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大安讲析慧远大师《三报论》(第二集)
来源: | 作者:pmo015fd9 | 发布时间: 2017-12-14 | 4306 次浏览 | 分享到:
    
   《慧远大师--三报论》讲记
  时间:2009年第六庙东林寺文化夏令营开讲
  主讲:大安法师
  第2集(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营友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文句:【大义既明,宜寻其对。对各有本,待感而发。逆顺虽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一作 “势” ),定于在昔,冥符告命,潜相回换。故令祸福之气,交谢于六府;善恶之报,舛互而两行。是使事应之际,愚智同惑,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咸谓名教之书,无宗于上,遂使大道翳于小成,以正言为善诱,应心求实,必至理之无此。】好,先看这一段。
  前面谈到“三报” 的内容,以及它的感应“感事而应” ,报有迟速轻重的基本原理。然后世间人根据生活的现象对这个因果报应提出了质疑,这质疑体现在两种疑点:主要是恶人没有现报,反而得到了好报;善人反而潦倒。好,那针对这个事情怎么去应对?慧远大师说,前面阐释“三报” 的大的义理既然明白了,那还要具体地去寻究它这种因果表现形态的细微之处“宜寻其对” 。早期慧远大师的这些著作啊!很多都是受老庄的著作传统的典籍的影响,所以一些概念不一定就是像后面法相唯识的一些概念。当时很多人佛经的概念不了解很难把握义理,那么慧远大师在讲经的时候就会用老庄的一些概念来比附,帮助大家理解佛教的概念,这就叫“格义” 。那么这个“对” 在这里理解为:就是这个因果的现象表现出来了,用法相宗的话来说:就是“起现行” 了。那么这个现行的果报它不是凭空来的,它有它的“本” ,“对各有本” ,“本” 就是它的种子。这个法相唯识宗对这方面的诠释的系统应该是更为明晰,就是我们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一念无明妄动就转化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表现为前面的七识,一共就是八识。
  那么阿赖耶叫藏识,它有两个基本功能:就是受熏、执持;接受前七识的熏习,熏习过后就在阿赖耶识里面播下了它的种子,这个阿赖耶识就会保持、储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对外部世界就好像一个照相机,什么都能够照进来,一照进来就储存在那里作为种子;所以我们举心动念、行为造作都在阿赖耶里面有它的功能、有它的种子。那么这个种子在因缘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它就起现行,所以任何现行的果报都有它因地上的种子。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起现行,什么种子起现行,或者什么时候起现行,现行的轻重迟速,这要“待感而发” 。“感” 就是这个业感,等待这个业感的成熟,事境和合了它才出来。比如这个种子它本来有长成树的这样的因,但不一定这个树的种子就一定能够长成一棵树。它要等待几个缘:比如外部的土壤、水分、阳光、肥料等等这些;所以这个“感” ,“待感而发” ,这就是谈到因缘问题了。如果这个业感在一个事境当中没有发出来,它的果报也不会起现行。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佛门当中常常谈一个悟达国师受果报的公案:悟达国师在唐代是个高僧啰!国师啊!皇帝都把他作为老师,拜他为师,就叫“国师” 。这皇帝就给他赠送了一个沉香木的椅子。这个沉香木就很贵了,一点沉香都贵得不得了,要把它做成讲经说法的一把师子椅,这个价值连城。悟达国师这时候就生起了一念自傲的心,这一来马上他这个膝部就生了一个人面疮,就是一个疮里面有眼睛、有嘴巴,你给它东西吃,它还能吃;非常疼痛,找了所有的名医都治不好。那悟达国师原来作比丘,年轻的时候碰到过一个奇异的僧人,当时那个奇僧是个病僧,生了病,这位悟达国师曾经照料他的病。最后这位比丘说:如果你有什么难,可以到四川的某地方来找我,一棵松树底下,所以悟达国师在非常痛苦的时候,突然到这个。他就以四川那地方去找,果然在黄昏的树下见到了这位比丘,就把这个病情告诉他。但那个比丘不是一般的人啰!是迦诺迦尊者,阿罗汉应化的。这位迦诺迦尊者说:没关系!明天我让你洗三昧水就能解决。
  第二天早上,那么在洗之前人面疮说话了,这时候告诉悟达国师,说你读没读过《汉史》啊?这个悟达国师读过。他说我们的冤业关系是什么?就是在西汉的时候,当时这个藩王的力量很大,有个大臣叫晁错,就建议皇帝削藩。这一削藩呢?下面的这些地方的藩王就不答应,联合起来反对朝廷,这个皇帝就害怕了。当时另外一个大臣叫袁盎,就说,出现这个祸端,就是由于他原来的那个建议,应该要把他杀了,把晁错杀了来安抚地方的藩王。好,皇帝果然听了话,就把晁错杀了,这就是一个冤业。那么袁盎以后十世都出家修行,都是高僧。这个晁错在十世的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就找机会要报复,找不到;因为他的持戒呀、修道哇力量很大,不能进入。哎!这一世袁盎正好作国师的时候得这个沉香木的太师椅,生了一念的名利心,他找上来了。他说,现在迦诺迦尊者来解我们的冤,我不跟你做对头了,我们就了结吧。悟达国师就一洗,疼痛啊!痛入骨髓,但是好了。
  所以你看这个那么久远:十世以前的种子,直到十世以后才发起来。等待这个“感” 、业感,这个悟达国师傲慢心上来了、名利心上来了、道心淡薄了,这个冤亲债主就能上得身来了,这些事情是“逆” 。还有“顺” ,你的好种子在某个因缘条件它显现出来了,无论是逆的是顺的,虽然它们有差异性,但是它们的因果的法则: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样的因果报应法则是相同的,不会改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祸和福是有一个相互渗透的关系:当你在享福的时候,可能你的祸端、灾祸就潜伏在那里;当你在遭灾的时候,可能否极泰来的机缘也快到了;所以祸福之契“定于在昔” ,决定在以前你的行为的种子。
  所以我们中国上古的《尚书》也谈这个祝福问题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那么这个义理以后用在《太上感应篇》,作为开章的两句话。这个祸和福是谁来决定的?不是神和上帝决定的,是你自己决定的;是你的念头、行为所召感过来的。你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就好像影子随着你的形体一样“惟影响” 。这个《尚书》讲: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你随顺这样的天道去做就是吉祥,你违反天道去做就会遭到灾殃;这样的关系就像如影随形,马上就会显现出来。《太上感应篇》它谈这个问题:这个祸福之门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我们的念头决定的,我们起的这一念就打开了或者是灾祸,或者是幸福的门。
