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和净土宗师慧远交游小考
来源: | 作者:张润平 姜剑云 | 发布时间: 2017-12-14 | 3689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高僧传》记载,慧远从东晋太元八年(383)起,来到庐山,“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季硕、张莱民,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1],东晋元兴元年[2](402)慧远等“于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3]就是所谓“白莲结社”。
  宗炳参加“白莲结社”,学界无疑义,但是关于宗炳是否是“庐山十八贤”,汤用彤先生却认为:“宗炳年六十三,卒于元嘉二十五年。在元兴元年仅十六岁,或可参与百二十三人之末,而决无高列十八贤中之理。据此,所谓十八贤者,羌无故实也”[4],汤用彤先生所论错误有三:一是,宗炳卒于元嘉二十年,卒年六十九岁,二是,宗炳元兴元年二十七岁,三是,宗炳应该位列十八贤之中,有以下史料可以佐证。
  《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四载,李冲元撰《莲社图记》云:“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追写当时事,按十八贤行状,沙门慧远初为儒,因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慧持俱弃儒落发,太元中,至庐山,时沙门慧永,先居香谷,远欲驻锡是山,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材木委积,江州刺史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寺,是为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时有彭城遗民、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诠、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禄来依远师,复有沙门道昺、昙常、惠叡、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䭾跋陀罗、佛䭾邪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5]
  《江西通志》为官方典籍,这则史料足可采信。李冲元之述,谈及慧远弃儒落发之因,山神显梦而修东林,庐山十八贤中,宗炳之名赫然在列。可以猜测,东晋元兴元年(402),宗炳就有第一次庐山礼佛之行,反观其一生屡次拒绝出仕,应该和他早年即师慧远,位列“庐山十八贤”有关。
  再考《江西通志》卷四十二载:“唐大中八年,李演撰有远法师影堂碑文,十八髙贤影堂庐山志,在东林寺。十八髙贤传,法师慧远雁门楼烦人,法师慧永河内人,慧持远公同母弟,道生巨鹿人,昙顺黄龙人,僧叡冀州人,道昞颕川人,昙诜广陵人,昙恒河东人,道敬琅邪王凝之孙,佛䭾耶舍罽宾国人,佛䭾跋陀罗迦维罗卫国人,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张野字莱民居浔阳柴桑,周续之字道祖雁门人,张诠字秀实野族子,宗炳字少文南阳人,雷次宗字仲伦南昌人。”[6]
  十八贤中,“道昞”即“道昺”,“僧叡”即“惠叡”,“昙恒”即“昙常”,和李冲元所记十八贤相同。显然,十八高贤亦包括周续之、宗炳、雷次宗三人。此外,《高僧传》中列举的庐山诸贤中,《宋书》有传可考的就有雷次宗、周续之和宗炳,可能也和宗炳三人曾经位居十八贤有关。
  宗炳第二次上庐山,《宋书》明确记载:“刘裕诛刘毅,领荆州……遂召宗炳,炳辞曰:‘栖丘饮谷三十年矣。’刘裕善其对,……乃下庐山,就慧远,考寻文义”[7],这应该是宗炳第二次礼佛之旅。《宋书》又曰:“(刘裕)义熙八年。镇恶克江陵,毅及党与皆伏诛。”[8]所以,义熙八年(412)后,宗炳第二次到庐山停留五十天,宗炳自叙此事:“昔远和上澄业庐山,余往憩五旬”[9]。期间形迹主要有:
  一是,“考寻文义”。“考寻”这里有询问,探究之义。“文”应该是慧远的文章或者是关于佛教的文章。东晋安帝元兴(402-404)年间,太尉桓玄欲令沙门一律对王者尽敬,致书慧远,慧远撰《沙门不敬王者论》,认为出家修行的沙门应高尚其事,不敬王侯;慧远站在佛教立场上,还写了《答何镇南》、《答桓太尉书》等文章,集中论证了佛教与儒学可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叫做“儒佛合朗”。从宗炳后来所谓“孔老如来,虽三教殊路,而习善共辙也”[10]的话来看,和慧远同出一辙。可见,宗炳第二次庐山礼佛之旅主要是和慧远法师探讨用“儒佛调和”的方法维护佛教之“文义”。
  二是,听慧远讲经。在庐山五十多天里,宗炳曾与雷次宗“并执承旨”,听慧远讲授《丧服经》,据《经义考》载,释慧皎《髙僧传》:“慧远讲丧服经,雷次宗、宗炳等并执卷承㫖,次宗后别著义疏,首称雷氏,宗炳因寄书嘲之曰:‘昔与足下共于释和尚,间面受此义,今便题卷首称雷氏乎?’”[11]宗炳对雷次宗自称“雷氏”感到不满,写信调侃,亦见宗炳脱俗之志。
  又据《江西通志》卷一百五记载:“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告曰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即寝疾制遗诫令,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八月六日顺寂,弟子不忍露尸,与太守陶侃,奉全体塟于西岭,素石为墖,谢灵运作碑以铭遗德,张野作序自称门人,宗炳复立碑于寺门以表德业”[12],从几位给慧远大师作碑铭的人对比,宗炳在当时不仅深得慧远真传,而且也是比肩谢灵运这样有影响的作家兼诗人的名士,并见宗炳对慧远的一往深情。
  [1]  [梁]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4页。
  [2]  杨遇青《皈依佛教的精神超越之旅》,《佛教研究》2007年第3期,第9页。
  [3]  [梁]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4页。
  [4]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0页。
  [5]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四。
  [6]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江西通志》卷四十二。
  [7]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78页。
  [8]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页。
  [9]  石峻,楼宇烈、方立天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汇编》(第一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4页。
  [10] 《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释家类,《弘明集》卷二。
  [11]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经义考》卷一百三十六。
  [12]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江西通志》卷一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