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
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2期
|
作者:
姜剑云
|
发布时间:
2018-01-04
|
333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
慧远
其人
慧远
(334-416),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一生几乎与东晋相始终,是当时著名的高僧。他的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游学许洛时期;师从道安时期;栖隐庐山时期。
他早年主要学习和接受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博通儒家与道家的经典著作,“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高僧传》卷六,下同)
[1]
。二十一岁时欲往江东追随范宣子栖隐山林,但适值中原纷乱,南行未果。于是往归道安,“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闻道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遂投簪落发,委命受业。年二十四就讲说,援道入佛,“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惑者晓然”。道安曾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前秦建元九年(373),苻丕攻陷襄阳,道安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
慧远
携弟子初南适荆州,后欲往罗浮山,及至浔阳,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乃留住龙泉精舍。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桓伊为
慧远
创建东林寺。此后三十余年,
慧远
足不出山,栖隐修持传教,弟子甚众。他曾经派遣法净、法领西渡流沙,求取禅法、律藏梵本经卷,又迎请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至庐山译出《阿毗昙心论》、《达磨多罗禅经》等重要经典。他一方面与北方鸠摩罗什书信往返,切磋教义,另一方面又广泛吸引南方僧俗人物,同修净土,游览歌咏,遂使庐山成为当时佛教的一方重镇。
东晋
慧远
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一位特殊而关键的人物,孙昌武师有这样一段论述堪称精辟的概括:“
慧远
是支遁以后又一位既‘高’且‘名’的中土士族出身的僧人。他和支遁一样,既不同于那些以传翻外来佛典著称的译师,也不同于刻苦求法的头陀僧。他具有高度的佛学素养,又‘博综六经,尤善《老》、《庄》’,通儒术,善文章;作为僧人,他不仅精于佛教义学,信仰、修持的实践方面也是一代典范;他更有巨大的社会威望,声名卓著,在教团内外广有影响,从而成为对于推动中国佛教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2]
二 谢灵运的庐山情结
慧远
作为一代高僧与名僧,吸引了当时许许多多的高官与名士,而谢灵运正是其中的名士之一。但谢灵运曾经几上庐山呢?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确实显得迷雾难拨。就谢灵运与
慧远
庐山相见而言,杨勇《谢灵运年谱》
[3]
认为有两次,分别在隆安三年(399)、元兴元年(402),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
[4]
、曹虹《
慧远
评传》
[5]
认为仅有一次,乃在义熙七年(411)或义熙八年(412)。可见结论悬殊。本文拟依时间顺序,略述谢灵运与
慧远
的几件相关情事,以期能够解读谢灵运的庐山情结。
1.隆安三年(399),
慧远
六十六岁,谢灵运十五岁。
从钟嵘《诗品》等文献可知,谢灵运“十五方还都”,他由钱塘“杜明师”
——
杜昺道馆回到了京都建康。据谢灵运《庐山
慧远
法师诔并序》之序曰:“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又诔辞曰:“自昔闻风,志愿依归。山川路邈,心往形违。”他说,很早以前受到
慧远
的影响,决心拜
慧远
为师而归依佛门,但由于山高水远,所以始终是心向往之,而未能成为现实。显然,这里的“昔”就是指“志学之年”,即十五岁时。可是,“希门人之末”而“诚愿弗遂”,难道原因就在于“山川路邈”吗?其实,有材料显示,谢灵运在
慧远
生前到过庐山至少一次。这说明,所谓的“山川路邈”,只是一个不成其为借口的借口而已。谢灵运在同一篇文章中,两次提到欲“归依”
慧远
的“志愿”,“希门人之末”的“诚愿”,且明确提到“志学之年”,那么可以推断,谢灵运这一年当亲往庐山拜见过
慧远
。不然的话,所谓的“志愿”、“诚愿”,又何从说起呢?所谓的“希门人之末”,又岂只是呆在家里口头说说而已的呢?而且,所谓的“诚愿弗遂”,恰恰说明了谢灵运曾经以实际行动努力追求过。至于未能如愿,那是另外一回事,其原因则又另当别论。
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志愿归依”
慧远
,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
慧远
名望很高,谢灵运“闻风”而受到影响。二是谢灵运“束发怀耿介”(《过始宁墅》),少年时代其志向便特立而坚定,被依例授员外散骑侍郞而不就。东南道教领袖杜明师既已仙逝而东吴钱塘亦起动荡,谢灵运于是不得已去道馆而欲入于佛门。三是谢灵运的表兄道敬作为榜样也是重要的影响。道敬(370-420)乃王凝之(谢灵运之二舅爷)之孙,比谢灵运年长十五岁。王凝之任江州刺史,他跟随着来到了江州。道敬十七岁的时候,已经通解大乘经论。太元十六年(391),他二十二岁时入庐山出家,成为
慧远
的弟子。(陈舜俞《庐山记》卷三)隆安三年(399)时,道敬三十岁,犹在
慧远
门下。道敬是所谓的“庐山十八贤”中人之一,尽管“十八贤”乃后人的传说,但换一个角度说,道敬是
慧远
的高足弟子,在当时庐山
慧远
僧团中自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如此说来,谢灵运之所以欲归依庐山
慧远
,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晋王、谢士族本就与庐山
慧远
早已发生过密切的宗教联系。由此可见,谢灵运于“志学之年”而“志愿归依”庐山
慧远
,是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基础与现实基础的。
钱塘杜明师卒于隆安三年(399)三月,谢灵运“还都”的具体时间则应该在此后不久。那么,他往谒庐山
慧远
也应该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以后,至迟在冬季成行。
慧远
既是一位高僧与名僧,又堪称一位诗人。他十分爱好游览歌咏,尤其喜好众人共做一个题目,“佥焉同咏”。据他的《游山记》所写,他在庐山,“凡再谒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秀绝众形。北眺九江,凝形览视。四岩之内犹观之掌焉”。又据无名氏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的记载:“释法师(按,指
慧远
)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是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假如谢灵运于“志学之年”,即于隆安三年往谒庐山
慧远
的说法成立,或者说,确有其事,那么,谢灵运在庐山是否会逗留盘桓至“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呢?这“交徒同趣三十余人”中,有没有谢灵运呢?撰《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的那位无名氏究竟是谁呢?谢灵运参加过
慧远
发起的佛教活动,他是否亲自参加过
慧远
“因咏山水”而发起的游览歌咏活动,并从而在后来的山水诗创作中直接受启发与影响了呢?
