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宝鉴》远祖师事实
来源: | 作者:元·普度 | 发布时间: 2017-12-14 | 387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远祖师事实
  (《莲宗宝鉴》卷四)
  师讳慧远,雁门楼烦人,今河东代州,姓贾氏。生于石赵延熙甲午岁,为晋成帝咸和九年。师十二岁,从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通《六经》,尤通《周易》、《庄》、《老》之书。二十一岁,欲渡江,与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塞路,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俱投之。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与弟投簪落发,常以大法为己任。安叹曰:“使道流中(别多作“东”)国,其在远乎!”
  孝武帝太元九年(《圣贤录》、《统纪》皆作六年),至庐山,以杖卓地曰:“有泉当住。”忽泉迸出,乃诛茅为庵。讲《涅槃经》,感得山神献灵,资助材木,雷雨辟地。江州太守惊其神异,奏立东林寺,名其殿曰“神运”。太元十一年,寺成。师以东南经律未备,禅法无闻,乃于寺内别置禅室,请一禅师率众习禅。令弟子逾越沙漠,求禅经,庶江表四辈,咸皆得以修习。愿使大乘之化,自北而南。
  每谓禅法深微,非才莫授。入道要门,功高易进者,念佛为先。师徒众往来三千,真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乃与刘遗民等十八贤为上首,于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同修西方净土,结白莲社。遗民著《发愿文》,师自制《念佛三昧序》。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师,肃然心服,凿池种莲求入社,师以心杂止之。
  山多蛇,有行者,不知何许人,常侍于师,善驱蛇,至今号“辟蛇圣者”。师所居,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每送客,以溪为界。时陶渊明、陆修静,师尝送之,语道契合,不觉过溪,相与大笑,后世因传《三笑图》焉。
  时罗什法师,通书称师为东方护法菩萨。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烧香礼拜,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姚主钦承道德,信饷连接。晋安帝隆安元年,桓玄劝帝沙汰僧尼,谓庐山为道德所居,不在搜简。师以书抵玄,得并免。元兴元年,玄又申庾冰之议,欲沙门尽敬王者。复以书辩论其事,遂免。安帝自江陵旋京,辅国何无忌,劝师候迎,称疾不起。帝遣使劳问,师表以闻,帝优诏答之。
  义熙乙卯十一月初一日,师入定,至十七日出定,见阿弥陀佛紫磨黄金身,遍满空界。《龙舒净土文》载:“远公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师三十年影不出山,足不入俗。丙辰八月初一日示疾,至六日困笃。大德耆旧,请饮豉酒,不许。又请以蜜水,乃命律师检藏,未见。而集诸徒遗诫曰:“吾自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毕尽之期,乃绝迹外缘,以求其志。不觉形与运颓,已八十三矣。时至,欲厝骨于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古人之礼,汝等勿违。苟使神理不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祐之以道。”言讫而逝。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奉全躯葬于西岭,垒石而塔焉。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谢灵运立碑,以铭其德。张野序之。有《匡山集》十卷行于世。

注:莲宗宝鉴十卷。元·普度编。又称《庐山优昙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莲宗宝鉴》。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全书共分十篇。篇首冠以编者所撰之叙论,综述该篇大旨。其次则列举经论文章,或古德著述,或前贤传记等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