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人岩寺
祖庭动态
岩寺探秘
座像工程
影像纪录
功德芳名
善男信女
慧远大师
慧远年谱
思想研究
法师评传
生平揭秘
作品与解读
颂赞慧远
故事传说
边角史料
净土文库
净土资讯
净土宗师
净土经典
基础知识
佛教故事
佛理感悟
净土图库
远公圣像
岩寺风光
文化交流
净土活动
祖庭艺苑
佛诗
心香
征文
书画
佛教与素食
素食健康
名人与素食
素食菜谱
放生与护生
旅游山西
白人岩游
代县游
民俗游
名胜游
网上礼佛
留言板
首页
>>
尘世净土白人岩
尘世净土白人岩
来源:
原创
|
作者:
郝虎威
|
发布时间:
2018-12-12
|
7076
次浏览
|
分享到:
“
饮泉东林寺,思源白人岩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雁门关的雄险,更有一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双重身份交织而成的文化净土,它就是深藏在莽莽勾注丛山中的白人岩。今天我们带你一起走进有着雁门八景之一美称的
“
岩寺晚钟
”
白人岩,去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去欣赏这里秀美的风光神韵。
从历史文化名城代县西行三十里,便是在中国佛教上有着重要位置的净土宗祖庭宗源
——
白人岩。抬头仰望,只见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山崖陡峭,树木丛生。苍茫的山峰间夹杂着绿色,悬崖绝壁上两个天然石洞,据说为两对护法大雕所栖,每年都要孵化出岩山雕,在白人岩上空或盘旋、或鸣叫,给白人岩禅寺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这里奇伟瑰丽,僻静幽远,比起喧嚣的都市来让人的心情感到格外舒畅和恬静。走进这临幽谷,傍奇岩,山青水秀的仙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明朝兵部侍郎万恭手书的摩岩石刻
“
白人岩
”
三个大字,字径为
3
米,笔力遒劲,气势磅礴。
公元
359
年,中国佛教史上杰出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佛教理论家
——
慧远,在这里开辟了他平生修身说法的第一个道场。慧远,本姓贾,雁门娄烦人,也就是现在的原平茹岳人。早年精通六经,尤善老庄,后从东晋高僧、翻译家道安出家,为道安两大著名弟子之一,他精通般若性空之学。
白人岩禅寺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大约
1600
多年,白人岩禅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的源头。相传净土初祖慧远大师回到雁门,一面传佛授道,一面寻觅建道场的灵岩秀地,一日傍晚,师徒十余人在白人岩山根歇脚,忽见远处山中红霞满天、光明四射,山顶祥云缭绕、瑞气流壑,眼前危崖巨石高耸霄汉,古树杂木盘根错节。霎时山中电闪雷鸣普降甘霖,云嫩水秀,山如刚出浴的芙蓉,慧远师徒顿时感悟到这是佛祖赐现神灵之地,遂面西跪地而拜,尔后进山为道场选觅基址。最后,慧远师徒把禅寺之穴,点在白人岩山中心的主峰之下,这里四面环山,势如一朵刚开的莲花,禅寺金穴就点在莲托上。
后来慧远大师就在这里出家、修身、讲经,众生云集。四十六岁时慧远大师去了庐山的东林寺,他在庐山三十余载
“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
,潜心研佛,译经著述,弘法讲道,开创中华净土宗一脉,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所以有
“
饮泉东林寺,思源白人岩
”
之称。慧远大师创净土莲宗专念
“
阿弥陀佛
”
佛号,传到后世,出家人见面稽首就会持念
“
阿弥陀佛
”
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代县白人岩作为慧远大师的故乡,为了纪念慧远大师,
2005
年在白人岩为慧远大师修建了远公塔。白人岩开发区还专门到了庐山东林寺找到了当时的方丈,把慧远大师墓土运回了代县,并且由当时的方丈护送到白人岩,意味着从此远公大师魂归故里。
沿着弯曲的石板小路盘旋而上,来到山门西侧便是禅寺前端的试心石,也叫定心台,只见一石块在万仞绝壁中突兀而出,二尺见方,只有勇者方可登上此石。是慧远大师在白人岩弘法时,为辨鱼目混珠者而设。凡前来朝山之人,必先试心于石上,度其虔诚者才准入寺。