慧远
后来派弟子道秉赴建康,远邀谢灵运同作《佛影铭》,又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与动机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实在是非常地诱人遐想,发人深思的。这里只是顺便提出,且俟学界同仁共同研究与探讨。
2.元兴元年(402),
慧远
六十九岁,谢灵运十八岁。
从史料文献看,
慧远
于庐山率众一百二十三人建斋立誓往生西方净土便在这一年。这一次以
慧远
为首的庐山立誓活动,谢灵运有没有参与其中呢?关于这个问题,学界的回答不尽一致。
不少学者如汤用彤、顾绍柏等持否定的观点。汤用彤在“叙莲社故事妄伪显著者”时认为:“至若谢灵运约于义熙七八年顷,始到匡山见
慧远
,则又在立誓后十一年矣。而敦煌本唐法照撰《净土五会观行仪》卷下云,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康乐原亦曾列入结誓者之数(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迦才《净土论序》,文谂、少康《净土瑞应传》均列谢氏于百二十三人之中)。世传远因其心杂,不许入社,亦妄也。”
[6]
汤先生否定谢灵运曾参与立誓活动的前提是:“义熙七八年顷”之前,谢灵运未到过庐山。但是,该前提的依据何在,理由是什么,却未见有充分而可信的论证。显然,汤先生的这个前提本身缺乏可靠性。况且,其原注既言唐飞锡、迦才等“均列谢氏于百二十三人之中”而又未辨其非,则似有辄言“妄伪”之嫌。
顾绍柏基本上持相同的观点:“元兴元年,
慧远
与刘遗民、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庐山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来生生西方;时灵运在京,未能参与其事。……至于灵运凿池种白莲(凿池事或许有之),求入社不许,陶渊明不愿入社,‘攒眉而去’,亦属虚妄。”这里亦有令人不解之处:谓“时灵运在京”,可有足以采信的“旁证”没有?论职事,其时谢灵运是自由人,不在官场。论交通,作为国公之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况且,既言“凿池事或许有之”,又何以言“种白莲”之事“亦属虚妄”呢?《国清百录》卷二《述匡山寺书》曰:“东林之寺,远自创般若、佛影二台,谢灵运穿凿流池三所。”《佛祖统纪》卷三十六云:“(谢灵运)为凿东西二池种白莲,因名白莲社。”谢灵运为凿流池“二池”或“三所”,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难道是为了解决
慧远
僧团的生活用水困难吗?“凿池”,“种白莲”,“白莲社”,这三者之间应该存在实际的因果联系。有如此认识,也才能真正理解,刘遗民《发愿文》中的“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两句,乃是写实,即景即事,并非一般的点缀之辞。试深思之,既然“凿池事或许有之”,倘事在立社之后,那么其意义究竟又何在呢?
