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籍贯考
来源:世界佛教 | 作者: 张育英 | 发布时间: 2018-01-04 | 3966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日楼烦寺中的新建大殿)


慧远大师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人。他是我国佛教史、净土宗史上有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的高僧。据南朝齐梁时的僧《出三藏记集》和梁朝慧皎《高僧传》的记载,都说他是“雁门楼烦人”。雁门楼烦之地于今是何地呢?所见有多说。如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说是“今山西代县人”,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出版魏磊著的《净土宗教程》中也说是“今山西代县人”。《辞源》中楼烦条说“故地在今山西神池、武寨二境”,台湾彭楚珩编著《历代高僧故事》也持此说。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耳东等编写的《高僧传奇》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山等编写的《历代高僧传》都说是“宁武人”。《辞海·宗教分册》中说是“今山西原平县东北”,中国佛协编写的“《中国佛教》中说是“今山西省崞县东部人”,方立天先生著《慧远及其佛学》中说是“今山西原平县崞阳镇东人”,日本望月信亨著《中国净土教理史》说是“今山西省代州崞县人”。综上所述,大致可归纳为四说:一、代县人二、神池、五寨人三、宁武人四、原平人或崞县人。


(楼烦寺祖师殿中的慧远大师塑像)


要考证以上四说,首先必须先考证雁门楼烦的历史地理位置,然后再考察现今代县、神池、五寨、宁武、原平、崞县在十六国到北魏时的地理名称,以此说明为什么就“雁门楼烦”会有如此多的说法。


一、汉晋楼烦变迁


殷周时期,楼烦是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名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向北开拓赵地,“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①汉承秦制,西汉雁门郡统领十四县① 《史记·匈奴列传》。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疆阴。”①楼烦为雁门郡十四县之一。《宁武府志》中说“五寨至偏关,汉楼烦地。”②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元年,并州刺史毕轨企图内镇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外威叛鲜卑大人轲比能,遣将军苏尚、董弼出军北向,与轲比能战于楼烦。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并州刺史刘琨出兵讨伐依附汉国的刘虎及白部,卑词厚礼请鲜卑拓跋猗卢助战。猗卢派侄子郁律帅骑二万助之,得胜。刘琨与猗卢结为兄弟。猗卢率部落万余家自云中入雁门,“从琨求陉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依之为援,乃徙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五县民于陉南。”③由此看来,永嘉四年前,楼烦在句注山之北,永嘉四年之后迁入句注山之南。④


(楼烦寺内的乾隆年山门)


二、东晋十六国时的楼烦


永嘉年已是西晋王朝末年,中国的历史进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十六国时期,没多久西晋王朝就被兴起的匈奴族、羯族等灭亡了。据《晋书·地理志》记载,雁门郡统辖八县:广武、崞、汪陶、平城、人、繁峙、原平、马邑。刘琨迁五县入句注山南,其中的二县——楼烦、阴馆在南迁以后已不是县治单位,地域面积理当缩小。从历史记载看,此二县南迁后是以筑城邑的形式存立的。十六国的汉主刘聪曾封匈奴宗室刘武为楼烦公,拜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后赵石虎继拜刘武后人刘豹子为平北将军等职,重视雁门郡的防守。慧远大师就是在后赵石弘时出生的。由此看来,《晋书》中记载有楼烦公的封爵存在,说明楼烦内迁后不以县治而立,而以城邑存立。这正与《魏书·地形志》中的记载相同。


三、北魏时楼烦的地理归属


西晋末年楼烦县南迁并入它县最早的原始资料——《魏书·地形志》有明确的记载。在此书中载:雁门郡领二县:原平、广武。原平县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⑤。即北魏时楼烦属雁门郡原平县的一个城邑。


(楼烦寺清代山门上的匾额)


慧远大师是出生在后赵石弘执政时期。而记载慧远大师传记的《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的作者僧和慧皎是南朝齐梁时期人,正是北朝元魏强盛时期。如此看来,二位作者记载慧远出生地“雁门楼烦”四字弥足珍贵,给后人留下可追寻的确凿地名。也由此可知,东晋十六国到北魏时期雁门郡楼烦地是同一地域,这是多么可喜的史证。


①《魏书·地形志》:“雁门郡,领县二。原平(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东西二平原)。

②《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句注山,一名西陉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③《资治通鉴》卷87怀帝永嘉四年。

④《宁武府志·地纪·古今沿革》。

⑤ 《汉书·地理志》。


四、楼烦古地,今说多误辩析


()神池、五寨说


《辞源》慧远条记载“雁门楼烦人”,楼烦条记载:“汉置,属雁门郡。隋改为崞县,故地在今山西神池、五寨县境。”台湾彭楚衍编著《历代高僧故事》慧远传中说:“故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宁武)楼烦县(今山西神池五寨)。”


神池、五寨之地,在西汉时的地理名称是雁门郡统辖下的十四县之中的中陵县、楼烦县。见《宁武府志》:“今神池、汉中陵地也;五寨至偏关,汉楼烦地。”中陵县与楼烦县相邻,在北方险关句注山之北。西晋永嘉四年,楼烦县移至句注山南的原平县境内。据《晋书·地理志》记载,雁门郡统辖的八县中也没有中陵县。北魏的雁门郡所统辖的二县原平、广武之地也不包括其在内。因此,今神池、五寨地在十六国和北魏时不属于雁门郡统领。所以,神池、五寨说不能成立。