  有一个公案:讲一个官员叫卫仲达,他有一天被摄到阎王爷那去了:阴司、阴间。阎王就命这些下面的人,看看他的善恶的记录怎么样?很快就把他的档案找出来了,记录恶业的卷子非常多,堆满了这个庭院。然而记录他的善的档案很少,就一卷,像筷子粗一样的那么一点卷子。这个阎王一看脸就马上变色了,啊!你的恶这么多,善这么少。但是又拿称来称一称,看看善恶的重量怎么样?这一称,反而那个善的很小的一卷能够压得起记录恶业的卷子,而且就在称的时候地都震动;哎,说明他的善业还不得了呢!还很大了。这个阎王爷一看就很高兴,你可以出去了,可以放你出去了。这卫仲达就说,我还不到四十岁,为什么就造了这么多的过恶呢?这个阎王说,不是你事上造,你只要有一念不正,马上就记录下来,不必要你在行为上去造,那一念啰!卫仲达就说,那么那一小卷里面到底是写什么东西呢?阎王说,曾经有一次朝廷准备做一个大的工程,做大工程都会劳民伤财了。你呀!曾经上了一个疏文来劝谏不要去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上表劝谏的那个文稿。卫仲达说,是有这回事,我虽然上了这个劝谏之文,但朝廷没有接受我的建议呀。没有接受我的建议还有这么大的善的力量吗?这个阎王爷说,朝廷虽然没有接受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善念是出自你这里。如果朝廷接受了你的建议,最后还付诸实施了,那你善的力量还不止这个样子,还会更大呢。但是你的一生还是恶念太多了,所以你的善报已经减少很多,命中你有做宰相的命,但是你今生还是做不上。后来果然这个卫仲达只是做到了一个吏部尚书,吏部尚书相当于部级干部啰!就做到了部级干部,没有做到宰相。
  那你看看,这个卫仲达的恶只是在念头上,都能够损他命中有宰相的福报。你想想?如果一个人有恶念,又有恶行,那你看看他的后果就更严重了。所以这个因果呀到细微处是看念头啊!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决定了是祸是福的门怎么打开的。所以古人修心养性,为什么他要用功过格呀?甚至他用黑豆、白豆,起一个不好的念头,就会放一颗黑豆子;起一个善的念头,放一颗白豆子;在这个细微之处来修心养性。还有的每天把自己的行为记录下来向上天禀告,如果不能去禀告的就不敢做;这都是古人深信因果之后的切切实实的这种修心养性。现在我们一谈功过格,都好像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了,什么叫功过格?每天要记录,还有加减乘除,不信因果的人根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啰!但现在我们想想,我们一天到晚的念头是什么?可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每天打什么念头,就建议你参加一下东林寺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你如果十天闭关,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一定会知道你的念头是什么;而且知道你的念头是什么的时候,你一定头会低下来。所以我们常常会比喻进关的时候昂首阔步,出关的时候就得低着头出来;惭愧感你会出来。
  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暗箱里面充满着染污的念头、罪恶的念头,善的念头太少了;这些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祸福的果报。所以这里面我们讲“惑业苦” ,由于我们有惑,有这个无明的心,我们就会被鼓动去造业:身、口、意三业,业里面最重的是意业。然后这个业造成了,就会导致这样的苦果;这个苦果又会加重我们无明的这种烦恼的心,这种加重的烦恼心又加重了我们罪恶、恶业,我们总是在这种恶性循环当中不能出来。所以在轮回过程当中的众生是每况愈下的,轮转的这个生命阶段,下次比这更低、下次比这更低,从苦入苦;从黑暗滑到更深的黑暗。如果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相信了因果,开始回心转变念头勉强自己去持戒、去修善,这里就是一念的转机,你的福报可能就会开始回升。所以这个业力的种子和现行相互熏习,互相影响的过程,这就会导致这个善恶、因果、祸福的错综复杂的过程: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所以它就交替地出现在我们的身心。有时候是善的果报,就是比较幸福,比较顺利;有时候恶的逆境过来,它都是交替的;你如果做了一个大的善行,马上转变自己不好的情况。
  原来有一个沙弥他的师父是一个阿罗汉,知道他的寿命只有七岁,沙弥很小;寿命只有几天啰!只有八天。就告诉他:你回家看自己的父母,意思就是说让他死在自己的家里,叫他第八天再回来。这沙弥他不知道自己的寿命,以为是师父交待他,给他一个待遇,他很高兴回家。回家的时候,他在回家的路上正好发山洪,洪水很大。就有很的蚂蚁被这个水冲下来,他一念的善心:觉得这些蚂蚁他要去救。他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顺着那个水流把那蚂蚁都引到他的衣服上,然后把这个衣服就放在岸上,救了很多蚂蚁的生命。这样他回去以后,哎,没事!第八天他又回来了。他的师父很奇怪,哎,怎么你回了!再入定一观察,原来他救了几万条生命,所以他就长寿了;转短命为长寿,所以这些善恶之报它是交替出现的。但这些果报的现行,就是果出现之后,往往跟他的现世是善人、是恶人这里面不一定能够对应的上的。你说今生你是善人,怎么能保证你的前生、前多少生是一个善人呢?你难道原来就没有做恶行吗?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往往这些人都会迷惑。
  比如说有些行善的人得到不好的果报,前天有一个家属过来,我们在三年前,2006年12月份的时候,我们东林大佛指挥部有一位建大佛的居士:张建东居士,只有三十六岁,他去世了。非常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人也很善良,很有信心;但是他就是由于在九江住嘛!租了一个房子,冬天非常冷,他就生那个炭火。生炭火门窗都关得很紧,那个炭火就把地板烧着了,就这么煤气中毒去世了。因为他一个人住了一套房子,等到两天后才现;一发现,人已经躺在地板上了,他试图从床上爬下来开门,但已经没有力气了。这个事情呢!我们最后才听说,他曾经也跟朋友说过他算命啰!说:今年是本命年,有个坎很难过;已经快到元旦,他以为这个坎会过去;谁知道恰好就没有过去,这就是定业难转啊。前天他的姐姐过来,他的姐姐也是佛弟子,他姐姐说听到这样的消息的时候,她甚至对佛教都有退心啰!说:我弟弟这样子,还惨遭这样的结果。但最后她也深入了解了一些佛理,她现在倒没有退心。确实他的命中是有这样的一劫啊!他修行的力量还没有大过这样的业力,也只能接受这样的一个果报了。
  别说一般的人,就是大修行人有时候他也得要痛苦啊!这个戒贤论师,玄奘大师的老师哦!那烂陀大学的一位高僧。他就是得了一种重病,这种病,病到什么程度呢?痛苦到要自杀的程度。他就几次想自杀,这是一个高僧啰!在整个五天竺都享崇高声誉的一个高僧。就是他想自杀的时候,哎!观音、文殊、普贤现前了,告诉他:你不要怀疑,这是你原来曾经做过大国王,伤害过很多众生。按原来的业力你要下地狱的,就由于你今生修道:德行高,转你地狱的果报为今世的这种病苦。但把地狱的果报转为病苦,他都受不了哦!想自杀啰!三个菩萨来安慰他,你耐心等待,说:三年之后,震旦国会有一个人向你求学,你好好地作他的老师,这时候这个戒贤论师的心才安定下来。果然三年之后,玄奘大师就拜他为师了;当时玄奘大师拜他为师的时候,那戒贤论的几个学生来描述这个戒贤论师当年病苦的样子,连这个描述的学生讲都讲不出来呀!泪流满面哪!实在是太苦了,他也得经受这果报啊!但是这个果报是好事,这叫重罪轻报哇!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遭受一点逆境是不好的事情,我们一般的人会这么看。但实际上可能一个行善的人遭受一种不好的事情,恰好是一件好事。有个信众在给僧团送饭的过程当中被牛一下子撞死了,然而他的神识却到了天上去啦!他是个横死。