朝山门前行是观音阁,向北是戏台,在戏台对面是有名的
“
叠翠楼
”
,左右为黑白龙王。相传,慧远在这里修行数年后又决定云游四方。走后当天晚上,熟睡的僧人被沙沙的树叶声惊醒,以为山中起风,便俯窗而视,却见月华如水,并无半点刮风迹象。僧人们早晨起来,却见禅院东南端突然冒出一座楼阁,立即明白是慧远大师临别所赠,遂以昨晚的树叶重叠之声将此楼命名为
“
叠翠楼
”
。叠翠楼依崖而建,檐翘凌云,楼共三层,下为石彻,上建楼阁,单檐悬山顶,屏风临壑,时闻风铃作响。扶栏杆远眺,只见满山瑞霭林影,端的是苍翠欲滴,翠滴叠翠。
步下叠翠楼,扑面而来的是七星泉,在峭壁凹处,有七眼石井,形如北斗七星,看上去七泉平列,如出一源,但泉水大小并不相同,其中五泉清洌可见,煮水烹茶,清香可口;另两泉咸苦涩口,不能饮用。
关于七星泉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朝康熙年间代州大旱,知府大人上白人岩祷告七星泉里潜游的黑龙王降雨来拯救黎民百姓,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四月初八真的下了一场及时雨,知府为铭龙王之德,亲自撰写碑文,立于白人岩,并于每年四月初八唱戏。
叠翠楼东面就是修真洞,又叫慧远洞,是慧远大师修身悟真之处,慧远大师常在这里面壁禅想,感悟经法之理,轮回之律,因果之因,潜心向佛,终成一代宗师。与修真洞毗邻而居的是白人岩又一大亮点
“
古南庵
”
,依岩成庐,古朴纯真,与修真洞遥遥相对。
钟灵毓秀,白人岩的自然造化生成的灵气,无私地为一方孕育出众多的俊杰才子。过去雁门学子喜欢选择暑夏入山读书,据代州旧志:北魏太武年间寇谦自嵩山来,居于此,葛洪、孙思邈、董思珍、刘海蟾等均在此修炼过。金元之际元遗山来代亦客居于此。对当地影响最大的是在明朝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孙传庭两位兵部尚书。他们俩人先后在古南庵读书而在民间留下千古佳话,学成后两人相继走出山门,笑傲天下,终成一代贤达。在清朝,代州城望族冯家代代送子弟到白人岩读书,均能出几名进士。如明末清初的冯如京,道光年间的冯志圻,这些人均在官史正志上占有传略之地。
古人追求深山读书,自有其意趣所在,环境清幽、恬静,使人心志专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生们不仅为求取功名来这里苦读,还触景生情写下大量咏诵白人岩的诗篇。清朝诗人周家俨曾写诗赞美白人岩:
“
幽岩碧汉间,古寺白云里。登临万念空,魄如冰壶洗。空翠欲湿衣,寒涛时在耳。种松自何人,无乃赤松子。慧远之庐山,梦魂应恋此。卧佛了无言,至今呼不起。?
”
叠翠楼与修真洞之间是峭壁,不得通行,于是在这峭壁两端架一木板,连通两地。栈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佛寺中,众僧不得有半点懈怠,不得心生杂念。悬崖耸峙,风声啸急,云雾缭绕,板颤惊心,教行恶者醒悟,行善者笃修今生。
过了七星泉就是白人岩寺庙群了,寺为三进,层层叠叠,白人岩寺主区建在三面环峭壁,一面豁开的断崖台地上,座北向南,三进四合式庭院。前院,向南建重檐阁楼,称伽兰殿,两侧山门,钟楼、鼓楼,东、西厢各建禅房三间,穿过前院,拾阶而上,是为中院,比前院高出丈余,正中为三间祖师殿,两侧又各建配殿三间,穿过祖师殿,来到后院,正面释迦殿五间,东西配殿亦各三间。整个寺庙,量地构筑,布局紧凑,幽静清雅。这些建筑随高就低,布奇设险,望中产生忽隐还现,俯仰变幻的视觉效果,使人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匠心独运。寺内香烟缭绕,钟罄声声,自有一种圣洁肃穆的气氛。漫步在寺院内,感受着
1700
多年前慧远大师的净土智慧,心灵便会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
登上白人岩,或观佛,或悟道,或探幽,或览胜,总能给人一种别样的感怀。游白人岩游的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文化。白人岩乍看,其貌不扬,但越了解、越往历史深处走,你才会越感叹它的深宏博大。沿着慧远、张凤翼、孙传庭、冯志沂等历代贤人走过的石阶小路,呼吸着满是历史文化的气息,你的身心会慢慢融化进白人岩那独特的意境里。(郝虎威)
上一篇:
净土祖庭白人岩行
下一篇:
佛教对健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