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慧远大师与白人岩寺的渊源
来源:原创 | 作者:山西代县白人岩寺住持 释廓妙 | 发布时间: 2018-11-12 | 47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内容摘要:慧远大师为东晋名僧,其行走的足迹遍及南北,特别是其早期在北方的出家、修道、弘法为其后期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慧远大师早期的历史痕迹为资料,考证慧远大师与白人岩寺的关系,从而为研究慧远大师整个的人生轨迹提供借鉴,使慧远大师的研究更加丰富,使慧远大师思想在北方的弘扬确立地域基础,以使白人岩寺的历史地位得到肯定。

关健词:慧远  白人岩寺  渊源

大家知道,慧远大师生于公元334圆寂于公元416年,为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据《高僧传》记栽慧远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期嘉遁,因石虎去世,后赵纷乱,道途难行,故不获从。时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慧远乃与弟慧持往而归之,闻安公讲《般若经》,以为真吾师也,自此追随安公。据现有资料分析,关于慧远大师的研究大都在其后期南下庐山之后,而其早期跟随道安大师在北方弘法的资料而缺之甚少。据慧远传记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3个时期,从公元334年至354年,为第一阶段早年求学时期。在这一时期,慧远主要是四处求学。他早年博综六经,阅读儒道典籍,尤其对《庄子》、《老子》,颇有心得。这为其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时局动荡,慧远萌发隐居之志。公元354年至382年是慧远追随道安,辅助弘法的阶段,这一阶段为辅助弘法时期。在这一时期,慧远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从此开始了他弘法利生的生涯。从公元383年至416年是慧远离别道安后独立在庐山东林寺建立弘法道场的阶段,这是后期慧远在庐山创宗立说时期。在这一时期,他遁迹庐山,孜孜于道,务在弘法,聚徒讲学,率众行道,创立莲社,观想念佛,组织译经,撰论著述,并与天下名僧及当政者深相结交,为僧团创造了宽松的弘法环境,为天下创建了“道德所居”的模范道场。从慧远的一生中,从出家到南下庐山其跟随道安大师生活达28年之久,其中大部分时间跟随道安大师,但由于当时战局混乱,道安大师也四处躲难,兴宁三年(365),道安为避战乱南下襄阳,慧远随行,自此传法南方,所以365年为慧远大师南北弘法的分界线。从公元354年到公元365年慧远跟随道安大师在北方弘化达十年之久,其于二十四岁便登台讲授,故而公元357年至公元365期间极有可能回家乡弘法。并且道安大师有让僧团分开弘法的传教方式,慧远极有可能被道安大师派往家乡弘法。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慧远大师与白人岩寺的渊源产开论述。