  有一个这样的公案,说有一个很富裕的家庭,他的老爷子去世的时候,把他的儿子找过来,说他们家的财富是怎么来的?就给他一个传家宝。什么传家宝呢?一杆称。这个称是灌水银的称:称进来的东西会轻,称出去的东西会重,就用这根称。本是公平的称,他在这里做了手脚,他以为自己发家致富是这杆称。所以临死的时候就把他的儿子找来,你以后就用这杆称做生意,就能够发家致富。好,这样这老爷子就死了。但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很善良的人,觉得原来自己的父亲这样干事,这不能这样干哪!这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他就这杆称折断了,当时折断的时候,那个称里面就有两股烟冉冉上升,还很奇特。他就想:我要公平的做生意,这本来是一个善的行为。哎,不久出问题了:他的两个儿子相继得病去世了。于是这个人就觉得很愤愤不平:我那老爷子做不道德的事情,我把他改正过来,你看看我这个善行反而得不到好报,我两个儿子都死了,他就觉得上天不公。有一天做梦,梦到一个天神过来告诉他:你不要愤愤不平,你家的财富本身是你父亲命中有的,但是他用了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来做这个事,上天已经注意他了。就派了两个耗星,就是耗财的星,破家的做你的儿子;这两个儿子是要败你家的,最后你的家是一把火都烧掉。就是你把这杆称折断了,你回转了心,所以上帝把这两个破你家的败家子给召回去了,再重新给你两个好儿子。现在你感恩都来不及,还怨天尤人吗?这个梦中得到这个话,就很高兴了,最终还是善有善报啰!果然以后相继又生了两个儿子,都是很好的能够光宗耀祖。
  所以我们凡夫的眼睛看那些表面的东西,是看不清楚它里面的东西的。碰到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无论是愚痴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同样会有怀疑,同样会有迷惑;就会说:你看看行善没有好报,造恶也没什么灾殃;这个神明上天哪有什么公平啊!怨天尤人。感慨为什么这个灾、天殃就集中在善人身上;恶人为什么得不到报?所以都认为圣人的这种典籍,圣贤之书都是有怀疑的,在因果的问题上有漏洞,这是一般人的看法。这样就使古圣先贤因果的大道被世间小小的、好像不能对应的善恶祸福给掩盖掉了,把这个圣人的正确的言语作为权巧地引诱人来行善的一个借托。很多人会以为,哦!这个话不错,但没有这个事,这是劝诱人来行善的,没有这回事;这一说就麻烦了,这不是真理啰。所以我们平心静气地来考核、审视善恶因果的这种真理性,它的实事求是来说:在因果法则这样的一个至真的真理面前,是没有那些前面提出的嫌疑的。这就是“必至理之无此,” “无此” 就是那个善人遭殃,恶人得庆,没有这回事。
  好,请看下面文句:【原其所由,由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为关键者也。如令合内外之道,以求弘教之情,则知理会之必同,不惑众途而骇其异。】好,先看这一段。
  古圣先贤对因果真理的阐释是没有怀疑的余地的,但世间人自古迄今有这么多人还不断地怀疑。原因在什么地方?也是有原因啦!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圣人学说,它是世间的典籍,世间的典籍只以一生作为它的界限,只谈一生,这样在理论上它不完备;谈一生就阐明不了前生和后世,就是这一生之外的事不了解。如果这一生之外的前生、后世不明白,那么这样就对于探究因果的理则的人来说,他必定也是在他的见闻觉知的感官范围当中来思惟问题;就是他的思惟超出不了“视听” 之外,都在“视听” 之内琢磨。这就是世间善法的一个现实性,同时也是它的一个局限性,实际上圣人在这里展示又有他的微言大义。因为一般的人都会在这个分段生死当中执着他这一世的生命,大部分人是不了解前生后世的,除非他有宿命通。
  所以我们中国的古圣先王就顺应着民众的心来“通其分” ,就是由他一世的这样的心量、知见来谈名教,正名定分、施设礼教;也在劝大家行善积德。所以《周易》就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是什么“分” 、什么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你就要做相应的道德行为,你只要做了你就会有好报。所以这个《尚书》里面《洪范篇》箕子向武王陈九种《洪范》,其中提出“五福” 和“六极” 的这个善恶因果的问题。“向用五福” ,“向用” 就是你顺着道德去做,你就能得到五种福报,这我们中国民间常常讲:“五福临门” 啰:第一是长寿、第二是富贵、第三是康宁,康宁就是身体健康,心里宁静、第四是攸好德、第五是考终命,“考终命” 就是寿终正寝。
  好,这五福里面好像是即民心而谈名分,实际上里面包含三世因果在里面。你长寿、富贵、康宁以及考终命这四种福报,是由于你的“攸好德” 的因所导致的。“攸好德” 就是一个人好乐行善积德,好乐行善积德这种好乐、这种习性实际是他前世,或者多生多劫行善积德的串习。所以看他今生纯孝、仁慈、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这样的人的习性一定不是今生才养成的,他多生多劫都是这个样子的。是不是啊?所以这个“攸好德” 就包括前世的因在里面,就能导致今生的福、寿、康宁、考终命;这是正面的,我们前面讲自然的赏罚,这是赏的一面。
  那自然罚是什么?就是“威用六极” ,“威” 就是违反的意思,忤逆了道德,你就能得到六种穷恶之报。六种穷恶之报:第一凶、短、折,“凶、短、折” 就是你横死之凶就叫“凶” 、“短折” 就是寿命夭折、短命,这叫“凶、短、折” ;第二是疾,疾就是疾病,这个身体有疾病;第三是忧,内心不安宁,常常忧愁;第四是贫穷,没有财富,吃饭都成问题;第五是恶,“恶” 不是造恶的恶,恶就是你的面貌很丑恶、丑陋;第六就是弱,身体没有能力。你违反了道德、天道,你就会遭到这六种困厄。所以你看这个《尚书》里面谈先王之道,他就依照民众的这种见闻觉知的认知范围来谈五福、六极,来谈他的名分,它还是以他的这种常识作为他的界限的。这就是“以耳目为关键者也” ,“关键” 就是他的界限、认知范围。
  好,正因为只是谈这一世的东西,但是里面包含着三世的内容,那叫引而不发,那是微言大义,一般人看不到这一点。但是佛经传到中国之后,佛经是把过去、未来、因果常常彰显出来的,处处宣说的。佛经就叫内典、儒、道就是叫外典;如果把儒、道、释三家内外之道合起来看的话,那就非常完整了,就会深知善恶因果的业报的道理一定是相同的,自古以来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定义。如果能够了知这个,就不会对现象当中这个福报、祸福的差异性迷惑来“骇其异” ,就是对它的差异性不会感觉到大惊小怪了,就会以智慧的心来知道它原始要终哦。就会比较平实地来看这个问题:遭灾祸,不一定是灾祸、坏事;遇福报,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东西确实太细微了,一般人看不到。
