
西山寺在县西,晋建(《大清一统志》)。晋太元(公元367—396年)中,僧惠(慧)远建,宋黄庭坚题榜(《名胜志》)。旧名资福寺,一曰“灵泉”。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初,僧惠源重修,后毁。万历(公元1573—1620年)中,邑人孟侊(莲湖)建。国朝(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初,阖县公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知县张慄修。寺有百佛图,道光(公元1821—1850年)中,蕲州王恕绘。
咸丰(公元1851—1861年)初,寺毁于贼(指太平天国将士)。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大学士官文(时任湖广总督)重修(《武昌县志·卷六·寺观附》)18
清严廷灿有《西山资福寺记》,王家璧有《西山灵泉寺记》:武昌西山,故有资福寺,一曰灵泉。在寒溪西数百步,相传孙吴避暑宫也。建寺起晋释慧远,山中故实有陶士行(侃)以阿育王铸文殊师利金像送寒溪(寺)事。(慧)远公在寒溪,兼辟此寺。寺有泉出岩窦宯豁中,白而甘,号菩萨泉。苏子瞻以李常疑昔像之所在,而为之铭,灵泉之名,其以此欤?代有废兴。(清光绪《武昌县志》)19
(三)菩萨泉和远公桥
据《武昌县志》记载,慧远在鄂州的遗迹,还有“远公桥”和“菩萨泉”,即“寒溪筑桥,灵泉显圣”。
1、 远公桥
远公桥原建在寒溪寺的旁边的寒溪之上,据清周万清《重修远公桥记》称:“(寒)溪之上,旧有奇石,横当其垠,跨水为道。树根屈曲盘错,结而成桥……”,“桥内指迹白书五言古诗四韵,时见时晦,相传为远公作”。“远公昔何?生晋代,雁门楼烦人,寒溪开山鼻祖。”20一些古诗文及石碑中也有相关叙述,如宋释戒显《寒溪寺》诗曰:“远公未至东林,先辟寒溪(寺)。”远公桥、菩萨泉诸灵迹俨然尚在。千华先老人累住开戒寺,在武昌县(今鄂州)西郊,众山环抱,林木苍然,幽秀第一。
寒溪始何时,远公旧法窟。
开擘先东林,筑桥未藓没。
下有古涧泉,昼夜流汩汩。
低眉试一鉴,幽凉沁心骨。
东坡高韵在,九曲亭突兀。
江天浩淼茫,对面悬赤壁。
先师千华翁,数此寄十笏。
影堂位俨然,岁月痛飘忽。
我来虽乍游,宛矣非生客。
私幸远祖缘,来往时相值。
何当凿莲池,一洗林泉色。
此诗说明寒溪寺的起始年代虽不详,但远公确曾在此居留弘法,并筑有一桥即“远公桥”。(清康熙熊登主修《武昌县志·卷之十·艺文志·诗》)21
慧远留有《寒溪旧石桥诗》,“指迹白书,久而不没。”相传为晋远公所作,存以纪异。
天涯海角宽,无如此地里。
石谷带泉香,溪桥郁苍树。
葛巾生新凉,银缸流江渚。
二难留此酌,功存与名遂。
(清康熙熊登主修《武昌县志·卷之十·艺文志·诗》)22
2、菩萨泉
“菩萨泉”为鄂州西山四大名泉之一(另三泉为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都在西山古灵泉寺内),此泉“原出西山石窦中,色白而味甘,所出石如人垂手。”(《东坡居士集》)据苏轼考证,是慧远建寺时存供文殊像之处,以此而感应成今之石上灵泉。时有诗记曰:“法身随处涌金莲,此地因名菩萨泉”(宋释本开《菩萨泉》)。清朝叶封也有此说:“见说西山菩萨泉,坡公遗迹未容镌,何争一掬曹溪水,应说文殊自了然。”23
西山古灵泉寺之名皆源于“菩萨泉”。古灵泉寺最初建在原吴王避暑宫基础上,在建寺后一千余年中,寺名几经更迭,三国时名为“圆通阁”(清《一统志》);据《中国佛教史》记载,魏晋时名为“西竺兰若”;南北朝称作“积翠山房”;隋名为“西山寺”;宋元中称“灵泉寺”;明代称“资福寺”;清代改称为“古灵泉寺”,又名“灵泉禅林”,沿袭至今。24
有关寺名来历记载的资料很多。据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第四七二册《辨正论》第502页记载,东晋陶侃(字士行)镇守广州时,有渔人夜见海中神光涌起,旬日不散,因报于侃而取之,得印度阿育王铸造的文殊师利金像,遂送武昌寒溪寺供奉,后陶侃调任江州刺史时,听到寒溪寺失火,独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的处所安然存在的消息后,派人以三十余头牛之力,搬运上船,不料途中风起而舟覆,因此作罢。当时荆楚之人对此曾作有歌谣:“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一作‘沈’)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后慧远大师从东林寺来武昌,于江边祈祷,金像浮出水面,终于顺利运走,以证实上述民谣。及至唐朝会昌灭佛,“世以二僧守护”的金像固藏于庐山锦绣谷,后佛法重光,欲求像不可得,时人于西山原奉文殊金像的石泉中常见灵光闪现,众僧谓以文殊回山显灵,此泉亦得名“灵泉”。古灵泉寺名也因此而定。类似记述在苏轼《菩萨泉铭并序》、清《武昌县志》,当代《中国佛教名寺古刹》第三卷之一《中国·湖北·鄂州古灵泉寺》分册中,及《庐山慧远法师文钞》中《慧远法师文钞附编·传·远公传一》里都有详载。
三、古灵泉寺与净土宗文化
(一)古灵泉寺
前面列举的诸史料可告诉我们,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作为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始创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5年),为南方净土宗初祖慧远所建,距今约1600余年。它座落在长江中游南岸湖北鄂州市鄂城区西山公园内,西距武汉市68公里,北临长江与黄州赤壁相望,南濒洋澜湖和万顷碧波相连;东有凤台烟树,似绿城环绕,西有百里樊川,如玉带萦回,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怡人。
古灵泉寺是一座典型的佛教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寺院。它历尽沧桑,几度兴废,然而千百年来,香火未断。晨钟暮鼓,潜移而默化;烛照香熏,度化于无形。信众每临于寺,莫不化干戈为玉帛,释傀儡为和平,以致淳厚民风,安稳一方。古灵泉寺历来是佛学高僧、缁衣释嗣弘法度众之所。
关于古灵泉寺的始建年代,据《武昌县志》载,大约在东晋时慧远法师来鄂州之后。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后秦攻陷襄阳,道安大师被请回长安,临行前,叮嘱随从弟子往各地传教。慧远大师遵从师命,于第二年离开荆州上明寺,沿江东下。道经武昌,看到雄峙江边的樊山,就舍舟登陆,循蹊而上,因爱其山水清幽,于是挂锡于林中寒溪寺。后因寺院狭窄,乃辟吴王避暑宫旧址建寺。