杨勇的《谢灵运年谱》则列叙多种材料,对于谢灵运是否参与庐山立誓活动这一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于“元兴元年壬寅(402)”系谢灵运事迹曰:
与
慧远
等结白莲社。
灵运《净土咏》曰:“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言安可寄,乘化必晨征。”唐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晋时,有庐山
慧远
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于庐山,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唐迦才《净土论》序:“
慧远
法师、谢灵运等,虽以愈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后之学者,无所承习。”唐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
慧远
公从佛陀跋陀罗之藏授念佛三昧,与弟
慧持
,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有朝士谢灵运、高人刘遗民等,并弃世荣,同修净土,信士都一百二十三人,于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遗民著文赞诵。”《佛祖统纪》:“谢灵运,为凿东西二池种白莲,因名白莲社。”时灵运又有《送雷次宗诗》曰:“符瑞守边楚,感念凄城壕;志苦离思结,情伤日月滔。”
按,《净土论序》之作者迦才为隋末至唐初贞观时人,《念佛三昧宝王论》之作者飞锡为盛唐天宝时人,《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作者之一少康为中唐贞元时人,《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之作者法照(746-838)为中晚唐大历至开成时人。迦才、飞锡、少康、法照等,生活于自隋末至晚唐的不同的时代,前后跨时约二百五十年,他们异口同声,当有一定的依据。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充分的理由来怀疑他们造假,我们缺乏确凿的反证。当然,这并不是说上述文献中一点儿问题也没有。例如,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中提到了
慧持
和阙公则二人亦在百二十三人之中,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
慧持
于隆安三年(399)与兄
慧远
辞别入蜀,
慧远
苦留不止。而阙公则乃西晋武帝时人。他们不当在百二十三人之中,这是显而易见的。应该看到,谢灵运凿池为台,植白莲,表现了檀越净土信仰的虔诚,而“莲社”名称的来历也应从这里发源。谢灵运凿池植莲并参与立誓之事,以现有文献状况看,在不存在相应反证的情况下,宁信其有,不能因某些材料部分失真而搞全盘否定。比较起来看,杨勇《谢灵运年谱》中的结论是可取的。
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下杨勇所引谢灵运的《净土咏》。此诗题目在各种版本中不尽一致。《广弘明集》卷十五题作《和从弟惠连无量寿颂》,而《艺文类聚》卷七十六、《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谢康乐集》皆题作《无量寿佛颂》,多出一“佛”字,但都没有“和从弟惠连”这五个字。明代沈启原辑、焦竑校之《谢康乐集》在文类作品中亦题作《无量寿佛颂》,而诗类作品中则题作《净土咏》。范泰曾寄所写《佛赞》并书信《与谢侍中书》给谢灵运,谢灵运于是有《和范光禄祗洹像赞三首并序》。又有《答范光禄书》中云:“忽见诸《赞》,叹慰良多,可谓俗外之咏。寻览三复,味玩增怀,辄奉和如别。虽辞不足观,然意寄尽此。从弟惠连,后进文悟,衰宗之美,亦有一首,并以远呈。”或以为谢灵运《净土咏》即和谢惠连“亦有一首”之作。但这里不无疑问。其一,范泰所寄书信及像赞中并未见关于无量寿佛及净土方面的内容,谢灵运所和范泰的“祗洹像赞三首”分别是《佛赞》、《菩萨赞》、《缘觉、声闻合赞》,而谢惠连“亦有一首”竟是关于无量寿佛的,这很有些令人费解。其二,谢惠连之“亦有一首”,唐初《艺文类聚》等大型类书均不见收录,道宣《广弘明集》或者乃误解范泰与谢灵运的书信并因此而误题,毕竟此诗在其它版本中均无“和从弟惠连”这五个字。
那么,《净土咏》一诗会不会是谢灵运参与庐山立誓活动时的吟咏之作呢?就有关诗句分析,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们且看诗的内容:“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
据《无量寿经》卷上记载:“(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阿弥陀佛成佛之前称法藏比丘。谢灵运《净土咏》诗的前半部即写阿弥陀佛本缘故事。意谓:法藏比丘原本国王,为寻求佛道而弃国捐王。他发了四十八大心愿,立誓救助众生。这里,“怀道出国城”的法藏,与“束发怀耿介”(《过始宁墅》)的康乐公,在贵族身份与宗教取向方面不无相似之处,有欲引以为同调的意思。“弘誓”一词,一方面写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心愿,另一方面也恰到好处地点出庐山的建斋立誓活动。诗的后半部分写作者自己的感想。意谓:观想念佛,期生净土正是无上修持法门,四方毕集于此,立誓往生净土庄严世界之“息心贞信之士”,都是当今杰出的英才。与其待衰朽之年无所依赖与寄托,还不如随顺自然,年青时及早修持精进,以期往生净土。这里,“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两句,赞美了弥陀净土信仰的意义,以及前来结社立誓者身份与修养等的不同一般。尤其“来者皆菁英”一句,所指也正是上引《僧传》中的“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而“颓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两句,与刘遗民《发愿文》中的“夕惕宵勤,仰思攸济”,“先进之与后升,勉思策征之道”等句意,亦有相合之处。还要格外注意的是,“晨征”一词,在《庐山诸道人游山诗·序》中出现过,体现了庐山