  原来说有个因果的故事:一个人常常作恶多端,被下到了地狱里面去。地狱里面把他要抛到油锅去炸的时候,他很害怕,他一生也没有去学过佛、念过佛。但是他曾经到寺院学过一段《大悲咒》,只记得一句。即将下油锅的时候,他就赶紧念:“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 ,由于他念的很真诚啰!这一念,油锅就变凉了,还冒出莲花了啦。冒了莲花,阎王爷说:再换一个油锅。他一要下去了,又:“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 ,哎,又变成莲花了。搞得这阎王爷:这个坏人怎么办啦?既然他会念这句也没办法了,那就他让投胎,投胎让他转一圈,迷惑颠倒不记得了,以后再来治他。投胎投到哪儿去呢?投到一个官员家里去,而官员还是贪官,家里很富有。只要他投到有钱的家里,拿那个钱造恶,到了第三世再过来就好好收拾他。所以投到一个有钱家不一定是件好事,正好是让你得惩罚的一个前方便了。所以这些我们就不要惊骇,这么恶的人还让他投到一富贵家庭去;殊不知投到富贵家庭正好是给他的一个惩罚啊。
第2集(中)
  好,请看下面文句:【若能览三报以观穷通之分,则尼父之不答仲由,颜、冉对圣匠而如愚,皆可知矣。亦有缘起而缘生法,虽预入谛之明,而遗爱未忘,犹以三报为华苑,或跃而未离于渊者也。】好,看这一段。如果能纵览现报、生报、后报这样的一个广阔的时空态,来观照一个人的穷通、寿夭、富贵的命运,那么我们对儒家的一些典籍也就有所领会。
  这里谈“尼父” 就是孔子,孔子是他父母祷尼山所生的,所以孔子的头部的形状就像尼山;用“尼父” 表明慧远大师对孔子非常的恭敬了。孔子在教化他的学生的时候,有时候循循善诱不断地去宣说“仁义礼智信” ,修心养性之大道。但有的时候对有些问题不回答,不回答也就是最好的回答。比如说季路问:事鬼神怎么“事” ,问“事鬼神?” 孔子就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对人、对你的父母、对你的君主都没有事奉好;你怎么去问“事鬼神” 的问题呢?季路又问:敢问死?死亡这个大事。那孔子会说:未知生,焉知死;你连人生的伦常都搞不清楚,都没有去践履;怎么去谈想对死亡的情况了解呢?这个鬼神的问题、死亡的问题很难一下子说明白,说了对学生也没有利益,所以就不答。那这些鬼神和死亡的问题、死后的问题,是一个非常超越性的问题、终极性的问题。那孔子要解决的是以一种道德、仁义来教化现世的人生,让他来建立伦常、礼义的;所以他教育的这种施设功能是不一样的。《庄子》也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外的事情、形而上的事情、终极的事情,这个儒家的圣人是把它打上括号,不去讨论的。
  那么“仲由” ,仲由就是子路,又名季路、颜回;冉求这些学生对着孔子,聖人之匠“如愚” 。为什么“如愚” 呢?比如颜回他在老师面前恭恭敬敬,请问一些事情呢?只是洗耳恭听。所以孔子就说过一句话: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说我跟颜回在那里师资道合来讲课,来讨论问题一整天,那颜回都不违,“不违” 就是他不提什么问题,“默而识之” ,静静地听、静静地领略;“如愚” ,好像很愚笨的样子,这叫“不违如愚” 。但是孔子说:我看到他课堂之下,跟同学之间的讨论,阐发他听课时候的一些心得体会,足以发明老师的微言大义;谈得很好、很精辟、很能发挥。所以最后结论是“回也不愚” ,颜回并不愚蠢哪。
  那为什么这些学生在孔子面前“如愚?” 他有些教法、微言大义,有时候一表达一个语言往往是表达不出来的。所以颜回为什么赞叹孔子的学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个东西都是太神妙、太广大了,所以往往是“默而识之。” 特别是对这些因果的问题、生死的问题、鬼神的问题,孔子不是不承认啰!孔子在其它的地方也还是讨论了这些问题的;在孔子的学说当中、思想当中他是承认有轮回的,有生死一大事的。《系辞传》是孔子作的,有一段话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这段话可能我们常常引用,但不一定理解得那么精确,确实《周易》也是一部非常难懂的书哦!修道之书。孔子在这个《系辞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好,你看这个“易” 哟!易的理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些体性的无为,又能受感而显现所有的相;这种“易” 的体、相、用、它是跟天地相准的;所以它能够弥纶、含摄天地之大道。但这个“大道” 从哪里开始?要从“形而下” 开始,从现象开始。
  “仰以观于天文” ,天上的星宿;“俯以察于地理” ,地上的种种的树木花卉、鸟兽足迹;这些能够观察的天文、地理是形而下的范围。但是圣人谈形而下就是“即民心而通其分” 这样的一个善巧,还要上溯到“形而上” :要知道这个天文地理的情况,也得知道产生天文地理这种现象的原由,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那就得“原始反终” 了,“原” 推原它的开始;“反” 就是探究它的终结;那这个就是谈形而上。推原它的开始,这个《周易》六十四卦:八卦归结到四卦、四卦归结到这个两卦、两卦归结到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错综变异生六十四卦;那推到它的太极,太极的上面是无极:实际上就是无。所以推原这个易理的本源,它是“无” ,就是无始;无始又有一个开始,无始之始就是“生” 。推究它的终结,你看从乾、坤两卦,乾、坤两卦是代表天地了;实际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这个乾卦,如果从我们自性来看是代表无量光的功能;坤卦,寂而不动,“厚德载物” ,代表无量寿的功能;无量光、寿是代表着我们自心的佛性;儒家它可能会表达这是圣人之“明德” 。这个乾、坤两卦被一念无明一转就屯卦、蒙卦、师卦、最后一卦第六十四卦:未济,未济就是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是没有终结的。
  所以你谈这个《周易》的“终” ,是无终之终;无终之终就是“死” ,它谈生死的问题,它的排列不叫“生死” ,叫“死生” 。“死生” 意味着你死了还要生,还有轮回,不是死了就没有了,不是死了是断灭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啊?然后在你死生的开放系统当中、生命的流变过程当中揽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 就相当于中阴身阶段了,在漂游的状态当中的中阴身随着你的业力的牵引就“变” ;投到哪一道里面,找到你生命的载体。这不就是有轮回的观念吗?所以儒家的圣人对这个“三报” 虽然没有明显地展示,但是他的道理是隐含着的,是承认有轮回的,是承认顺着它的业力“揽精气” 为它的生命形态,游魂随着它的业力来变化的:或者变化为人、或者变化为畜生。
  所以中国上古的典籍,它很多史料都表明有轮回哦!你看《史记正义》讲那个鲧被大舜殛死之后,他就变成了黄龍、三脚鳖,这是鲧变成的。那个齐襄公害死鲁桓公鲁国的国君,就嫁祸让这个彭生作为替罪羊;彭生在他打猎时变成一个猪立在他的面前,那彭生变成猪啰。这个周宣王冤枉杀了一个大臣杜伯,杜伯就发誓:如果我还有鬼神存在的话,三年之后要报复;果然三年之后在周宣王打猎的时候这个杜伯白天现出形象:穿着红衣服、拿着红弓箭朝着周宣王射一箭。那这方面的出在《左传》、《史记》、这些记载很多呀!所以我们夏商周的典籍都相信有鬼神,有生命的转化。以后宋明理学家说,这个轮回学说只是佛教欺骗愚夫愚妇的劝诱的手段;那试问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之前,这些《左传》、《史记》、都是预先要设一个骗局吗?好,所以这些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轮回和因果,中国上古的典籍就比比皆是;不要把这个专利权独让给佛教,只不过是佛教阐释得更为系统、更为周密;所以这里要了解佛教是缘起、缘生法。