古寺历经时代沧桑,几度兴废。有文字可考证的,从元代到清末,曾六废七建,最后一次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湖广总督官文捐资重修。据清光绪《武昌县志》附《王家璧西山灵泉寺记》介绍,同治三年八月,官文督师黄州,渡江巡视,船泊于西山寒溪口,灵泉寺主持宏濡常汲灵泉(菩萨泉)水,带上自种的地瓜,送到船上给军士品尝,深得官文好感,遂应师之求,捐白银三千五百两,并派属员一人协同地方政府办理修复事宜,兴建了武圣殿和大佛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贺龙将军曾保护过西山古庙。据原寺庙住持融广讲述《贺龙将军与西山灵泉寺》的回忆文章:1927年春,贺师长率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人马来鄂城整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贺师长经常来西山古灵泉寺游览,同寺僧相交甚洽。当时有人认为为西山古灵泉寺的菩萨像是封建迷信,并要效法江北黄冈的做法,进行彻底扫除和摧毁,贺龙对此事进行了制止。1938年秋,山寺连遭日军空袭,毁坏多处,后由寺僧证一、会焱二人集僧伽,苦行募化,从废墟中清出残料修复。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寺僧明慧、会焱、融广、融坤(一为森)等人在寺内创办“中江佛学院先修班”培育僧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山古灵泉寺受到国家保护。但是,在“文革”劫难中,寺内佛像、经书、字画等文物毁坏殆尽。1978年后,西山古灵泉寺佛像重光,旧貌换新颜,被定为湖北省八大对外开放重点寺院之一,寺院归僧人自主管理。
随着时代发展,古灵泉寺作为佛教净土宗的重要寺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名震海内外的声誉,每年都要吸引众多中外宾客前来礼佛观光。其进行改扩建工程已纳入规划,将成为鄂州最大的佛教净土宗活动场所和宗教文化浏览胜地。26
(二)净土宗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慧远(公元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又一说为今山西崞县东)人,少为儒生,年十三随舅父令狐氏游学洛阳、许昌、博览群书,尤工老庄。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与胞弟慧持同往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出家钻研佛学。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随师南下居荆襄上明寺宣扬“般若性空”理论。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后秦攻陷襄阳,乃别师南下,于次年到武昌寒溪寺,后开西山寺即古灵泉寺。太元六年(公元381年)结庐山江西创东林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圆寂,寿八十三。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
慧远大师在其由北至南弘法过程中,居棲武昌二年,后终老于庐山东林寺。此间逐渐产生创立佛教南方净土思想及净土宗派。其生平著作被收录在《慧远大师全集》中。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晋慧远、唐善导、唐承远、唐法照、唐少康、宋延寿、宋省常、明莲池、清智旭、清行策、清实贤、清际醒等为莲宗十二组。后人又将民国印光尊为十三祖,又称作“净土十三宗”。(守成法师辑录《历代净土高僧选集》)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大致曾分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齐梁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说《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四贴疏》),正式创立净土宗。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学者至今仍不认同这种说法。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著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有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专弘净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传净土者,有祩宏(别号莲池)、智旭等;清初以来则有普仁行策,梵天实贤、资福际醒等。晚近灵岩印光(圣量),专修净土,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来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信众中,有所谓“家家弥陀佛”或“禅净双修”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27
【注释】:
1、见转引自周隽、杨济民先生编撰的《西山志》稿资料。
2、同上。
3、同上,清光绪《武昌县志·寺观附》(2004年点校重刊本)。
4、《历代净土高僧选集》第1页。
5、《中国历代高僧·慧远》第51页。
6、《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第5页、第六页
7、《庐山慧远法师文钞》第82页。
8、《庐山慧远法师文钞》第72页。
9、《庐山慧远法师文钞》第71页。
10、《庐山慧远法师文钞》第4页。
11、《庐山慧远法师文钞》第83-85页。
12、《中国历代高僧·道安》第29页。
13、《中国历代高僧·道安》第36页。
14、《中国历代高僧·慧远》第51页。
15、21、22、清康熙《武昌县志》(县令熊登主修,简称“熊志”)。
16、17、18、19、20、23、清光绪《武昌县志》(2004年点校重刊本)。
24、25、26、27、鄂州市古灵泉寺规划资料、《中国佛教名寺古刹》第三卷《鄂州古灵泉寺》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