慧远
僧团一贯的修持精进精神。“晨征”,字面的意思是清晨远行,但可引申为及早行事、行动等意思,“颓年”一词,又见于谢灵运的《顺东西门行》、《感时赋并序》、《石壁立招提精舍》等诗文,意为衰弱、衰老之年。“晨征”与“颓年”在同一句中对举比照,更进一步证明了谢灵运《净土咏》一诗并不是晚年的和谢惠连之作,而是年青时代的作品。庐山结社立誓时,谢惠连还未出世,而谢灵运十八岁,正是所谓可以“晨征”的时候,是“束发怀耿介”(《过始宁墅》)思想的体现和延续。
从前引刘遗民《发愿文》中的“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两句,可以看到,庐山结社是的确有莲花作为象征标志的,并且结社立誓期间“佥焉同咏”,也举行了相关的集体吟诗活动。而谢灵运的《净土咏》一诗,便是这次立誓兼歌咏活动中的作品之一,可以认为是谢灵运参加庐山立誓活动的佐证。
另外,
慧远
与一百二十三人并不一定完全是师徒关系,就是说不一定唯弟子方可参与立誓,参与者不一定皆
慧远
的弟子。这一次立誓主要以信仰相同,“不期而至,望风遥集”,用刘遗民《发愿文》中的话说,“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并且,即使是“社中人”,也不必就是“门人”。据《肇论疏》载,刘遗民于立誓之年任柴桑令,次年之冬方弃官隐居庐山。即是说,立誓之时,刘遗民可以是“社中人”,但不必就是“门人”。“莲社中人”,与“
慧远
门人”,不一定是全等的关系。所以,关于谢灵运,不可辄言其未入社,但当然可断言其非门人。谢灵运两上庐山,“希门人之末”,但“诚愿弗遂”,注意力开始转向官场。其《初去郡》诗云:“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诗写于景平元年(423),以此上推二十年,时当元兴二年(403)或三年(404)。但他踏入仕途的有案可稽的时间是在义熙元年(405),“二十年”是约数。“及元兴”,意思是刚好追及、没有错过元兴之年。入仕之前,当有些准备,包括心理的。既萌发或产生了入仕意识,亦可称之为“牵丝”。“牵丝”之时乃在元兴后期,此之谓“牵丝及元兴”。
3.义熙七年(411)至义熙八年(412),其时,
慧远
七十八九岁,谢灵运二十七八岁。
义熙元年(405)三月,谢灵运踏入仕途,任琅邪王司马德文大司马行参军。不久,抚军将军刘毅由历阳(今安徽和县)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谢灵运为刘毅记室参军。义熙五年(409)正月,刘毅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次年五月败于卢循,降为后将军。义熙七年,刘毅任江州都督、刺史,镇豫章(今江西南昌),第二年四月,为卫将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持节如故,谢灵运由记室参军转卫军从事中郎。刘毅欲图刘裕,又请交、广二州,许之。九月,刘毅至江陵。刘裕使安帝诏刘毅罪,捕杀刘藩、谢混(谢灵运之从叔),征讨刘毅。十月,刘毅兵败自缢。从上述刘毅、谢灵运行迹看,义熙七八年两年中,谢灵运一直担任刘毅幕僚,在先后随刘毅调任姑孰、豫章、江州、江陵期间,道经浔阳,当稍滞留,亦有机会入庐山,“因得游山见远公”
[8]
。
当然,义熙七年至义熙八年这两年中,谢灵运是否一定有条件游庐山见
慧远
,答案并不是十分肯定的。由于缺乏确凿的材料来证实,所以只能暂时如此推断。不过,以为义熙七八年间谢灵运入庐山见
慧远
,长期以来一直是比较流行的观点。郝昺衡在其《谢灵运年谱》“义熙八年壬子”条中说:“刘毅镇江陵,以为卫军从事中郎,道出寻阳,登庐山,见释
慧远
。……按《通鉴》,毅以江州都督兼刺史,镇豫章,为义熙七年四月;而移镇江陵,则义熙八年四月也。《高僧传·
慧远
传》‘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云云,当为此二年间事也。”
[9]
亦有学者注引上述郝氏观点认为,谢灵运“时至义熙七八(411、412)年间,才有机会登庐山,与
慧远
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相见。”
[10]
论者语气肯定,几乎是确凿无疑的。然而实际上,从上文有关考述不难看出,这样的结论还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
4.义熙九年(413),
慧远
八十岁,谢灵运二十九岁。
这一年,
慧远
撰写了《万佛影铭》(一作《佛影铭》),又派遣弟子道秉远赴建康,邀请谢灵运亦撰写《佛影铭》,“佥焉同咏”,“以充刊刻”。两篇《佛影铭》是
慧远
与谢灵运作为一代名僧与名士间仅存的,直接交流对话以切磋教义的宗教文学作品。其文献价值也是很值得重视的。
慧远
《万佛影铭》见载于《广弘明集》卷十五,有题注、序、铭并后记。
“佛影”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佛像。但
慧远
于庐山立佛影台所仿造图绘的佛影,与佛教传说中的“佛影”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佛教有经典描述了世尊化毒龙留佛影的“奇闻”,充满了浪漫而神秘的传奇色彩。
“佛影”圣迹在何处呢?据
慧远
《万佛影铭》原题注云:“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也。”其具体地点,据王邦维考证认为:“阿富汗东部的Jalalabad平原的Nagaraahaara,即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所讲到的‘那揭罗曷国’”,而“那揭罗曷国和醯罗城在古代以有众多佛教圣迹而著名。法显、宋云、玄奘等都到过这里。东晋