()宁武说


《高僧传奇》和《历代高僧传》说慧远大师是宁武人。宁武之地在汉朝属雁门郡统领的十四县之一的崞县地。西晋永嘉四年崞县南迁后,到十六国时期,崞县和邻近县原平县都在雁门郡统领的八县之中。到北魏时,崞县不属于雁门郡统辖,而属秀容郡。北魏永兴二年崞县改为石城县统辖,属北魏肆州所领的永安、秀容、雁门三郡中的秀容郡,①《隋书·地理志》也有相同的记载:“崞,后魏置,曰石城县。”又西晋末年楼烦县虽同崞县同时南迁,但并未见并入崞县的史料。由上所述宁武不是慧远大师的出生地。


(原平画家何如今先生的慧远大师画像)


()代县说


现今的代县名称是民国元年(1912)“废代州,置代县”②而来。这块地域历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于今代县古城村西建广武县治,属太原郡。”③从西汉始,经东汉、三国西晋,广武县属雁门郡统领。东晋十六国时历经北汉、后赵、前燕、西燕、后燕,先后相继都属雁门郡统领,到北魏依然。十六国时,雁门郡统八县:广武、崞、汪陶、平城、人、繁峙、原平、马邑。北魏雁门郡统领二县:广武县和原平县。广武县即今代县。如前所述,楼烦是原平县的一个城邑。因此,慧远不是代县人。那么为什么有此一说呢?试分析如下。晋魏时期,广武县治同时是雁门郡治所。在以后,郡、县名称有所变化。隋文帝时,“改肆州为代州,县属不改。十八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盖避太子之讳也。国朝因之。”④隋唐的代州延续到宋元明清。代县之地,在历代为郡治州治县治之治所。因此典籍多有涉及,留下了慧远大师的事迹。如乾隆时撰《代州志》,其中记载有“慧远大师建白仁岩禅寺碑记”等。这些记载难道能说明慧远大师就是代县人吗?


①《元和郡县图志》唐朝李吉甫。

②山西省《代县志》。

③山西省《代县志》。

④ 《魏书·地形志》:“秀容郡,领县四。秀容……石城(永兴二年置)肆卢……敷城……”


()原平说、崞县说


从古到今,原平县和崞县有分与合的关系。汉时雁门郡统辖十四县中有原平县、崞县。到了晋朝,雁门郡统辖八县之地,崞县和原平县位列其中。北魏时期,原平县属肆州雁门郡,崞县易名石城县,属肆州秀容郡。石城县在东魏时称廓州,北齐改为北显州,隋朝开皇十年改为平寇县,大业初年改为崞县。①隋朝开皇五年“改肆州为代州,大业三年改为雁门郡”②隋朝雁门郡统领雁门、繁峙、崞、五台、灵丘五县。③唐朝武德四年置代州都督府,代州管辖雁门、繁峙、五台、唐林、崞五县。④宋朝代州管雁门、崞、五台、繁峙四县⑤元朝代州并雁门县入州,崞、五台、繁峙三县升为崞州、台州、坚州⑥。明清二朝,代州领五台、繁峙、崞三县。⑦由上可知,从隋朝始,北魏前的原平县就不再置。崞县管辖的地域扩大。直到1958,崞县改为原平县。由上所述,近现代人追究慧远大师的籍贯,说他是原平人、崞县人都可以。但是,说他是原平东北、崞县东部、崞阳镇东的又都欠妥当。为什么呢?我想之所以有这许多欠妥之说,可能源于《读史方舆纪要》中的一条史料,即西晋刘琨在“崞县东十五里阳都建楼烦城。”联系今原平县崞阳镇东有阳村,因此就有了以上说法。我以为这条史料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事实是县志里就有慧远大师籍贯的明确记载和明朝正德年间的碑记证明。今原平县茹岳村楼烦寺有《大明正德碑记》载:“雁门之前三十余里,彼有古刹,其名楼烦,即东晋匡阜远公法师之故里也,北邻茹岳,东近大芳,川平境秀,物胜地灵。”今茹岳村属大芳乡管辖,大芳乡在崞阳镇北,茹岳村在大芳乡西。又《崞县志·重修楼烦寺记》载:“夫楼烦古邑也。迤崞北三十里许,迨其世远,人烟旧迹亡灭久矣。厥寺古刹名为楼烦,存旧制也。”崞,即今崞阳镇。崞阳镇北三十里许,即茹岳村一带。茹岳村有楼烦寺。因此,若说方位,应是今原平县的北面,或崞阳镇的北面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慧远大师的籍贯应该是山西省崞县茹岳村人(1958年以前),或是说山西省原平县茹岳村人(1958年以后)


①《明史·地理志》。《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清》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

②《元史·地理志》。

③《宋史·地理志》。

④《元和郡县图志》唐朝李吉甫。

⑤《隋书·地理志》。

⑥《元和郡县图志》唐朝李吉甫。

⑦ 《隋书·地理志》。

(选自《世界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