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第22卷第3期1.22.3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3月.207法性与佛影——从《大智论抄序》的义理格局看《佛影铭》刘丹(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慧远晚年所着二文:《大智论钞序》与《佛影铭》并序,其中不仅对其法性思想作了较大改动,也建立了兼容佛教观念与中土文化传统的新型山水审美观,正是此新审美观在晋宋之际僧俗人士审美意识嬗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认为,作为佛门龙象,慧远在谈艺论影时,超越时代局限,实现了佛性思想由玄学而般若学并向涅檠佛性学的过渡.
【关键词】法性;有无;佛影;佛性我
【文章编号】1673-0704(2007)03-0075-04
慧远晚年对法性思想作了较大改动,并建佛影台以实践其"念佛三昧"之修行.正是其"法性无性"的思想,使得对于"佛影"的观想成为可能.慧远对《佛影铭》并序的写作,是透过论述《大智论抄序》中的义理格局来实现的.本文拟探讨慧远在《大智论抄序》中的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从而体会其观"佛影"而体"神"成佛之苦心.一,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慧远所着《法性论》的原文已失传,只在梁慧皎所辑《高僧传·释慧远》保留了原论的一句话:"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此句是全论精义所在.其后慧远的"法性论"屡受当世般若大家的冲击而有所修正,其最后定论出现在《大智论钞序》中.《大智论钞序》中正式出现了"法性"的定义:"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整个《钞序》有二段重要的论证过程.兹分述如下:
(一)"有无"的四种论法慧远于论证过程中将"有无"的四种状况尽行例举,依循般若"非有非无"的讨论规则,可说是其论法的一大特色.有无的四种状况如下:
1,未有而有."生涂兆于无始之境"故"成生于未有而有"."推而尽之","则知有无回谢于一法,相待而非原."于是乃"即之以成观".
2,既有而无."变化构于倚伏之场",故"灭于既有而无"."推而尽之",则知"生灭两行于一化,映空而无主."于是乃"反鉴以求宗".
3,有而生有."有而在有者,有于有者也.","有有则非有",故知"虽有而常无";结语为"有无交归".文中由"有而在有"导出"非有非无"之"非有".
4,无而在无."无而在无者,无于无者也."."无无则非无",故知"常无非绝有";结语亦为"有无交归".文中由"无而在无"推导出"非有非无"之"非无".慧远以此四种状况同导出"非有非无"之结论.
(二)用"法性无性"来解释上述共同结论"何以知其然.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常无非绝有,犹火传而不息."[2]唯一能解释上述有无的四种情况者,唯有视收稿期:
27一12作者简介:刘丹,女,江苏新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04级硕士,主要从事佛学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诸法的本性是"无性".此种描述显然是在超出"法为实有"的意义上着笔的.由于"无性"故,"因缘"方可生起,而现"有而常无","无非绝有"的般若现象.此处论法用之般若意味的"无性","因缘生"解决了"法性论"发展过程中"相因二法必俱游而同感"最后的困难.
《大智论抄序》中的"法性"理论显然带有双重品格."当慧远把'法性'视为不变的法真性,执法性本体为实有,承认有一报应主体时,慧远的'法性论'更接近玄学的'本无说'和灵魂不灭论;当慧远以性空,无性释'法性',视'法性'为非有非无,空有相即时,其'法性论'又带有大乘般若学的色彩."可以说慧远明了"法性"之"无性",因而毕竟空.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下对于"至极","体极"的寻求,仍需要此种"因缘以之生"的"法性","犹火传而不息".
慧远对于印度纯正佛学的取舍,"本无说","神不灭论"与大乘般若学的结合,体现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正反映出中国与印度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冲撞融摄.也"为后来的涅檠佛性说创造了条件,因此,慧远的佛性思想实有由玄学而般若学而涅檠佛性学的过渡性质.''如果说在《大智论钞序》中,慧远的"法性论"仅是带有向涅檠佛性学过渡性质的话,那么在较晚的《佛影铭》并序中,涅檠佛性已经初露萌芽.
二,谈虚写容,拂空传像《佛影铭》并序是慧远留下的最后一篇作品,此文记载慧远七十九岁时主持的东林寺佛影台的营建情况.佛影台是见佛修行的道场,晚年的慧远赋予其很深含义.《佛影铭》并序也可说是一部谈美之作,表明慧远对绘画艺术甚深的理解和鉴赏力,从中反映出兼容佛教观念与中土文化传统的新山水审美观,正是此新型审美观在晋宋之际僧俗人士审美意识嬗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铭中所说"谈虚写容.拂空传像.相具体微.冲姿自朗.","妙尽毫端.运微轻素.托彩虚凝.殆映宵雾.迹以像真.理深其趣."等语,佛学奥义与美学神韵兼重.慧远在山水审美中透露出的佛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序中.
(一)"法身"与我《佛影铭》并序中共有三处用到"法身"一词,由此可见其是站在"法身"的基础来说明"佛?76?影"现象."法身"乃"法性"之实相,谈"法身"即谈"法性"."尔乃思沾九泽之惠.三复无缘之慈.妙寻法身之应,以神不言之化.化不以其所感,慈不以其所缘.宴怀自得."第一处谈建"佛影"之缘起是为"妙寻法身之应".佛影并不单指佛陀的影像,而深含佛陀神通力之一切感通灵应.佛陀与观照者的关系在慧远看来,佛影乃佛陀法身之应,观照者通过佛影与法身相契.其用譬喻表明"相契"如何可能,"譬日月丽天光影弥晖",人本已是"日月",即人已具法性,或许被"尘想"暂时所累,佛影就似"天光",与日月交相辉映,从而使悟到己身本具之法性.并非"曲成","攸寄"于外境能够得来,只要"宴怀"使天光照耀就可达至,明白了此道路,今之僧俗皆可"咸欣悬映之在己".
(二)"法身"与物"妙物之谈功尽于此.将欲拟夫幽极以言其道,仿佛存焉而不可论.何以明之?法身之运物也.不物物而兆其端.不图终而会其成.理玄于万化之表.数绝乎无名者也.若乃语其筌寄,则道无不在."第二处谈"法身"与物的关系.慧远强调法身"运物"之"运","不物物","不图终",既不是超越于物之上,控制物,驾驭物;也不是脱离物而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