1、从白人岩寺现存石碑考证慧远大师与白人岩寺的渊源

2、从代州民间传说中了解慧远大师在白人岩的可能性

3、从白人岩的人文景观了解慧远大师与白人岩的关系

据现存大明正统十年(1445)的《重修白人岩禅寺记》石碑记栽,白人岩寺在明朝是非常兴盛的,并且建寺早与明朝为晋浮屠氏远公之所肇造。石碑记为:大明正统十年重修白仁岩禅寺记代郡西行三十余里则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又西行五里许而抵崞——崞亦代之属邑,其上有岩,名白仁岩,有寺,名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屠氏远公之所肇造也。有故碑可考□这里明确记栽白人岩为晋慧远所始造,并且提出有古碑可考,由于历史原因古碑现今不复存在,这为白人岩的历史考证留下了实证上的遗憾,但白人岩寺明朝石碑记栽不会没有根据而记的。并且接下来记栽慧远开辟白人岩时的情形次载远公辟石为室,环堵为扃,所居之庵松萝拥护,演法之台鸟兽谛听;又有灵泉龙祠,每值岁旱,祈祷辄雨,神异之迹尤夥,管毫弗克尽其事也。这与当时的环境及白人岩的山形地势是相吻合的,慧远大师开辟白人岩之初为战乱时期,其为躲战乱而到此山修行的,故而基本上是利用本地山势资源而建,后因看到此山不是开展大型弘法之地故而跟随道安大师南下,所以其在白人岩所处时间很短。现存白人岩的龙祠是千百年来当地民众祈雨之地,在明朝以前就有明记。接着此石碑又记当时寺院情况又终载其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绘塑之容、陶埴之属,靡不备悉。自时而后,虽有相继修葺如僧慧开等者,然历岁既久,迭遭兵燹。若其景物形胜天造地设,产于开辟, 固千载犹一日矣。至于远公经营之迹,残灭无余,而所遗者独诸荒芜之址耳。迨夫圣朝尊崇佛教,佑翊国度据石碑记栽当时寺院己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只是年久失修并遭兵坏,当时所建寺院为何时所建碑中并没有记栽,但至少是在大明正统十年以前所建,所以白人岩的历史远远在明以前,只是历史所留记栽甚少没法考证。最后此碑记栽当时僧人复修白人岩寺的情形于是江右黄氏生慧庵禅师,早投竺乾寺智原长老为弟子三十载。道业既成,闻北有名山胜境。来游五台,睹清凉福地,喜捐衣缽,创建千佛之殿,功完,见其寺僧烦杂,乃自谓曰:兹非吾所宜居也。遂舍去。来游圆果寺,见其迩于门嚣,复自谓曰:兹非吾所宜居也。又舍去。卒游白仁岩之境。一睇其山,即曰:吾所当栖老于斯矣。居无何,睹其故基,仰而叹息,俯而涕下,不忍听其毁败如是也。遂谋同僧友微庵,奋然发兴修之志。劳身焦思,不禅勤苦,遍历施主,化缘聚财,市材募匠,以举是役。远近闻之,咸贤慧庵、微庵之志。自是趋事赴工者,云集辐辏。故几岁之间,正殿、前殿、伽蓝祖师庙,并山门、禅堂、东西廊庑,一一周毕。观其栋宇宏壮,象貌尊严,金碧晃辉,黝垩芳菲,虽故碑所刻远公之功,殆弗过也。落成之日,请予记之。予既乐其山形奇伟,为一州之绝景;复乐慧庵、微庵兴坠修废,而其事竟有成,是皆可书也,故弗辞而为之记。年孟秋七月望日住持庵瑞云与然微庵同立石。可见当时由慧庵发起修复白人岩寺,其规模超过以前所修寺院,这里进一步提到虽故碑所刻远公之功,殆弗过也。”可见当时寺院里是存有过去记栽慧远大师开辟白人岩寺之功德碑的。从慧远大师圆寂到大明正统十年相约1029年,这期间有太多的朝代更替,历史上发生在北方的战争也不断,至使许多文献石碑被毁坏,在历史上白人岩寺几经兴衰而其所处地理环境又不是一处安僧非常多的道场,至使历史香火无法延续,所以现在想回规其以前的历史原貌是相当难的。不要说过去,就是现今的历史也很难复原,白人岩寺自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一直以来寺院处于荒废的状态,以前的寺院建筑全部被毁,只剩下古时庙基及石碑与摩崖石刻,所以石碑是考证以前寺院历史的重要依据。据现有石碑考证白人岩在明清时期是非常兴盛的,而在明以前的历史有古碑可考,但遗失故而可推理白人岩与慧远大师有很大的渊源。不然现存石碑中就不可能有关慧远大师的记栽,并且将慧远大师当时所辟石室都记栽完整,说明其是有古碑为证的。至此,白人岩寺为慧远大师初创并非空穴来风的,而是有历史史料为根据的。另据现存楼烦寺石碑《重修楼繁禅寺铭有序》云:雁门之前三十余里,彼有古刹,其曰楼繁,即东晋匡阜远公法师□□故里也。比邻如岳,东近大方,南联滹水波涛,西径灵岩藏突兀,川平境秀,物胜地灵,到者息而谓罕有出其右者。世传昔有胜井,水异常,□□□香,能愈疾,四方瘵者,无不求。偶于栏秀金芝,是日远公遂诞。托斯显瑞,则知公异焉。而后依彼建刹,名胜井院,今寺是也。兵隳泯,积有美,太原府僧□□都都纲如日和尚而重建焉。师讳立铭,号如日,姓李氏,本云中南乡刘庄人也,世家十善,舍师为僧,染于本府南关海云禅师,礼无暇玉菩萨为师,瓶数载,受昔《华严》、《法华》等诸大部经,后诣燕京,登坛受具,请于壁峰禅祖,参随左右,十有□□众和而不流,服勤劳而倦,元至正末年,来遁于崞阳之西山灵岩禅寺,亦远公习定之道场此碑所记元至正末年为(公元1368年)与明正统十年1445)早约77年,当时如日禅寺据锡灵岩禅寺就是现今的白人岩寺,为远公习定之道场,可能因如日禅师离开白人岩寺到楼烦寺后白人岩寺因没僧人常住而渐荒废,这要比白人岩寺所存碑记要早77年之久。这一碑记为白人岩为慧远大师所开创作了进一步的佐证。

