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旅游点人们最常去的地方是雁门关、赵杲观、杨家祠堂、文庙及古楼。其实,在雁门关脚下,还有处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白人岩。
几次要去白人岩,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行,周末朋友要来代县,去什么地方更好呢?作为很早就想去的一个地方白人岩成了我的首先,当然朋友也无异议,驾车直奔白人岩而去。白人岩亦称“白仁岩”,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古城西北,东邻雁门关西陉口,北倚恒山,海拔2228米。
其实去白人岩心里也打着小算盘,一是看到过关于白人岩很多摄影作品,这里的风光与山貌是非常值得一去,其二是我多年来一直没有成行,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朋友也去了,我也顺路一游,可谓一举多得。
车到山脚时,已有汽车停在那里,车不多,人也不多。但绝对证明,还有很多人在掂记着的地方。我们要上山时,碰到一位同属一个系统的同事已经从山上走下来,也说很早就想来,一直没机会,今天也是与朋友一道来的,并说确实值得一游,他说的几乎也我要想说的一样,只是我还不能对这里的好孬下个评价,心中有一份窃喜,一种正确选择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停车的四周,被高高的大山环绕,举目望去,人似在井底一般。
白人岩,一个让我久违的地方,每踏出一步,我都认真感受着,每一步都牵动着我的神经,顺着山路走去,一条由碎石片砌起的台阶顺势而上,曲曲折折通向山间。刚走几步,远远就看到了山腰上的庙宇,绿色的树木,石阶两边自然生长的草丛装点着这条朝圣之路。半山腰上的寺宇在大山怀抱当中,绿色的大山顶上是蓝天白云,那个蓝和那个白让久居城市的人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应该说这才是纯粹的蓝天与白云。
当脚踏着青石片路一步一步走上时,我的心越来越踏实。有道是:看景不如听景,实地走不如看照片。而白人岩的风光,可以肯定地说,风光与照片同样美丽。
山路总是曲曲折折,上山的路并不长,可也让这些缺乏锻练的人们一个个气喘嘘嘘,大家别说别笑。不时还要找个感觉好的角度停下来拍几张到此一游的影像,作为纪念。很快便到了寺外。山洞、泉水、摆放在序的佛龛。
白人岩的由来,据说是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峰顶巨石为颅,飘然独立而得名。但由于所在站位置与角度,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神圣景象。倒是石壁上一个巨大的龙字书法前,大家纷纷站在前面留念,都想沾一些与龙有关的臆想。
顺着小路,石阶,我们从佛堂、小院、碑林等粗略地走了一圈,感受着佛教文化的博大。对面山顶上还有很多景点。大家都有心去看,却都没心再走。倒是坐在笑面弥勒佛殿外的凉影处,静望远山,盛夏的山间一片绿色,满眼苍茫,拭目远望,心旷心怡。
现在山上的僧人并不多,看我们又累又饿,一位中年僧人把换下来的供品给我们吃,刚开始都不好意思,但小孩子们却一点也不拒绝水果的诱惑,拿起来就吃了,接下来众人也都拿着吃,我也分享了一个苹果。
看着这山,这景,大家纷纷合影留念,而我却更喜欢这里的风光,通过快门留存到相机当中。
白人岩寺看上去很普通,但翻看历史,可以说它是一座名付其实的千年古寺,当有人告诉你,这里的建寺时间约为公元354—365年,跟现在大约有1600余年历史时,突然感觉更不一样了。
据记载,白人岩因由净土始祖慧远创建,故白人岩禅寺也称净土祖庭,开中国净土宗先河之源头,是东晋慧远大师修身说法的第一道场,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据乾隆《代州志》记载,“白仁岩,晋释慧远于此建寺”。因之,又称白仁岩禅寺。白仁岩禅寺始建于东晋,宋、元、明、清均有修缮,为古雁门八景之一。主要景点有净土祖庭古建群、慧远山体像、人工瀑布、山间步道、别墅与窑洞等。
白人岩无论是说法台还是修真洞,无论是叠翠楼还是古栈道,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而言,我们看到是的葱茏林木,秀丽风景,殿堂重重。
在寺院对面绝壁上有一块试心石,二尺见方,据说是慧远在白仁岩弘法时,为辨鱼目混珠者而设。凡前来朝山之人,必先试心于石上,度其虔诚者才准入寺。当然,对于这一危险的去处,我们无论心是否虔诚已不很重要,寺里也不允许人们轻易去冒险,倒是放眼远眺,静享清静,在这里尽情的大口呼吸。套用一句广告词:这里的空气可以说是“纯绿色,无污染”,充分享受纯天然自然氧吧才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收获。
王晋东 20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