慧远
撰《佛影铭》,讲到的‘佛影’,就在那揭罗曷国。”
[11]
佛影故事引发人们遐想,产生了解不开的“佛影情结”,引得无数信男信女不远万里去瞻拜佛影圣迹。法显西行天竺时曾至那竭罗曷国瞻礼佛影,并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着,转近转微,仿佛如有。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摹写,莫能及。”(《高僧法显传》)
慧远
《万佛影铭》所叙论之内容,涉及这样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谓瞻礼佛影,饶益开悟,但悟兹灵应,则理契其心。佛影亦为妙物,其意义在于妙寻法身之应,以神不言之化。其开悟的特点是化不以方,唯其所感,慈不以缘,冥怀自得。此法身之运物可方之日月化物,不知其何以物物而群品熙荣,万物已成。幽极之中,仿佛道存之焉。这种不言之化与无为无不为颇为相通。
慧远
长于“引《庄子》义为连类”,此为一例。而观想念佛的禅智意蕴在这里显然是一次集中的借题发挥。第二,叙立佛影台及图而铭之的缘起。缘起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奉侍先师释道安时悉此奇闻,故愈发笃其诚信。其后又从西域沙门的传闻中知有佛影,但未知其详。而近来则通过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的亲身游历,印证了以往的奇闻传说。遂立台图影,“佥焉同咏”,“发其真趣”。第三,言图而铭之的意义在于鉴尔所修,映彼玄流,而瞻礼佛影正可照虚应简,深怀冥托,长谢百忧。
慧远
《万佛影铭并序》中所说的“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分别是谁呢?关于“罽宾禅师”,许理和认为是佛驮跋陀罗
[12]
,塚本善隆认为或指佛陀跋陀罗,或指僧伽提婆
[13]
。汤用彤认为“罽宾神师”是佛陀跋多罗,但关于“南国律学道士”,他说:“不知为何人,但似非法显。因显时尚未归来。”又说:“(谢灵运)铭作于义熙九年秋冬之后,故言及法显。又铭之序中,言‘庐山法师闻风而悦’,乃指远公在远方闻天竺佛教流风遗泽而悦,非闻法显所言也。铭中有‘承风遗则’句可证。”
[14]
综合多种史料文献来看,罽宾禅师当指佛陀跋陀罗,南国律学道士或指法显。佛陀跋陀罗携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于义熙七年(411)从长安来投东林寺,义熙八年(412)秋与慧观离开庐山,西游荆州。他后来所译的《观佛三昧海经》中,有世尊化毒龙留佛影的“奇闻”。法显因慨叹中土律藏传译未全,乃矢志西游天竺寻求律藏。
慧远
亦致力律学,常慨叹江东经典未备,禅法不闻,律藏残缺,于是命弟子法领、法净等,远寻众经以传译之。又曾经致书劝请昙摩流支补译罽宾律师弗若多罗未译完的《十诵律》。法显搭乘外国商船登岸青州的时间是义熙八年(412)秋七月,受青州刺史李嶷之请,居留“一冬一夏”后,约于义熙九年(413)秋七月到达建康,其时距庐山
慧远
立台图影毕,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此而推,
慧远
撰《佛影铭》之前,闻法显说“佛影”事,亦并非没有可能。
作为一代宗教领袖,释
慧远
时常主持一些佛教法事兼文咏的活动,立佛影台并图而铭之,便是又一次这样的集体活动。谢灵运《佛影铭》亦见载于《广弘明集》卷十五,是当时“挥翰之宾,佥焉同咏”之众作中的一篇。
谢灵运《佛影铭并序》主要叙论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谓庐山法师久闻佛影之说,于是立台图影,所绘之佛像,形神兼备,“岂唯像形也笃,故亦传心者极矣”。第二,谓庐山法师“命余制铭”,虽说自己“浅思肤学”,但仍然“磬竭劣薄,以诺心许”,还是谈谈自己关于像法的理解。第三,谓佛影于“形声之外,复有可观,观远表相,就近暧景,匪质匪空,莫测莫领”。第四,谓庐山佛影台环境幽美,佛像形貌真实,瞻礼佛影能够使弱丧迷途者、阐提无缘者知返与觉悟。
谢灵运《佛影铭并序》未提及该文的撰写时间,但可以做一些推论。据
慧远
《万佛影铭》后记云:“晋义熙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即以寄诚。虽成由人匠,而功无所加。至于岁次星纪,赤奋若贞于太阴之墟,九月三日,乃详检别记,铭之于石。爰自经始,人百其诚。道俗欣之,感遗迹以悦心。于是情以本应,事忘其劳。于时挥翰之宾,佥焉同咏。咸思好远猷,托相异闻,庶来贤之重轨。故备时人于影集大通之会。诚悲现所期。至于伫襟遐慨,固已超夫神境矣。”这里所谓的“赤奋若”,乃指义熙九年(413),这一年为癸丑年。《尔雅释天》曰:“(太岁)在丑曰赤奋若。”又,谢灵运《佛影铭》中记载说:“法显道人至自祗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法显由青州到达建康的时间大致在义熙九年之秋七月,
慧远
立台图影毕并撰成《佛影铭》乃在义熙九年之秋九月,其后道秉赴建康,谢灵运受请撰成《佛影铭》则应在义熙九年(413)之秋冬。
5.义熙十二年(416),
慧远
去世,谢灵运三十二岁。
据《高僧传》卷六《
慧远
传》记载:“(
慧远
)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至六日困笃。大德耆年,皆稽颡请饮豉酒,不许。又请饮米汁,不许。又请以蜜和水为浆。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不。卷未半而终。春秋八十三矣。门徒号恸,若丧考妣,道俗奔赴,毂继肩随。远以凡夫之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遗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浔阳太守阮侃,于山西岭凿圹开隧。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
慧远
去世后,谢灵运写了哀悼性的文章《庐山
慧远
法师诔并序.