  昨天大家有一个条子提问也是谈这个问题:它既然是缘生法,因果的当体它也是自性本空的。因为我们造业的这个“心” 本身是虚妄的心、意、识;心意识,无论是阿赖耶、末那识和第六识它都是“缘起” 的。缘起的心、意、识本身就是幻化出来的,由幻化的心造作的业也是幻化的,由这个业所导致的果报、命运也是幻化的:如梦、如幻、如影。如果从空上梦中醒过来,三世因果的“缘生法” 当体就没有了,我们要了解这个真理的真相,这叫“入谛之明” 。但是我们很多的人还是这个“爱见” 不能忘怀,还是执著我们众生的生灭见去观照事情,所以还总是认为这个“三报” 只是一个美丽的学说而已,到了关键时刻他又不相信了。
  “华苑” ,华苑就是风景秀丽的园林,好像看过去赏心悦目,实际上只是好看而已。“或跃而未离于渊者也” ,“跃而未离” 是引用了乾卦九四那一爻的爻辞,或跃在渊、无咎。那这个乾卦的六爻都是用龙来表达的“潜龙勿用” ,“或跃在渊” 就是这个龙在水渊里面。九四是属于这个下卦的上爻,它这个是属于处在阴位,偶数的阴位,它这里就是或者可以上去、或者就上不去,所以龙在渊跃而未离,就不能飞腾到天空里面去;表明这个龙想跳出这个水渊,但是最终没有离开这个水渊。用这个来比喻你这个道理好像听过去有道理,但是最终又不彻底,理论上有不彻底之处,就用这个“或跃而未离于渊者也” ,还是表明有很多的文化人、达官贵人还是不相信。你看这个恒玄当时是一个太尉啰!掌握军事的,以后也僭位做过皇帝;他就写一封信给这个慧远大师,劝他罢道还俗来做官。这个恒玄劝慧远大师罢道的这个理论依据也是觉得这个因果呀、这上修哇、轮回、太渺茫了,而且得道之人难得一个两个呀!生命是这么宝贵呀!时间是这么易过呀!何不用这个最宝贵的生命来在世间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呀!像你这么有智慧的人应该出来做官啦!不要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呀。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佛教的这些东西是不究竟的,是虚无缥缈的;好像是有,你到近一看,哦!海市蜃楼一个;自古以来都有这样的一些观点。
  好,请看下面文句:【推此以观,则知有方外之宾,服膺妙法,洗心玄门,一诣之感,超登上位。如斯伦匹,宿殃虽积,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报之所及。因兹而言,佛经所以越名教、绝九流者,岂不以疏神达要,陶铸灵府,穷源尽化,镜万象于无象者哉!】好,看这个。
  前面探讨我们中国古圣先王的一些在世典上所阐释的观点,由于理论上不完备,所以让很多人产生了疑惑。这些疑惑再来以佛法的精神来观,才知道有“方外之宾” ,就是六合之外世间法之外有佛法。这个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契证宇宙人生的奇妙之法,他把三世因果的这种原理机制、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展示得非常完备。所以我们恭敬地研读佛家的经典,努力地去修行,就能解决轮回和因果的问题;契证到自心本具的法身实相。
  那么这样的修道人,虽然他多生多劫有很多的恶业的种子、罪业,但是你修行就可以超越它。关于这一点,我们得要讨论深入一些,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因果?是由于他不相信轮回,还是奉行“人死灯灭” 的见解,断灭见。对这一点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世的印度有一种外道叫“顺世论” 外道,它也是奉行断灭见的。人死灯灭,人死,什么都没有了,人的形体散了,魂魄没有了,也没有受报的主体了,那么这个断灭见是大邪见。这个生灭的当下有不生灭之性,释迦牟尼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开显出来。我们看《楞严经》第三卷讨论这个问题,开始是阿难尊者请问: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了解妄心原来没有,才能见显妙明真心。我们一切众生无量劫轮回的根本,就是把这个妄心作为我们的真心,这叫认贼为子。我们的心意识,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攀缘心在起作用;我们往往把这个攀缘心认为是真心,这是我们最大的迷惑。
  那么这个攀缘心是缘起法,是空的;但是绝对不能落到断灭里面。所以当时在这个法会上波斯匿王就在提这个问题:他是听到“顺世论” 断灭见外道说人死形灭,不受轮回;在他的感觉当中,他认为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他觉得我今年六十二岁,波斯匿王他跟佛是同日出生。我年轻的时候身强力壮、头发乌黑,现在渐渐地一年一年老了,头发也白了,牙齿也动了,鹤发龙钟;表明我不仅身体在变异,我是念头也都在念念生灭,引起了身体的变异,所以我知道我这个身体必然要死亡的、必然要灭的;所以由这个来推论“人死灯灭” ,他认为有道理。好,佛就跟波斯匿王说信,你能见到身体上的变化,念念迁变不能止息,所以你就能觉悟到你的身体必然会灭掉。但是在身体灭掉的当下,你知不知道你身体当中还有不灭的东西呢?哎,波斯匿王一听这个,觉得从来没有这样思维过问题,了赶紧合掌佛:我实在不知道还不不灭的东西。
  那么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就指示你不生灭性,指示不生灭性。那从何指示呢?就从他的一个现象开始,说:大王!你在几岁的时候见过恒河水?波斯匿王说:我在三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带着我去拜大自在天,就经过恒河水,看过这样的水流;当时就知道这是恒河水。佛就说:大王!像你所说的等到你二十岁的时候,你身体的衰败就比十岁更甚,乃至你现在到了六十岁,日往月来,念头念念迁变,就更衰老。那么现在问:你三岁见到这个恒河水的时候和你十三岁见到恒河水的时候,有不有差异?这个波斯匿王说:我十三岁见恒河水跟三岁时候见的恒河水,是没有差异的,宛然无异;乃至于我六十二岁见恒河水,也跟三岁时候见的没有差异。这就指示他的能见之性:年龄有变,但河水无异;你三岁能见之性跟你六十二岁能见之性,没有差异的。
  佛就由这个来比量地推了,现在你很悲伤自己头发白了、面部也有皱纹了;那么现在你的面部必定是比你童年的时候增添皱纹了。那么你现在观照这个恒河跟你童年的时候观河之‘见’,有不有童年和衰老的差异呢?波斯匿王说:没有哇!我三岁的能见之性和现在的能见之性,没有随着我的面部的这个变化而变化啊。佛就说:你面部虽然有皱纹,但是你的见精、能见的精,见精之性并没有发皱;你从原来没有皱纹到有皱纹,它是一个变化生灭现象;有皱纹的是有生灭的东西,不皱的是非灭、非变,不是变化的东西;你有变化的身体受你的灭尽。那不变的这个东西,它本身就没有生灭;没有生灭、没有变化,怎么说就受你身体的生死而生死呢?你生灭的身体会灭掉,但是你不生灭的这个见性不会灭掉。明白这个道理吧?哦!这一说,波斯匿王真的就是感慨了,哎呀!我现在才知道身体灭尽,就死亡之后,还要舍身取身,还有轮回哦。
