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重议慧远故里在原平
重议慧远故里在原平
来源:
2011-11-29 09:50 忻州日报
|
作者:
黑老赵
|
发布时间:
2018-01-04
|
3580
次浏览
|
分享到:
慧远,东晋高僧,后世净土宗推尊的初祖,佛教传入我国的早期领袖,在中国佛教界影响深远。慧远究竟祖籍何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源》释:慧远,僧名。公元334年——416,东晋雁门楼烦人,俗姓贾,也称庐山慧远,师事名僧道安。太元九年入庐山,居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永等十八人结白莲社。在山三十余年,净土宗推尊为初祖。著有《法性论》、《匡山集》。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释:慧远(334年——416),东晋僧人、学者。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从道安出家,精般若性空之学。太元六年(381年)入庐山,在东林寺广收弟子,传播般若和禅学,使禅法流行于江南各地。相传曾与十八高贤共结莲社,同修净业,倡弥陀净土法门。后世净土宗人推尊为初祖。也善诗文。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庐山记》等。
从《辞源》、《辞海》这两种我国目前最权威的辞典解释可知,慧远是东晋高僧,生于334年,卒于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人。但是,东晋楼烦时属何地?人存疑异。一说在原平,一说在代县,一说在宁武(《辞海》说在今山西宁武附近),尚有说在今朔州、岚县者,不一而足。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有关“楼烦”注释采录如下:
楼烦:春秋时戎狄部落,为赵武灵王所灭。故地在今岚县、静乐、宁武一带。《史记·匈奴列传》:“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正义》引《括地志》:“岚州,楼烦胡地也。《风俗通》云,故楼烦,胡地也。”《通典·州郡典》楼烦郡:“岚州……晋灭之后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其后赵武灵王破楼烦而取其地。”张琦《战国策释地》:“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
楼烦县:【1】、战国时赵国置,秦移治,属雁门郡。西汉同,东汉末年废。故治初在今岚县岚城镇,秦汉在今朔州市东南25公里夏官城村。《元和郡县志》岚州:“春秋时属晋,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武灵王破,以为县。”《太平寰宇记》河东道:“岚州楼烦县,今理宜芳县……晋灭后为胡楼烦王所居。赵文王灭楼烦,而其以为县。”《汉书·地理志》:“雁门郡,领有楼烦县。”《元一统志》:“秦始皇十三年移楼烦县于善无县,今勾注山北下馆是也。”(《永乐大典》卷五二○○《太原志》引)。《清一统志》宁武府:神池县,“汉置楼烦县,属雁门郡,后汉末废”。【2】、西晋末年移置,北齐废。故治在今原平市崞阳镇东6公里大阳村。《魏书·穆帝纪》:三年,“(刘)琨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又,《地形志》:雁门郡原平县,有楼烦城。《括地志》:“楼烦,在代州崞县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还攻楼烦三城”《正义》引)。《通典·州郡典》代州崞县(隋改原平为崞县):“有汉楼烦郡故城,在今县东。”洪武《太原志》:“楼烦城,在崞县东一十五里,无文籍可考,今遗址存焉。”(《永乐大典》卷五二○四引)。雍正《山西通志》卷六十古迹:“楼烦城,(崞县)东十五里大阳都。”【3】、唐龙纪元年(889年)置,属宪州,宋属岚州,金因之。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省入管州。1971年又建县名娄烦。故治在今娄烦县东北5公里汾河水库淹没区。《续文献通考·舆地考》冀宁路:管州,“元太祖十六年,省岚州之楼烦县入管州”。《永乐大典》卷五二○四引《元一统志》:“唐龙纪元年置宪州及楼烦县。宋咸平五年州移静乐军,楼烦依旧立县。”《清一统志》忻州:“楼烦故城,在静乐县南七十里。”宋改属岚州,金因之,元省。
