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西代县白人岩,因东晋著名高僧净土宗祖师慧远大师而闻名。
慧远大师,东晋雁门楼烦人。早年曾在白人岩演教、弘法,后因战乱,远走庐山,开创影响深远的净土宗,创建闻名遐迩的东林寺。慧远净土思想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发端,对佛教在中国以及东亚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后开宗立派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佛教流派之一。虽然慧远大师离开了白人岩,但千百年来,白人岩依然香火不绝。人们不仅因佛缘而至,更是追寻慧远大师的大道、大德。虽然慧远大师与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而声闻天下,但也因慧远大师,白人岩作为净土宗的本根受到人们的缅怀与崇拜。
今逢盛世,佛法弘扬,白人岩重修白人岩寺,白人岩不仅再现当年香火之盛,也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文化遗产的保留地。人们追思慧远大师,在白人岩重塑大师金身,让这位高僧大德魂归故里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
一、 选址
白人岩是地道的清修之地,峰峦叠嶂,幽谷盘桓,所谓曲径通幽。谷尽山梯,拾级而上,云烟飘渺,白鹤翱翔,山寺若隐若现。上行千余级,精舍危崖,便是重生的白人岩寺。举目眺望,无不感受到当年慧远大师博大精深的佛教智慧与超凡脱俗的境界。因此,仅仅简单的为慧远大师塑像供奉于庙宇间,不足以表现大师的精神气质与深远影响。由密径转危崖而上,转山绕梁,山林茂密,松涛声起处,慧远大师的灵塔供奉于此。复上行,峰回路转,豁然开朗。隔壑相望,一峰独尊,峰后群山绵绵一望无绝。远远望去,恰似巍巍尊者参禅而坐,周围群峰昂首倾听,正是一幅大师说法的精彩画面,冥冥之中,慧远大师金身选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二、表现手法
自佛祖创教以来,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除了我国的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大型石窟艺术,还有众多的名山道场佛教造像,更有像乐山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这样的宏篇巨制,可谓辉煌古今。而今盛世,各地相继建起如无锡灵山大佛、海南三面观音等巨像,堪称世纪盛举。在继承前人创作传统的基础上,我们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创新,慧远大师雕像设计方案终于完成。
本方案秉承慧远大师启佛教新风的开创精神,锐意创新,摒弃传统凿山开石的“实”的做法,采取因势利导的“虚”“实”结合的做法,充分利用山势。此山相对高度约300米,上下各有一条断崖峭壁,中间相隔170余米。本方案利用上部断壁部分塑造大师雕像“实”的头部,约高30米;中间大面积的绿色坡梁,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因势勾勒而成大师雕像的“虚”的身体部分;绿色坡梁中有一小块裸露的岩石,刚好是大师执念珠的右手;下部悬崖壁立,可摩崖刻石,恰似大师端坐的莲台。整座造像通高170余米造像虚实结合,瑞相天成,“实”的端庄肃穆,“虚”的挥洒流畅。造像与山体完美结合,仿佛慧远大师端坐莲台,讲经说法,化身在这晋北的群山之中了。不仅体现了佛法的包容广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采取这样的表现手法,极少破坏山体的自然植被,符合当前全球的环保理念,真正领悟佛法众生平等的精神与慧远大师的人文关怀。
三、工艺与附属设施
由于白人岩的地质属于石灰岩断层结构,不适合做大规模的雕刻,因此,造像“实”的部分采用本地干插石垒砌法,每块岩石均雕刻“阿弥陀佛” 佛号与供养人姓名,千万块石头仿佛千万个声音共颂。中间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撑。周身的衣纹也用石块砌成,部分可做山梯使用。下部断崖安装栈道,与衣纹组成的山梯相通,可使人们欣赏摩崖刻石。造像对面山梁是天然的观景平台,设置香客朝礼游人观赏的服务设施。造像左侧山梁修道路与服务设施相连。从观景平台起,沿山路可由远及近瞻仰慧远大师造像,再由造像顺衣纹山梯而下至栈道,形成一个立体、丰富的景观体系。
四、结语
慧远大师造像的建造,不仅是佛教界的盛举,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表达了慧远大师家乡人民对大师的景仰,也表达了地方政府对文化传统的重视。高度体现了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慧远大师造像与白人岩寺必将成为又一净土文化暨佛教文化的圣地,也将成为继五台山、悬空寺之后的又一晋北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著名雕塑大师:郝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