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灵岩
来源: | 作者:杨晋生 | 发布时间: 2018-11-27 | 4664 次浏览 | 分享到:

杨晋生:《天下灵岩》

    作者简介:杨晋生,1962年出生于原平市,自修大专毕业,现供职于原平市旅游局。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忻州师范学院地域文化研究室研究员,原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文化散文自选集《重读原平》,参与编辑了大型图书《原平史鉴》《诗咏原平》《秀美梨乡,诗画原平》(分别任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新作《发现原平》、《原平历史记忆》待梓。

 

 


步入崎岖石径高,

山风六月透征袍。

岩前久坐无人到,

静听松风拂海涛。

吟着明代王三聘的这首《游白人岩》,我再次身临其境。

白人岩亦称白仁岩,坐落在原平与代县交界处,东经49°30',北纬30°40',东邻雁门关西陉口,北倚恒山余脉牛头山,海拔2228米,总面积20平方公里。这段数据记住记不住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它因慧远大师而千古留名。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雁门关地理总考》记载:“白人岩,在牛头山间,慧远建寺,巨石上有石塔,峰顶间有说法台”。《代州志》载:“白人岩在州西四十五里,东邻陉口北倚累头与崞县界。旧志曰,晋释慧远于此建寺”。《崞县志》载:“在县西北四十里上,有古刹殿宇参差随山高下,四面苍松环绕,蔚然深秀,岩隙有泉,涓滴成泓,汲多不涸,汲少不溢,称为游眺最佳之地,按通志弋谦白仁岩记,自茹山西行五里抵崞,其上有岩曰白仁岩,有寺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图氏远公之肇造也,远公焚修于此,有说法台、石室、定心棋枰等石,又曰灵泉龙祠”。

在旧志泛黄薄脆的书页中认识了白仁岩,遂生饱览之意久久难以释怀。有幸于三个夏日相继登临拜访,对慧远和白仁岩的感悟和亲近便深切的生发出来。

盛夏季节,尽管山下丘陵地带连绵起伏的庄稼充满生机,却难以掩饰晋北那种特有的苍凉,谁又能会想到这里会有佛家的清凉胜境?

    然而,进入白仁岩的山谷,让人感受到山内外的气候有着明显差异,而且越深入越明显。逼仄的谷口,将这里俨然区分为两个世界。而谷内,清风像来自林海辽阔而凉爽,湿润如早晨的薄雾,明快如湖光闪烁,仿佛张开臂膀即可拥入襟怀,殊不知它却从腋下轻轻地溜走。就在惊异之间,漫山遍野的苍翠就涌入眼帘,在阳光下朦胧着紫色的山岚。不知不觉中,一个幽静的场所展现在眼前,寂静得纤尘不染,寂静得不闻风声,寂静得具有青色的石质感。蓦然,一阵鸟儿鸣叫的脆响,像来自天外一样空旷而清新,提醒你准备攀缘而上。

踏着一级级石阶渐次登高,两旁的山势愈显峥嵘,形态各异,风范不同。或突兀独立,或凌空陡峭。有的充满帝王气象,有的形同大泽草莽,仙风道骨的令人起敬,落拓不羁的令人发笑。此时此刻,看山的人便会忘记自己的存在,融入大自然神工鬼斧的造化之中。

当年慧远大师是怎样选准白仁岩,肇造白仁岩禅寺,并在此静修约十年之久呢?我们这些后世人无论如何考证探研,也只能是凭空想象而已。

出生在现今原平市茹岳村的慧远,13岁时随舅父令狐游学许、洛,披阅大量儒学典籍,史称“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对儒道思想有深刻理解和精深造诣。他游学的洛阳、许昌,是“正始之音”的发源地,因此,他更深受玄学的熏陶和感染。拜师高僧释道安后,他才“豁然开悟”: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他在《与隐士刘遗民等书》中概括了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苑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沉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

成年的慧远与胞弟慧持既然发心向佛,就该避开战争的祸乱、红尘的喧闹,寻找一个可以潜心静修之地。然而,年仅20出头的慧远还没有成熟到远离家乡、高飞异地的时候。就在苦苦寻觅中,白仁岩的祥瑞之光让他激动不已。他三步并作两步走,登上了白仁岩,并深深地被这个天造的神异之地而吸引。于是,他便与“风景秀丽,形势奇怪,高者则怖登,深者则骇瞰,危者弗敢仰”的白仁岩结下了不解之缘。