关于
慧远
去世的时间,《高僧传·
慧远
传》和谢灵运《庐山
慧远
法师诔并序》的记载是矛盾的。关于这个问题,汤用彤所编《
慧远
年历》两说并存:“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或十三年,年八十三或八十四,卒于庐山之东林寺。”
[15]
顾绍柏一方面系
慧远
卒年于义熙十三年
[16]
,另一方面又取存疑态度:“月、日完全相同,唯年份不同,‘二’与‘三’仅有一笔之差,二者必有一误。今找不到更多佐证,难以判断孰是孰非(灵运与
慧远
是同时代人,又是在
慧远
新逝即作诔,自不会误记卒年,但不能排除后世辗转传抄或刊刻致误的可能)
[17]
。
关于
慧远
去世的时间,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在义熙十二年(416)。其理由是:第一,《高僧传·
慧远
传》记载为“义熙十二年”。第二,《出三藏记集》卷十五《
慧远
法师传》、谢灵运《庐山法师碑》皆记
慧远
去世时“春秋八十三”,张野《远法师铭》亦记“年八十三而终”。谢灵运《庐山
慧远
法师诔并序》出现记载错误的原因有这样的一些可能:一种可能是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另一种可能是撰诔时,谢灵运不仅不在庐山,而且也并不在
慧远
去世的这一年。《高僧传》卷六《
慧远
传》曰:“远以凡夫之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遗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浔阳太守阮侃,于山西岭凿圹开隧。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这里记叙
慧远
去世后,有七日展哀,露骸松下,弟子收葬,凿圹开隧以安葬,立碑寺门等等不同的几个阶段。由此可以推想,不同的阶段当有不同的哀悼纪念活动,及相应的哀悼纪念文章,所以,张野有《远法师铭》,谢灵运有《庐山
慧远
法师诔并序》,又有《庐山法师碑》。这几篇文章,正应该分别写于不同的阶段。因而,就像谢灵运《庐山法师碑》撰写于元熙二年(420),即撰写于
慧远
去世后的第四年一样,《庐山
慧远
法师诔并序》或亦为谢灵运于
慧远
去世之年之后的某一年撰写而成的,所谓“义熙十三年”及“八十四岁”云云,乃因误记而误写。
《庐山
慧远
法师诔》分诔序和诔辞两个部分。诔序高度概括了
慧远
怀仁山林、隐居求志的人生取向,赞扬了
慧远
引领庐山僧团勤修净行、弘传佛道的深广影响,同时以作者希门人之末而诚愿弗遂的怅失心情,进一步突出了
慧远
法师令僧俗闻风而悦、四海同归的独特的宗教人格魅力。诔辞共十三章。前三章主要写
慧远
之师道安可贵的宗教人格精神特点:事师以孝,养徒以义;粳粮虽御,独为苌楚;广演慈悲,饶益众生。中间五章重点写
慧远
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修养:少年时代便辞亲随师,析微辨疑,勤勉不倦;与道安师分手以后,恪守戒律,令声续振;南下栖隐匡庐,定慧兼修,觉悟了佛道的最高境界,弟子众多,师徒和乐亲睦;修好鸠摩罗什,延请佛陀跋陀罗,集众流派学说之长,乃使佛教精神发扬光大,使之久远。后五章写
慧远
之逝和僧俗之悲。先写
慧远
长辞,日月沉晖,山河同悲。次写遗命露骸松下,人天感悴,余凄依依。次写弟子哀直经年,悲痛之情挥之不去。最后以作者自己与
慧远
宿缘轻微、始终衔恨的遗憾,表达了不尽的哀思。
6.元熙二年,即永初元年(420),谢灵运三十六岁。
此时距
慧远
去世已经过去了四个春秋。谢灵运缅怀庐山
慧远
,又撰写了一篇《庐山法师碑》。
谢灵运《庐山法师碑》收录于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盘所撰《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见《大正藏》第49册。关于这一篇文字,史料文献中时有提及,但现存各种版本的《谢灵运集》均不见收录,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庐山法师碑》已经失传。如顾绍柏《谢灵运生平事迹及作品系年》“义熙十三年”部分叙曰:“释
慧远
八月卒于庐山,灵运在京撰《庐山
慧远
法师诔》。又作铭(已佚),张野为之序。”
[18]
但也有学者发现并注意到了这篇碑文。如罗国威在其《新发现的谢灵运佚文及〈述祖德诗〉佚注》中对《庐山法师碑》有所考述
[19]
。
再一个问题,该《庐山法师碑》之序与张野《远法师铭》之序,是不是同一篇文章?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理由有三:第一,两者文字上虽有雷同之处,但区别还是很多,很大。第二,《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既已言“张野《远法师铭》”,则张野所序之《铭》理应是张野自己所作的《远法师铭》,而不应是谢灵运所作的《铭》,即《庐山法师碑》。第三,从碑文中“寒暑递易,悲欣皋壤,秋蓬四转,春鸿五响”数句内容看,该碑文写于元熙二年(420)无疑,当是宗炳为东林寺立寺碑时一系列活动中的内容之一。而至元熙二年时,张野(350-418)去世已经两年。
谢灵运《庐山法师碑》撰于元熙二年二月初一日,其时在刘裕于同年六月以宋代晋,改元“永初”之前四个月,因而谢灵运仍爵为康乐公。此碑之序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记叙
慧远
早年游学及后来师从道安的生活经历,并借道安的叹赏,突出了
慧远
识鉴渊微,妙理与高悟俱彻的学养。第二部分侧重记叙
慧远
南来庐阜以后足不越山的事迹,尤其描述与桓玄相关的两件大事,突出了
慧远
确然贞固,抗言万乘的可贵气节。这一部分强调
慧远
在国内的威望。第三部分侧重记叙
慧远
对于中土佛教传播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突出“迎请禅师”,“究寻经本”和“著《法性论》”三事,并以鸠摩罗什的惊叹,强调
慧远
“名流遐域”,对“外国诸僧”的深刻影响。第四部分概括叙写
慧远
居庐山三十余载,温心善诱,游兴能彻,枕石漱流,始终一概的人格魅力,同时抒发了
慧远
“道存人亡”后,“凡我门徒,感风徽之缅邈,伤语晤之永灭”的哀悼之情。此碑之铭共分六章,乃以韵语赞辞,一唱三叹,重复和强化了碑序中对
慧远
的钦赞,同时,进一步抒发了
慧远
卒后四年来无尽的缅怀与伤悼之情。谢灵运的《庐山法师碑》是缅怀高僧
慧远
的一篇哀悼性文字,也是集中体现谢灵运“庐山情结”的最后一篇完整的文章。
三
慧远
、灵运若即若离关系探因
谢灵运崇拜和向往庐山
慧远
,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谢灵运并没有能够成为
慧远
