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煩寺與白人岩寺
来源: | 作者: 溫金玉 | 发布时间: 2018-01-04 | 3341 次浏览 | 分享到:
——東晉慧遠早期弘法遺跡考察
  
  慧遠(西元334—416年),東晉名僧,俗姓賈,雁門樓煩人。依照慧遠傳記資料記載,慧遠一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從334年至354年,為第一階段。在這一時期,慧遠主要是四處求學。他早年博綜六經,閱讀儒道典籍,尤其對《莊》、《老》,頗有心得。這為其日後廣行教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時局動盪,慧遠萌發隱居之志。從354年至382年是慧遠追隨道安、輔助弘法的階段。在這一時期,慧遠偕弟慧持於太行恒山(河北曲陽西北)聽道安講《般若經》,頗有領悟,感歎「儒道九流皆糠秕」,遂與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從此開始了他弘法度眾的生涯。從383年至416年是慧遠離別道安後獨立在廬山東林寺建立弘法道場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他遁跡廬山,孜孜於道,務在弘法,聚徒講學,率眾行道,創立蓮社,觀想念佛,組織譯經,撰論著述,並與天下名僧及當政者深相結交,為僧團創造了寬鬆的弘法環境,為天下創建了「道德所居「的模範道場。由此,慧遠僧團所居廬山成為南方佛教中心,與鳩摩羅什僧團所居長安,南北呼應,中分天下,使中國佛教呈現出新的格局。慧遠也成了名重一時、澤被萬代的佛門領袖。

  縱觀慧遠一生,其弘法活動的輝煌期主要是在南下廬山之後。晉哀帝興寧三年(365),他隨道安南游樊沔。孝武帝太元三年(378),襄陽被苻秦軍隊攻陷,道安為秦軍所獲。慧遠帶著徒眾南行,本擬往廣東羅浮山,但到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後,愛匡廬峰林清靜,就定居下來。365年,是慧遠南北弘法的一個分界線。也就是說從354年出家至365年南下,慧遠至少有10年的時間在北方協助道安弘法。其時,道安僧團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在山西的晉北、晉東南以及河北一帶。傳記載慧遠24歲時便登壇講說,頗負盛名。可以設想,在山西、河北的廣大區域裏,當有多處慧遠的演教之地。在以往的研究中,因慧遠傳記裏前期資料語焉不詳,學界更多地關注慧遠後期的弘法活動與成就,其實慧遠在北方的弘法仍有蹤跡可尋。目前,據筆者實地考察以及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山西原平市大芳鄉茹岳村樓煩寺與代縣白人岩寺當是慧遠早期弘法活動遺跡的重要發現與資料補充。

一、誕生之處—— 樓煩寺
  對於慧遠的籍貫,按《出三藏記集》與《高僧傳》記載,為「雁門樓煩人」,但雁門樓煩具體是何地,學界多不統一,如有山西代縣、神池、五寨、甯武、原平或崞縣之說。其實,樓煩本為一少數民族部落名稱,《史記•匈奴列傳》中載,戰國時趙武靈王開拓疆域,「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漢承秦制,西漢雁門郡統領十四縣,樓煩為其一。東晉十六國時,據《晉書•地理志》載,雁門郡統轄八縣,並無樓煩,此時樓煩已不是縣治單位,而是以城邑形式存在。到北魏時,《魏書•地理志》載,雁門郡領二縣:原平、廣武。而原平縣有樓煩城。慧遠出生於西元334年,正是這一時期。按現今行政區域劃分,雁門樓煩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鄉茹嶽村人,至今此村仍有樓煩寺。《崞縣誌》載有《重修樓煩寺記》,其中說:「夫樓煩古邑也。迤崞北三十里許,迨其世遠,人煙舊跡亡滅久矣。厥寺古剎名為樓煩,存舊制也。」近年修撰的《原平縣誌》載:「樓煩寺,位於茹嶽村東。為晉代慧遠禪師之出生及演教之地。晉代初建為勝井院,因原為樓煩縣遺址,後改名為樓煩寺。明嘉靖年間毀於兵火,僧人昭敬修復,清康熙十八年、雍正十三年相繼修葺。1958年拆毀部分建築,1979年、1980年大芳公社先後二次拆毀天王殿、奶奶廟等。現存清代山門一座,唐代尊勝幢一座,金代李秀塔一座,明代重塑慧遠禪師像碑記一通。」 筆者曾赴此地作過考察。全寺占地萬餘平方米,1990年復建大雄寶殿,1995年築圍牆,塑佛像,1998年建慧遠祖師殿,並塑蓮宗十三祖像等。現山門已彩繪一新,院內除唐代尊勝幢、金代李秀塔外,有舊碑四通,大明正德元年碑已斷為二截。1981年9月20日原平縣人民政府所立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上面列有「重塑慧遠像碑記」。依寺中碑記,萬曆四十四年,曾重塑慧遠像,並立碑記之。清光緒八年《山西通志》中《寺觀•崞縣》載:「樓煩寺,在縣西北二十五裏,以樓煩城名。晉慧遠演教地。」《山西通志》卷160《方外錄上》引蘇潛甫《西遊日記》說:「閻大參為言遠公者,代州人也,公生時,其家有井,產金靈芝,水忽甘美異常,諸病者飲之輒愈。公去廬山,而井如故,味不能甘,而疾不能治矣。土人思公而新之,剎曰聖井院。日久忘其本實,改為樓煩寺,郡邑乘皆不載,今為置一主其中云。唐人有詩曰:‘空悲廬阜月,不見雁門僧。’其證也。」這一口井至今仍存於樓煩寺內,並建小屋保護。《廬山志》中陳謙《廬山遠公贊》云:「樓煩擅博綜,皈志恒山裡。一聞般若經,幡然棄經史。至今白蓮池,以比功德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收有《過樓煩寺有感》一詩中有「又不見勝井金枝秀異常,揚光將表醍醐瑞。」還有《重過樓煩寺》一詩:「至人將欲誕。寶地湧靈脈。飲者無賢愚。俱然消諸厄。一朝產金芝。佛日生大夕。千古鳴法雷。舌根等堅石。樓煩師之里。爾我悲陳跡。廬岳秋風高。東林正蕭索。聰明泉未枯。勝井塵土積。搔首共躊躕。哀鴻催白髮。敢承聖者光。分焰照蠻貊。況複中華生。自來沾法澤。慚餘道力衰。匪及為輝赫。」清代何鶤有《樓煩寺》詩云:「古剎傳東晉,探幽路漸開。幾層松掛曰,一片石生苔。有客逃禪至,無僧說法來。勝井遺跡在,清碧絕塵埃。」這均說明樓煩寺與慧遠大師的因緣。