慧远身行山间,目睹脱落尘俗的胜景,感到新鲜的解脱和超悟。此时的慧远,慧心周流,智浪腾涌,妙触玄机,心扃既开,目击道存,触事即空,玄机妙理,历历现前,愉悦的情怀,难以言表。

在慧远的努力下,白仁岩禅寺历时数年肇造,具有了不凡的规模,他将这里作为自己修行的道场,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信众,很快使白仁岩声名远播。这里的自然风光同梵音经声都令人陶醉。

白仁岩的清晨,太阳刚刚映照山林。寺院内,曲径通幽,禅房清静,花木深深,山色美景,使飞鸟愉悦。潭水平静,观照人影,使人心地空寂。天地间一切喧嚣不复存在,唯有发人深省的钟磬和诵经声。

夜晚的白仁岩则笼罩在氤氲的佛境之中,幽深的山谷中发出阵阵声响,令人感到空隙来风。月光清冷,辉洒向林间,更显静穆气氛。高耸入云的牛头山,仿佛逼近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朦胧中,巨崖耸立,危石嶙峋,泉水呜咽,日色向晚,青松森森,凉气逼人。薄暮时分,心恬空理,潭曲虚幻,心入禅定,妄念不生。

十年间,慧远在白仁岩深悟佛理,讲经说法,留下了许多令后人叹为观之的圣迹,人们颇为恭敬地总结出了“白仁岩八景”:说法台、玉龙宫、古南庵、玉皇阁、试心石、棋枰石、七星泉、桃源洞。

每当慧远端坐讲经说法之时,娓娓道来如清泉泽地。此时此刻,白仁岩的山峦肃立,松涛默喧而静。就连生于峭壁间的灵芝也现瑞气,匿于山林岩隙的鸟兽遂凝神谛听。山顶缭绕的白云为之飘散,谷间弥漫的瘴雾为之消失,唯留空灵秀色、朗朗经语在山涧回荡。

慧远认为,佛法之妙,含有无上精微之意。如自心能臻于无止之妙境,则不管所趋何处,无论是身在尘世,还是登临仙境,都同归于一极,而无等差。

公元365年,慧远惜别故乡和白仁岩,随师道安南下。然而,由于战乱的原因,他不得不和恩师分开,最终在庐山驻足。在庐山长达三十多年的岁月里,他讲经论道,撰文答辩,培养弟子,结交名流,使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自己成为东晋的佛教领袖。他与道安密切配合,一师一徒,一南一北,为弘扬般若学而不遗余力。他的《庐山东林诗》便是诗化般若义理的代表作:“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云益”。

其实,慧远在白仁岩静修十年、卜居庐山三十年,不是寄情山水,而是“隐居求志”,牢记道安师训,弘扬佛法大道。因而,他诗中的意趣所向,不是山川风光本身,而是通过身游佳境,即色而悟空,从而抒发自己所感悟到的玄理妙道,也就是即色空之理,这是慧远运用老庄思想阐释般若动静观的一种妙法。这首诗,无论是词句的清新、秀丽,还是说理透彻、精微而言,都超过了当时清流侈言名理的玄言诗。然而,谁也无法否认,慧远这首“东林诗”中就飘浮着白仁岩的影子,就蕴含着在白仁岩静修的悟空理念。正如清人周家俨《游白仁岩》诗中所写的:“慧远之庐山,萝魂应恋此”。因此,后人赞云:大块噫气,六合清风,远公之名闻也。四海秋色,神山中耸,远公之清高也。人僧龙凤,高揖巢许,远公之风轨也。白云丹嶂,云树瑶草,远公之栖处也。

寻访白仁岩,除了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外,更多的则是从白仁岩禅寺旧址处感悟慧远大师那”德贯古今“的神韵。遗憾的是,禅寺虽然侥幸免于战火,但却毁于政治动乱,尊严顿失,受尽羞辱。只是到了近年间,代县籍开明人士刘福堂先生出资3000多万元,对白仁岩实施了大规模的修复,才使这里恢复旧有风貌,重现迷人风采。

中国历史上,文明和野蛮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的一对孪生兄弟,文明宽容野蛮的同时,又在悲苦无奈地折磨着自己。事实上,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永远无法言传的真正的文化悲哀!

所幸的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将有望再度融入白仁岩葱茏的山间,缭绕的香烟同氤氲的山岚又可汇聚在青松碧草中升腾幻化,让人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呵!好一座天下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