的弟子,这也是毫无疑问的。综合上文考述可以看到,谢灵运不只是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付出过努力的。但是,既曾付诸努力而又“诚愿弗遂”,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前人谓
慧远
拒谢灵运于“门”外,“以心杂止之”,此说是否可信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倾向于同意“心杂”之说。
谢灵运的“心杂”表现,当有如下数端。
其一,思想多元。谢灵运自幼入钱塘道馆生活十多年,道者流达生任情与自然逍遥思想在他一生中表现得根深蒂固。从有关谢灵运曾于钱塘翻译《金刚经》的传奇故事来推想,在寄养道馆期间,他的佛学知识与修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虽然他认为“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必求灵性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高僧传》卷七《慧严传》宋文帝引范泰、谢灵运语),但他并不摒弃儒者流建功立业,济世用世的社会理想,即便在他的佛学论著《辨宗论》中,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折衷儒、佛的思想倾向。他写过《维摩经十譬赞》共八首,而结合其一生行迹与活动情况看,他的宗教体验多带有大乘居士佛教的特点,“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骄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 》),或隐或仕,在出处行藏方面并不执著什么固有的准则。其研习佛教,侧重于义理层面的玄学化探讨,但人生指南似乎杂糅维摩与庄周,而多以道家诞放思想为先。史传曾记载他“又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裸身大呼,顗深不堪,遣信相闻。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孟顗是千秋亭所在州郡的太守,亦笃信佛教,但谢灵运曾奚落讽刺过他,谓:“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孟顗“事佛精恳”,竟为灵运所轻若此,故“深恨此言”。(事见《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谢灵运最终招致被杀的悲剧命运,隐约中多少亦与此事相关。
其二,多愆礼度。关于这一方面,《南史》本传多有记载和描写。如曰:谢灵运“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又称其“辄杀门人”并因此而免官。复曰:谢灵运“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踰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南史》卷十九《谢灵运传》)诸如此类,若以不同的衡量标准来评价,则既可以认为他是挑战传统,不平则鸣,充满了反抗的意识,也可以认为他是享乐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
其三,露才扬己。据有关文献记载:“谢灵运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撰、徐子光补注《蒙求集注》引)其自负之情、自得之态,乃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又据《高僧传》卷六对谢灵运初见
慧远
之事的记载:“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谢灵运由于其父弱智并过早去世,所以,他所受到的庭训家教是非常有限的,而他的自负与自傲的个性,以至于发展到了令堂叔及堂兄弟们都为之担忧的地步。谢混在《诫族子诗》中开篇被诫的就是谢灵运:“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又据史书记载:“(谢)瞻文章之美,与从叔混、族弟灵运相抗。灵运父瑍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卒,而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其方。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南史》卷十九《谢瞻传》)谢混有诗句云:“昔为鸟衣游,戚戚皆亲侄。”上引《南史·谢瞻传》中所记,正是谢灵运“志学之年”由钱塘回到京师后,谢混率众子侄为“乌衣之游”中的一组镜头。
以上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在其一生中既有某些阶段性的突出表现,亦有贯穿始终,近乎“执迷不悟”的行为特点。在《高僧传》中又见这样一段记载:祗洹寺僧苞一时闻名京师,“陈郡谢灵运闻风而造焉,及见苞神气,弥深叹服。或问曰:‘谢公何如?’苞曰:‘灵运才有余,而识不足,抑不免其身矣。’”(《高僧传》卷七《释僧苞传》)由此可见,对于谢灵运身上的一些致命的缺陷,佛门中人是看得一清二楚的。
慧远
作为一代高僧,自有“慧眼”,其以“心杂”止谢灵运于“门”外,是完全有可能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高僧传·慧永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注意:“远既久持名望,亦雅足才力,从者百余,皆端整有风序,及高言华论,举动可观。”庐山
慧远
门人多为修持而有威仪的义学僧,他们的佛学修养和人格魅力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必“高言华论”;且“端整有风序”。
慧远
栖迟道门,一方面抗言万乘,但另一方面又乐意接受贵族檀越的施舍。例如桓伊为
慧远
创建东林寺,刘裕尝遗之以米,谢灵运则为之凿池筑台植莲花。崇信佛教,这是
慧远
、谢灵运相即相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方面的共同基础。
慧远
既重修持,又好文咏。对于谢灵运,
慧远
所欣赏的大概是他的“高言华论”,是他作为一代文豪的天才,以及在佛教义学方面的颖悟,因而在某些相关的佛教活动中,乃待之以“佥焉同咏”的“挥翰之宾”。这是
慧远
、谢灵运相即相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宗教思辨与审美方面的共同基础。但佛门清规戒律甚多,若衡量“端整有风序”,谢灵运显然不具备这一条件。如此说来,谢灵运虽向往
慧远
,“希门人之末”,但其“诚愿弗遂”也便成情理中事。