二、演教道場——白人岩
  白人岩,亦稱白仁岩,位於山西代縣,與五台山、雁門關相鄰。近日,筆者對此地進行考察,發現寺院遺址上尚存有明清古碑十二通,碑文詳細記載了白仁岩禪寺創立與沿革的歷史。如明正統年間由郡人前大理寺少卿中憲大夫弋謙所撰《白仁岩寺記》碑中說:「代郡西行三十餘裏則抵茹山,自茹山逕入,又西行五裏許而抵崞,亦代之屬邑,其上有岩,名曰白仁岩,有寺名曰白仁岩禪寺。實晉浮圖氏遠公之所肇造也,有故碑可考。」馮欽所撰《重修白仁岩寺記》碑中也說:「乾竺氏因緣之說豈偶然哉,餘幼讀先曾王殳集有《讀書白仁寺》詩云:開戶白雲,行歌秋色。想見風物之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矣。先王殳亦有《遊白仁岩記》,述其山勢之雄奇,泉石之秀麗,與夫名葩異卉,珍禽馴獸之往來,又不啻身曆其境也,而神異之跡尤多,禱雨輒應,鄉人賴之有寺,創于晉遠公,葺於****微二庵,明都禦史弋公謙實志之,且云有故碑可考,而荒煙野蔓中,蹤跡滅沒矣。」

  查閱地方誌史料,於此亦多有記載。據乾隆五十年《直隸代州志》卷之一《輿地》載:「白仁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晉釋慧遠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圖,峰頭有說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則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經崖下,石井五,濁汙者二,其三清洌可鑒。山徑盤曲,古柏萬株。從山半遙望巔頂,梵宇淩空,紅樓朱戶縹緲松陰間石壁間。居然仙境。寺後峭壁屏列,摩崖石刻白人崖三大字,字可盈丈,明侍郎萬恭書。」清光緒八年《山西通志》亦記載說,代州「白仁岩寺,在州西北三十里。白仁岩巨石上,晉慧遠辟石為室,建樓觀、台榭、殿廊、門廡、僧軒,廚庫俱備。故碑尚存。」

  白仁岩寺後來成為代縣八景之一的「岩寺晚鐘」,文人多有題詠。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收有《白仁岩》一詩:「誰云山路險。我覺山路幽。空林鳴落木。斷壁瀉寒流。徑曲難可記。雲閒時復留。樓台斜礙石。松柏老成糾。拭蘚讀殘碣。遠公豈凡儔。五篇悟今古。六事羞王侯。危峰代主人。玉雪泛磁甌。蓮漏滴弗涸。棋枰局未收。悲歌曳杖去。日暮不勝秋。」清代馮錫旖有《題白仁岩八景》,如《說法台》詩云:「遠公台畔日華明,四望千村隴陌平。閑倚松根捫石筍,古今獨爾解無生。」《古南庵》詩云:「晉代開山自遠公,勝遊至自駐仙翁」。

  在白仁岩還有傳為慧遠所居之庵,在山腹之間,當地百姓稱為「慧遠洞」。

  以上碑文以及史料透露著慧遠大師與此地的因緣。白仁岩所居方位,距道安恒山立寺之處不遠,距慧遠的出生地樓煩寺也僅十公里,在現存樓煩寺的碑文上也有慧遠「首創白仁岩寺」的記載。樓煩寺是否就是當年慧遠出生的勝井院,白仁岩寺是否是慧遠在道安門下分座於此演教說法所創立,這仍需作進一步考證研究。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