楼烦郡:隋大业四年(608年)置,隋末陷废。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岚州)为楼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岚州。故治初在今宁武县西南50公里宁化乡,唐天宝元年以后在今岚县北12.5公里岚城北。《隋书·炀帝纪》大业四年(608年):“夏四月丙午,以离石之汾源、临泉、雁门之秀容为楼烦郡。”《元和郡县志》岚州:“隋大业四年,于静乐县界置楼烦郡,因汉楼烦县为名,隋乱陷贼……天宝元年改(岚州)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又,静乐县:“伏戎城,在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理也。”《清一统志》宁武府:“伏伐城,在宁武县西南,《元和志》:在静乐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治。”
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时楼烦与楼烦县及隋唐时楼烦郡与楼烦县并非慧远故里,只有在西晋末迁徙于原平之楼烦,才为东晋慧远真正出生之地也。
明嘉靖《崞县志》述:“楼烦城,县东十五里。《地理志》:雁门郡有楼烦县即此。”又述:“慧远,有戒行,通儒书。世传所居有胜井,异香袭人,能 清乾隆年原平镇《安氏族谱》所录《始祖碑序》启首语道:崞邑,古楼烦地。水秀山名,人多杰出。
年3期《世界宗教研究》刊物上,发表山西师范学院教授张育英《慧远大师籍贯考》文章中,明确考证“慧远乃山西原平人”。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10年版崔玉波《净苑诗萃》中,慧远简介:慧远(334年——416),东晋僧人,南方佛教领袖。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省原平县茹岳村)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最近,笔者有幸览阅到明朝万历年间《崞县志》,是原平至今有存地方志(《崞县志》)各类版本中最早的版本之一,弥足珍贵。据该志《舆图》所示:楼烦城遗址位于县境滹沱河东畔。《人物志》中有慧远传记,全文为:“晋慧远,茹臬(今茹岳村)贾氏子,性好释,有戒行。削发本县楼烦寺,修行于白仁岩,辟石为室,环墙为扃,所居之庵,松萝拥护,尝说法于台,鸟兽谛听。后游庐阜结精舍,水远不可汲,乃以锡杖扣地,清溪涌出,后成一溪,即虎溪也。送客过溪桥,虎辄鸣号,故尝不过。及送陶元亮、陆修静,与语道合,不觉过溪,三人因大笑。昔人游南庵有诗云:若问远公归何处,独持只履上西蕃。后太仆寺卿曹亦有诗云:春尽花犹在,山深寺更幽。远公修养地,为爱故来游。”
几日前,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一行五人,走访楼烦寺。寺内现存残碑断碣甚多,其中未断裂、比较完整的碑有五通:
一为明正德六年《重修楼烦禅寺铭有序》:“雁门之前三十余里,彼有古刹其曰楼烦,即东晋匡庐远公法师……建刹名胜井院”。
二为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楼烦寺碑记》,由崞邑乡进士、奉训大夫知景州事李本立撰文:古刹,名为楼烦,存旧制也……自东晋远公演教于此,嗣是而后守其清戒,代不乏人……
三为明万历四十一年《远公楼烦寺像记》碑,由山西布政使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广陵人阎士选撰文,开篇则有“公乃此地贾氏子”字样,后面记述着:楼烦在古为夷狄之国,至赵武灵王而有之,其英风猛烈,照辉今古。迄今数千年,生灵不论左衽者,武灵赐也。乃不以楼烦归武灵,而以归远公,岂业缘之兴衰有尽,而懿德之好无进泯耶……
四为清康熙十八年《重修楼烦寺碑记》,由邑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知县王纬撰文:“崞,古楼烦也,其它遗迹鲜有存者,邑之北二十里许有寺在焉。厥名楼烦,传者谓东晋时建之,释氏慧远演教于此。”
五为大清同治七年(1868年),碑文清晰:“崞邑之北,沱水之西,有楼烦焉。夫楼烦古邑也。虽代远难稽,然寺门前有地名、城门洞,茹岳村有城隍庙,相传是其遗踪。云其地岸山前兆溪水后绕乡邻,会傩于正月之望,遐迩祈祷于奶母之灵,翠柏森严,冲霄之秀,有别致,老槐突兀,转磨之名弗虚传,而且慧远笃生,灵芝现瑞,历其种种古迹,孰谓楼烦非胜境也哉!顾境地虽云仙灵,垣墉多已毁坏。……”
故,从史书记载到专家论述,从楼烦古寺到历代碑记而知,东晋慧远乃楼烦人,无疑;西晋永嘉年后楼烦城位于崞县境内,无疑;时慧远削发本县楼烦寺,修行于白仁岩,而楼烦寺在崞县城以北三十里处,无疑。故慧远是崞县人(也即今原平市),无有异议也。
上一篇:
樓煩寺與白人岩寺
下一篇:
慧远确系原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