  我们说我们的生命是阿赖耶识先来,最后离开身体;阿赖耶识是由于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妙明真心的一念无明妄动转化的。那么阿赖耶如果清净了,它就会转识为智、大圆镜智,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这是亘古亘今的,不生不灭的,这阿赖耶就是轮回的一个载体。但也不要把这个作为一个客体,它是相似相续的,是有它的功能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这就是玄门里面阐释的有轮回的一个真相。如果我们通过修行契入到这样的自性真如妙性,这个常住的大觉就能够了生死,出轮回,不受这个因果。所以这样的修行人,虽然宿世有他的业力的种子,但是他可以转化,这里面是佛法的一个精髓了。佛法反对断灭见,认为没有前生后世的因果;同时也反对宿命论,前世决定了,你一毫都不能转变,这也不对。要知道这个业是由心造的,但是我们当下这颗心是灵灵不昧的,是具有它的主观选择性的;所以心能造业,心也可以转业。转变业力,也可以说就是转变命运。
  业由心造:如果这个心不能转变这个业力,那就被原来造的业力所系缚,这就叫定业难改。如果你原来造的业力,不能随着你当下的修道的心转化,它这个业还是要系缚你的心的,你的心不得自在,不得自由。那么一切的命运是由我们的念来感的,感得的现行的境界来报的时候,如果他是定业,这个业就把你的心系缚住了。但是这个业境又是唯心所现的,所以这个所现的境界现前来报的时候,随着你的心念的不一样,它也可以不一定,这就是提供心能转业的一种可能性。所以一个人如果正当你原来的业力要系缚你的心,要来报的时候,你忽然发了菩提心、忽然按照佛法真实地去修行;你的心跟佛法相应,你的心跟天道相应,这时候你心就能转业。宿世的业虽然报,好像它决定,但是由于你的心转变了,所以它也就不一定会来报的。
  那么大家了解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按他自己的传记讲:一个会算命的人说他的寿命只有三十八岁,他的寿命只有三十八岁。所以印祖为什么很早就闭关,写一个字幅叫:“念佛等死” 啊!他就好好念佛,就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佛号把他的寿命变短为长,所以他活了八十岁哦。大家看那个《了凡四训》,大家可能都看过了,它也提供这么一个例子啊!《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给他的儿子在七十九岁的时候写下的四章的训言,第一篇就是“立命之学” 。袁了凡是以身说法呀!原来叫袁学海,很小时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就让他学医,结果他碰到一个能算命的先生,说他是仕途中人。然后给他算啰!用邵康节的《皇极数》这样的一个算法跟他算,算得非常准了;哪一年考中秀才、哪一年补廪、哪一年做贡生、哪一个能够在四川一个县做县长;活五十三岁,甚至五十三岁那一年八月十四日丑时命终;命中没有儿子,一一跟他算得清楚;考秀才的时候考多少名、府考考多少名,一一都验证。所以算命这个东西也是一门学问了,你不能说它是迷信啰!你真是提供一个生辰八字,他给你一生的流年、命运给你排下来。
  袁了凡就很相信啦!他在南京国子监的时候,就拜访云谷禅师啊!跟云谷禅师对坐三昼夜不起一个妄念呀。云谷禅师觉得,哎,你这个年轻人不错呀!你怎么不起一个妄念哪?袁学海说我想打妄念也没得打呀!我一辈子都明白了。这个云谷禅师就说:我还以为你是豪杰,原来你是一个凡夫。这个袁学海很奇怪,这样说起来命运难道可以改变吗?云谷禅师很肯定地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引用《尚书》:命由已作,福由已求;佛门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智慧得智慧;《周易》也说趋吉避凶,如果命运有一定的话,你想避也避不了,想趋也趋不了。但《周易》为君子谋哇!他能够让君子趋向吉祥,回避凶灾呀!这说明是可以改变的。这一说,阐释的立命之学,袁了凡一下茅塞顿开,原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命运操之在我的。所以他发起了大心,发起了惭愧之心,自己没有举人的命,没有进士的命,这是自己的业果;自己命中没有子女,这也是命中没有福报,自己没有福报。发了惭愧之心,忏悔往业,受持准提咒;然后就发誓先行三千件善事。求科第,功名的这样的命运改变,结果他行善事不容易呀!三千件善事,他可是用十年时间来完成的。
  我们平时想做件善事,心理障碍很大呀!你看到一个水龙头在那里“哗啦哗啦” 流水,想把它拧紧,都要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啰!为什么别人不做,我要去做啊?再说我做了,人家是不是说我出风头呢?怎么怎么……他都会有很多障碍。所以行一件善事都不容易,更何况三千件,所以他用了十年。结果就当他发了大心行善事的时候,那个算命先生算的就不准了;算的本来那次礼部考,是要考第三名的,他考取了第一名。以后下面都不准,都朝好的方面转,所以他考取了举人。然后再发誓:三千件善事求进士的命,他考取了进士了。然后发愿:一万件善事求儿子的命,得儿子,结果他生了两个儿子。寿命他没有求,五十三岁安然度过;写这个《了凡四训》的时候已经是七十九岁了。你看看他一生,用他的行为来表明这种“立命” ,所以心可以转业的,但一定要发起转变的心。如果还是因循苟且,像原来的心一样,自己一天到晚无所事事,那这个算命先生给他算的是一丝都不差的,所以说明命运的定数和变数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个心能转业,这是好的一面;原来的业力种子起现行来报,它在定和不定的这个时候,忽然你原来发的大心退转了,你的行为有亏欠了,行为有缺陷了;那么原来的业还要控制你的心。
  这个话再讲一个公案,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有一个公案叫“卖斋立毙” 。说有一个麻城的有位姓王的人,他有个善行就是吃长斋,吃了三年。结果第三年的时候忽然得病了,全身长满了恶疮;然后他就觉得,哎呀,你看我都是吃斋的人,行善的人啰!怎么上天这么不公平呢?还让我得这个病呢?吃斋没有用啊!一般人都会怨天尤人,觉得我行善还得了这么一个恶果。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在旁边看到他这个样子,就劝他说,你平静下来,吃斋之人佛天会保佑的。他一听,保佑什么呀!我都这个样子,还保佑啊?说明没有保佑哇!愤愤不平。朋友一看,你既然这个样子,那这样吧!你就把你吃斋的功德卖给我吧。那这个王某说还能卖呀?怎么卖呀?他说你吃斋一天就给你一分银子,计算下来三年是十两八钱银子。行不行啊?王某说,好啊!我还能得十两八钱银子,我就卖给你了。他那个朋友有一个合同了,契约:卖三年斋怎么怎么……以此为据,签上名了。
  这个姓王的当天晚上回来,梦中有两个鬼神过来了,就骂他说,你的命中十个月以前你的这个福禄就没有了,就是由于你吃斋,才延长到现在这个寿命;现在你不吃斋了,而且把它卖掉了,现在你透支了,你马上跟我走,索命,马上走。他一听,这时候就吓得浑身大汗,就向这两个鬼磕头,哎哟!开恩啰!你能不能让我推迟一天啰?他求推迟一天。这两年鬼看到他求,啊!那我就等你一天吧。第二天大清早就赶紧跑到他朋友家“哐哐哐” 敲门,他朋友说,你怎么回事?他说:我不卖了,你赶紧给我。这位朋友说:你不卖了,现在不行了,我昨天一拿回来就在佛前给焚烧了。哎呀,这个王某一听就绝望了,回到家里就死了。你看这就是心能转业,本来了转了业,但是又退了这个心;好,你一退,原来的业就卷土重来了,就把你的心控制住了,你还要接受你的定业。你看心性这种转化是这样微妙、是这样复杂;你说我们这些凡人的眼睛哪能知道这些的事情哪!