从白人岩寺古石碑与楼烦寺石碑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对于慧远大师首开白人岩寺多有记栽,但与慧远大师同期的历史文献甚少,因慧远大师在白人岩寺并非据锡很久而早期的白人岩寺更是深山古林,很少有人去寻迹。然而留传到民间的许多关于慧远大师的传说,进一步证明慧远大师对此地的影响是相当深广的。相传慧远大师与弟慧持跟随道安大师弘法,一日回到家乡楼烦,见西面山上霞光满天,遂至西山辟石为室,环堵为扃,开始了在白人岩寺习定清修之行。这一传说的真实性还是有现实证量的,慧远所出生地为雁门楼烦,对于楼烦有众说纷纭但据现有环境考证,当为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因为雁门楼烦将置雁门不远,而且慧远出生时有圣井,而现为楼烦寺古寺名为圣井院,现有学者对楼烦所处地点解释不同多是对于文献资料的解读,而并非实地考察。通过对这一地区的调研发现,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更符合慧远大师出生之地。而白人岩所处的西山为慧远大师家乡村落所依靠的背山,也与古雁门关一脉相连,所以慧远大师在回家乡弘法之时极有可能寻迹于西山之清净,在此暂处习定。由此地域环境可以进一步证明慧远大师与白人岩的渊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另据乾隆五十年《直隶代州志》卷之一《舆地》载:“白仁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晋释慧远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图,峰头有说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则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经崖下,石井五,浊污者二,其三清冽可鉴。山径盘曲,古柏万株。从山半遥望巅顶,梵宇凌空,红楼朱户缥缈松阴间石壁间。居然仙境。寺后峭壁屏列,摩崖石刻白人崖三大字,字可盈丈,明侍郎万恭书。又据清光绪八年《山西通志》亦记载说,代州“白仁岩寺,在州西北三十里。白仁岩巨石上,晋慧远辟石为室,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俱备。故碑尚存。从这些地方献志当中可以清析的看出白人岩寺为晋慧远所初建的记栽,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白人岩寺与慧远大师有着甚深的渊源。

以上从白人岩寺古石碑及地方志当中论证慧远大师与白人岩的联系,下面将从白人岩寺现存人文景观来论述慧远大师在白人岩寺的痕迹。在白人岩寺现存景观当中,有位于山顶的说法台,位于山后的香炉峰,位于山前的定心石,有当年慧远大师所居之洞古南庵。清代冯锡旖有《题白仁岩八景》,如《说法台》诗云:远公台畔日华明,四望千村陇陌平。闲倚松根扪石笋,古今独尔解无生。《古南庵》诗云:“晋代开山自远公,胜游至自驻仙翁。”从这些人文景观与诗句当中我们不然看出慧远大师当年在白人岩寺据锡时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白人岩寺的确为慧远大师初创。至于其后来南下庐山依香炉峰而居是否与当年他在白人岩寺所处的香炉峰有没有直接联系,这只能靠后人的推断去想像,试想一下,为什么白人岩寺有香炉峰与说法台与东林寺的所处人文景观一样呢?是不是慧远大师为了怀念他的家乡的习定之所而在庐山建寺时相应的作此安排呢?当代高僧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任东林寺方丈时听说白人岩寺为慧远大师所创第一道场,不顾八十余岁高龄亲临白人岩寺参访,写下了“饮水东林井,思源白人岩”的千古名句,说明了白人岩寺与东林寺一脉相承,都为慧远大师所开创,只不过因白人岩寺在历史上慧远大师早期为习定所开创,而且非常的原始只是依石室而居,并没有大量的寺院建筑,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忽略不记。而庐山东林寺为慧远大师晚年弘法成就创宗之所,慧远大师所有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此进行的,文献资料比较充分,所以后来历史文献之中多以庐山慧远而记,对于早期慧远所居之所多没有摄入。对于一位高僧的论述应包涵其一身,如果没有早期的积淀慧远大师后期是不可能有哪么高的成就与创宗的,正因为慧远大师早期跟随道安大师,而且在白人岩寺习定,至使慧远大师不但学问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实修上也有实证。在慧远大师传记中,慧远大师带领僧团南下东林时结茅而居,当时因没有水慧远大师用锡杖杵地当涌出泉水方在此而居,结果地上涌出泉水,故名龙泉庵。这就说明慧远大师去东林前就己经修行成就,能够呼风唤雨,如果没有修行怎么一下就会涌出泉水呢?这就说明慧远大师后期成就与前期在白人岩寺的习定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慧远大师与白人岩寺有一定的甚深渊源,但由于历史文献的缺失与寺院的毁坏,大师在白人岩的时间脉络不是十分的清析。同时由于对慧远大师早期的研究甚少,对慧远大师的研究大都注重在其后来思想与创宗时期。我想对慧远大师的研究应包括其整个人生,对于早期他的思想是怎么产生的,早期他的经历对后期他的弘法有没有影响,这些问题须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去关注。

 

2014年8月28日至9月2日廓妙法师应东林寺邀请参与慧远大师诞生1680周年纪念法会及学术研讨会。此文为在该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