慧远
、谢灵运在人格精神与价值追求方面并非完全契合一致,或者说还存在着悖离现象,这是他们相即相交往却又貌合神离的关键。
对于
慧远
,谢灵运耿耿于怀,并非没有微辞。其“微辞”可以从两篇重要的文章中体味出来。一篇是义熙九年(413)谢灵运应
慧远
之请所写的《佛影铭并序》,另一篇是义熙十二年(416)
慧远
去世后谢灵运所作的《庐山
慧远
法师诔并序》。
《佛影铭》序之后半部云:“道秉道人远宣意旨,命余制铭,以充刊刻。石铭所始,实由功被,未有道宗崇大若此之比,岂浅思肤学所能宣述?事经徂谢,承眷罔已,辄罄竭劣薄,以诺心许。徽猷秘奥,万不写一;庶推诚心,颇感群物。飞鸮有革音之期,阐提获自拔之路,当相寻于净土,解颜于道场。圣不我欺,致果必报。援笔兴言,情百其概。”仔细品味起来,这段话中的“岂浅思肤学所能宣述”一句,是自谦之语。“事往徂谢”,意思是事情已经成为过去。此“徂谢”之事,表面似指
慧远
立台图影并铭石之事,但联系下文语意看,当指
慧远
拒灵运于“门”外,“以‘心杂’止之”之事。乃以委婉之笔,含蓄地旧事重提。作者接着表述自己的心情:此事都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并且自己“承眷罔已”,长期以来不断得到法师的关心,所以思想起来,尽管才力有限,对法师的深意,佛影的灵奇,未必能恰到好处地加以揭示和阐说,但还是要应邀撰铭,以对法师立台图影并铭石之事、之功,表达由衷的赞美。以下则是关于佛教义理的探讨。作者说:以自己对有情众生的认真观察和思索,可以认为,既然如不祥之鸟猫头鹰都有变更恶声、改恶从善的时候,那么所谓“不具信”、“断善根”的“一阐提”人,亦能改邪归正、自拔于罪恶的泥潭。佛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心杂”之人何以不能入于佛门呢?既然我们有共同的弥陀净土信仰,期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我们会在庄严美妙之国修道成道,开颜欢笑的。众生悉有佛性,佛陀之言,不会有错,诚心事佛,必有善报。您的美意,使我欣跃非常,所以提笔撰铭,以酬华翰。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关于“阐提成佛”的见解,在中土佛学界,恐怕还是以谢灵运提出的时间为最早。鸠摩罗什谓:“边国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罗什称赞的是
慧远
,称赞
慧远
在“泥洹常住”之说传到中土之前,便著《法性论》,且提出了“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的高见(事见慧皎《高僧传》卷六《
慧远
传》)。法显在道场寺译出六卷《泥洹经》是在义熙十四年(418),竺道生“阐提成佛”之说的提出,当在此之后。然而,早在义熙九年(413),谢灵运便以“阐提获自拔之路”之说,表达了同样含义的佛学理论见解。可见,在佛学义理的颖悟阐证方面,
慧远
、谢灵运不相上下,是有着同样的超前意识的。这也就难怪为什么竺道生提出“顿悟”新说后有那么多的僧俗之人要与谢灵运激烈争论、往复不已了。
《庐山
慧远
法师诔》序云:“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又诔辞曰:“自昔闻风,志愿归依。山川路邈,心往形违。始终衔恨,宿缘轻微。安养有寄,阎浮无希。”所谓“宿缘”,也就是佛教所谓的前生因缘,“安养”指西方极乐世界,“阎浮(提)”即赡部洲,指三千大千世界。前面说“诚愿弗遂”令其感到可惜,后面说“诚愿弗遂”令其“始终衔恨”。之所以令其“可惜”与“衔恨”,其原因好像是因为“山川路邈,心往形违”,但接下来的“宿缘轻微”一句,则暗示原因不在自身,乃在于庐山法师。于是,诔辞末两句呼应序文中的“诚愿弗遂,永违此世”感叹道:算了,算了,法师已故,自己安心养身,期生极乐世界,努力超脱红尘吧。谢灵运的这篇诔文很特别,既对
慧远
饱含赞扬与哀悼之情,又对这位法师耿耿于怀,反复重提旧事,含蓄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与无奈。●
[参考文献]
[1]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孙昌武.文坛佛影[M].北京:中华书局,2001.130~131.
[3]陈祖美编校.谢灵运年谱汇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65.
[4]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02.
[5]曹虹.
慧远
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3-154.
[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3~244.
[7]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02~403.
[8]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314.
[9]陈祖美编校.谢灵运年谱汇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
[10]曹虹.
慧远
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3-154.
[11]王邦维.论阿富汗新发现的佉卢文佛教经卷[J],中华佛学学报,13(2000.05).
[12]许理和著、李四龙等译.佛教征服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359.
[13]木村英一编.
慧远
研究·研究篇[M].创文社,1962.76.
[1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6.
[1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3.
[16]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12.
[17]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265.
[18]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12.
[19]罗国威.新发现的谢灵运佚文及述祖德诗佚注[J],辽宁大学学报,1996,(3).
上一篇: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往生......
下一篇:
樓煩寺與白人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