  所以你看慧远大师很了不起的,他就了解这上业由心造,心可转业的道理呀!这是佛法的精髓呀!这样就把一个生命的主体性给它展示出来了。所以一个修道人能够悟到了“道” 啦!他就超越了“三报” 。别说他断了见惑、思惑和尘沙惑,这个“三报” 找不上他;就是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超越了“三报” ,所以佛经里面谈这些,是一切世间的圣人远远不及的。佛经阐释的三世因果的义理,错综复杂的情况,是越名教,绝九流者;“名教” ,中国儒家典籍,“九流” ,先秦的百家争鸣,种种学术流派。九流学说像:儒、道、阴阳、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些,九流的学说都是不能去阐释清楚的;这个三世因果报应的真理,唯有五眼圆明的佛陀才能开显得出来。
  那这样的真理我们信受了、接纳了,我们的心量就会打开,我们的知见就会确立起来。我们行善积德就会非常勇猛精进,不是别人要我行善积德,行善积德就成了我的一个自觉的行为:如决江河,沛然莫御。通过事相上这个深信因果、行善积德,我就可以下学上达;就能够悟明心性,就能够对感应道交的原理,有深度的把握。你看有一个“能感” 和“所应” ,所应是全体法界的体性,是佛的法身的功德在这起作用。这样我们的安心立命就能得到了,我们的“灵府” ,我们的精神心灵就能得到一种提升、一种陶冶、一种重新的铸造、一种气质的变化。所以三世因果的道理可以穷尽诸法的原理,可以把我们世间的教化提升到一个至极的阶段。所以因要的教化是世间和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之大权啰!唯有这个因果的教育让众生得到一种敬畏感,他才建立一种自我调控系统 “穷源尽化” 。
  那么这样的一个真理是怎么来的?“镜万象于无象者也” 。“无象” 我们一切众生当下具足的一念的心体,不落因果、不被污染,这种不染一尘的“无象” 的心性本体,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我们的真如实相;这就是无相、无念、无住的心体;所以诸佛证到了这个,证到了这样的无念、无相的心体。这个心体就像一面大圆镜子,一面大的镜子可以对世间法、众生种种的业缘果报的现象,在这面“无象” 的镜子里面展示无余,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众生的念头都很复杂,充满机心;而且这个时代越往后,众生的机心就越厉害。我们看现代人很多东西不如古人,但是有些像下围棋这些东西,古人不中现代人;因为古人比较单纯,现代人机心比较重,所以他下围棋会下得很好。他搞技术会搞得很好,古人会讲“大道无术” ,玩弄那些淫巧奇技啊!那都要受国法的惩处的;奇巧淫技以乱人心。那现在是把这些技术上的发明作为一很了不起的事情,三秒钟就有一个新的发明出来,所以这些出自机心的种种发明又大量地制造,我们现在众生都是杂乱的。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想修道确实很难啰!你就想找一个安静的修道的地方都不容易。
  现在飞机呀、汽车呀、铁路哇、非常发达啊,它什么地方都能去呀。原来这个古代的丛林寺院叫“无事不登三宝殿” 哪,它没有汽车呀!它要步行,可能走个几天才能上来,随便能来吗?现在可好了,你到很远的地方坐个飞机、开个车“咕噜噜” 就会过来了。所以原来你看东林寺很安静,现在就安静不了啦!交通四面八达,成了旅游景点了。但是这里目前还好,我们尽量不建得太好有好处,你建得太豪华,又有景点,来的人更多,更多的话就更没有办法修行了。现在据说终南山人家很多搭的茅棚,闭关的茅棚都成了旅游景点了;这个导游把那指指点点像动物园看什么东西一样的,都成了他赚钱的一个东西了。所以搞得很多闭关的比丘赶紧逃跑,一天到晚被人指指点点看,怎么修道啊?所以这个时代啊!修道很困难。所以想得到这个“无象” 的心体,对末法众生是不可能的。但是释迦牟尼佛证到 “无象” 的心体,他能够圆照一切众生的业缘果报的“万象” ,把这个真相提供给我们;我们要从信心下手,如实地接纳信受。
   
第2集(下)
  这样,我们就对这篇论文作了一个简单的讨论,实在来说我也是诚怕诚恐。你看这些文句概念都非常古奥,但确实慧远大师具有深刻的心性理论的功底说的非常的正确,同时对我们这样的一个现实的人生也有积极的意义。昨天同学反映好像佛教给人消极避世的感觉、厌世的感觉;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能看出它的厌世和消极吗?恰好相反,奉行一世论的、断灭见的、以物质欲望作为生命追求的人,他才是消极的、他才是空虚的。死了都没有,完啦!他就会有一种绝望感,他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期待,所以他就把生命的所有的带着贪瞋痴欲望的猛利的心,追求世间上的一切。所以他对于这种物质欲望:财、色、名、食、睡的贪染之心,比相信有三世因果的人来得猛利至极;为了获得这个,他可以不择手段、非常残酷;这就是奉行一世论断灭见的道德低下的一个根本的心理原素。
  那么相信三世因果的人,他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他会首先安命,对现世我们的穷通寿夭、我们人生的际遇,他明白这是前世的因所导致的,他会安然地接受它,不管是顺境、逆境;逆境是自己的恶业导致的,不能怨天尤人。“修身以俟之” ,赶紧修性进德来等待命运的转变,如果处在顺利的处境:大富大贵,他会想到:这是我前世的善因所致,我不能傲慢、我不能凌驾于人、我要谦卑、我要把我得福报的善因继续做下去,让我的福了有可持续性发展;对未来会充满希望、会创造命运,知道这个业、命我是可以掌握在我的心,我的行为基础上的,可以创造命运;所以他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所以相信三世因果的人,他内心的这种涵养、这种深广度将会大为提高;他也不会去自杀呀。再加上三世因果告诉我们生命是无限的:这一世业报身终结,我的神识带着这一世或者多生多劫的业力、这个蓝本,又会找到新的生命的载体;到哪一道去轮回?轮回到哪一道福德灾祸的情况怎么样?都是自己业力决定的,自作自受。
  好,这样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有高度的责任感,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他会产生一种平等心。比如说今生自己的命不好,是一个很贫贱的命;如果是一世观的人对那些富贵的人,要么他就非常的崇拜、要么就非常的怨恨。是不是啊?但是对于具有三世因果观念的人来说他有平等心:今生我贫贱,是由于我前世没有种善因;但是富贵的命我也曾经有过,在无限的轮回过程:我也曾经做过大官、我也曾经做过皇帝、我甚至也曾经到天上做过天人;他对于这上富贵贫贱就有一个平等的观照。他对自己不好的命运能够产生平和的心理,消愤怒为和平。当然奉行三世因果的人可能不会轻易地去革命,这就是所谓的很多人批判佛教说是消磨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确实这种教育告诉说,你为什么是三代贫雇农:上无片瓦,下我立足之地?你要生惭愧心哦,是你没有修到善因啰!才是这样的连一片瓦一片地都没有;所以你要改变命运,你得要行善积德哦。如果他没有这个观念,看到那些大地主、大资本家,我就仇恨、仇富心理,就把它抢过来,打土豪分田,它就会导致这样的一心理。
  所以相信三世因果的人,他会有一种慎独自律的精神。道德的根本原则是道德自律,这种自律是来自于他高度的自觉,不是外面对他的要求。那道德自律,道德的绝对命令,道德的普遍的立法原则:永远以人为目的,不以人为手段,这些思想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康德对于道德学说的一个建构非常的富丽,他提出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道德自律,道德践履的存在一定要建构在两个前提的基础上:第一是灵魂不朽,第二是上帝的存在。灵魂不朽,实际跟轮回的概念就很接近了,来保证他的善良的意志、善良的行为,最终有一个相应的回报,但是你不能把善良的行为作为交易在现在作为工具去使用。一种道德行为它本身具有目的价值,比如不说谎就是一个绝对命令,你怎么样都不能说谎,它本身就有目的价值。不是为了什么不说谎,你为了什么不说谎,你不说谎就变成一个工具价值;变成工具价值的东西就没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它就不属于道德。但是你要有一种劝善的依据,就得要有灵魂不朽的概念。第二是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存在对于行的一种公正的赏罚机制,用上帝表示公正的赏罚机制,这样才有劝善惩恶的一个依据。
  当我们了解这个理论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一看慧远大师的伟大在什么地方?实际上他写《形尽神不灭论》,“神不灭” 就是指灵魂的不朽;谈到三世因果就是自然的赏罚,上帝的概念。是不是啊?前面讲这个三世因果是自然的赏罚,就是法尔自然的,不是人为的赏罚。现在我们的政治家,这个国家机器的动作,他也会制订一套赏罚机制,它是人为制造的;那自然赏罚不是人为的,然而用一句概念就是“看不见的手” 。那么看不见的手,虽然你看不见,但自然的赏罚一定是存在的:天风恢恢,疏而不漏。这一套理论一旦深入到我们内心,我们相信了、我们接纳了,我们的道德的自律、我们的慎独精神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所以为什么我上次我开始讲:如道德的建构失去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理念,它是绝对建构不起来的。也许它搞了一个很美好的理论框架,很完备的一个理论体系,但是它是苍白的,它是没有办法去操作的。如果你勉强用一种人为的赏罚机制去推广,它直接会导致泛社会的虚假,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面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巨大的道德危机,我们学习这篇论文,相信这个神识是不灭的,对我们是何其的重要。实际上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最好的瑰宝哦!是我们最好的财富哦!在东晋的时候就有了,为什么现在中国人这么陌生呢?为什么一谈轮回的东西还要从西方去进口呢?现在人家西方人在这研究这个问题呀!“超心理学” 就研究那些一出生下来就说“我是哪个地方来的” ,知道他前生记忆的情况啊!这本来是我们东方文化特有的财富,我们都把它遗失掉了。所以面对孔子、孟子、尧、舜、禹这些先王哦!我们真是要生起大惭愧心,我们是败家子,我们是不肖的子孙啰!所以我们要重新地回归呀。这样转断灭见,不相信因果这种愚痴的知见为智慧的正见;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是大智慧的正确的知见。所以古人说:人人信因果,则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则天下大乱啰!面对不信因果的人,你就是孔子、孟子、周公、包括释迦牟尼佛全都到这个世界来应化,都无可奈何的,他不相信啊!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轮回,可以说他道德是没有底线的。如果他的口号还唱得很高,可以说都是骗人的;而且他会重个人轻集体,重目的轻手段,为了所谓的目的,他可以用残酷的手段;个人的“尊严” 得不到保证。所以我们现在从晚清的这种贫弱、积弱的民族,实际上它追溯到的源头是宋明理学家否定因果、否定轮回,这个知见上的毒害是它的源头。
  那么现在这个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作为一种知见上的毒害对很多读书人都有损伤,所以这种学说是损害了多少读书人的法身慧命哪。往往那些农村的没有接受什么教育的谈因果、谈轮回、谈极乐世界他还能相信,读点书的人他都不相信了;这是我们要深刻反省的呀。所以三世因果才能肯定人生的真实价值哦!才能使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哦!才能使我们当下的生命建立道德的主体性、责任感啰!才有向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我们整个的精神品格。通过慧远大师讲:洗心玄门,一诣之感,超登上位;再告诉我们,我们了解了三世因果还得要除了创造三世因果好的命运之外,最终极的关怀的是跳越三世因果。如何跳越?信愿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超越了三世因果轮回的这个怪圈。念佛往生成佛,它也离不开因果,但是那叫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因,不可思议的果。这样我们用三世因果,建立我们世间法的道德基础;用念佛往生净土,建立出世间的妙因妙果;这两者整合起来就是我们究竟圆满的人生。好,南无阿弥陀佛!
  好,再来点时间给大家,条子太多,看看跟大家回答一下问题。
  问:请问如何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答: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先决前提,圆发三心即得往生。首先是“至诚心” ,就是真诚的心,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从真诚心里面发愿出来的,不能口里说愿往生,心里还是摆脱不了世间五欲六尘、恩恩怨怨的牵挂纠缠。“至诚心” 实际上就是佛心的表达。我们中国儒家文化非常强调这个“诚” 啰!诚明:诚明,诚者明亦,明者诚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 是天道,人的使命是追求这个“诚” ,有“诚” 就有“明” ,诚为体,明为用;“诚明”  就是至善。
  那么佛教的修行也要建立在至诚心的基础上,不能用虚假的心、不能用机心。但现在对这一点,我们末法的众生都是很难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机心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察颜观色,揣摩心机,已经是被这个社会熏成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自然地它就会这样起现行,相互熏。所以我们在什么环境被什么所熏,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人,现在是这样的一个虚假的时代。所以我们想发出真诚心都很困难,但是你要修行一定要真诚心。
  第二是“深心” ,深心是深信之心,深切的信心是从我们的内心深处产生的信心,这个“信”是要有根的。那么善导大师对这个“深信之心” 诠释了两个内涵:第一个,深信什么?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我当下的业报身:念头是罪恶的,果报是生死轮回的;是这样的一个身体。无量劫以来常没常轮转,在六道里面“没” ,没到三恶道里面,伸出头来在人天道都是很短暂的,更多的是沉没下去。靠自己的力量想解决轮回问题不可得,没有出离之缘啰!出离三界六道轮回的缘没有。
  那这个“缘” 要等待什么?这就是第二个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深信大愿能救度我这个罪恶生死凡夫。对弥陀大愿拯救的这种威力,这种智慧没有一点怀疑,没有一点忧虑。不会忧虑他能不能救我呀?他有不有慈悲心救我呀?他有不有力量救我呀?如果我临终的时候被车撞了,他有不有能力救我呀?你这些不要去忧虑,你只要解决圆发三心问题,阿弥陀佛决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救你。这样相信了阿弥陀佛一定能救我,我们一下就得到安心,得到安乐了,这就是“深心。”
  “回向发愿心” ,就是把我们持戒念佛,奉行净业三福,包括种种慈善,好人好事这些世间的善,出世间的修行都一股脑地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去求人天福报。那么这种回向包括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往相” ,就是我把所有的功德作为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发愿回来救度有缘的众生,这叫“还相”,还回来。所以这个“往相”的自利和“还相” 的利是辩证统一的,自利利他成就大悲心。所以要把这个“三心” 落实在我们的行为当中,用这个“三心” 的心理背景来恳切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跟弥陀的名号大愿之海,感应道交。
  问:佛法是心法,请法师解释一下“心” 的本质内涵,是否意业、念头就是“心” ?
  答:这个“心” 在佛典里面不同的语境当中有不同的诠释,那么“心”一般是理解为三个层面:一个是肉团心、我们的心脏也像一个倒挂的莲华,这肉团心。再第二种是攀缘心,就是我们心意识里面这个见闻觉知,落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的影尘。第三就是妙明真心,这种菩提、涅槃、自性。往往我们起作用的都是攀缘心,攀缘心从哪来?也是从我们的妙明真心里面显现出来的,这叫“从真起妄” ,从真心起的妄心;“全妄即真” ,全体的妄心也就是真如之心。那么这样讲还是觉得很抽象啰!比喻就好像这个冰,冰你不要以为它就是冰,它是水凝成的,有寒气,这水就凝结成冰。虽然是冰,它跟水是平等的湿性没有丢失,它也是湿性。所以我们凡夫有如来的妙明真心,但现在变成了一个轮转的凡夫;但佛性就好像冰有湿性一样,我们的烦恼心里面有佛性也没有丢失。
  现在问题就是照见我们的心意识的空性,这个空的当下,那个自性空、毕竟空、无所有的那个空性才是我们的妙明真心。妙明真心常常被这个客尘烦恼所遮盖,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认知上的困惑。《楞严经》讲客尘烦恼:烦恼就像客,比如说客就是动相,你到一个客栈里面,那个客栈的老板是不动的,寄宿的客人他或者住一晚、或者住三晚、或者住十晚、他住的时间有长短,但是住满了他一定会走。那个主人就是真心,那个会走的就是妄心,这是一个比喻。
  再用这个尘来比喻:尘和空的关系,我们看到这个空中,忽然猛眼一看,好像看不到什么,但实际上他有很多灰尘啰!怎么才能意识到灰尘呢?比如这时候从窗口细缝里面有一束阳光过来,你透过这束阳光而发现有很多灰尘了。那个灰尘干扰之相它是动相,在这儿纷纷芸芸,但是灰尘的背景是一个空相,有一个不动的空才能映托那个扰扰的灰尘。所以灰尘就是我们的妄心烦恼,那个不动的空是我们的真心。明白这个道理吧?不明白你慢慢参吧!所以我们的念头都是生灭法,念头是妄心;你要念空,念空才是真念,妄心的当下是妙明真心。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就是通过念佛,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在对待的时候,都是我们的妄心在起作用。但是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打成一片的时候、不二的时候,我们的妙明真心全体脱显,迥脱根尘,灵光独耀;那个灵光独耀,不以万法为侣的那个心才是真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